崆峒鎮地處平涼市崆峒區西南部郊區,涇河上游之濱,東臨城區,北靠安國鄉,南依麻武鄉,西與寧夏涇源縣接壤,因享譽海內外的道教勝地、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崆峒山聳立境內而得名。全市唯一五星級酒店—廣成大酒店、中華崆峒古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太統山均坐落鎮內。全鎮面積18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422畝,其中川區可灌溉耕地7779畝,山塬地52466畝。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崆峒鎮
崆峒鎮
崆峒鎮地處平涼市崆峒區西南部郊區,涇河上游之濱,東臨城區,北 靠安國鄉。2006年末人口18680人,全鎮14個行政村,88個村民小組。
崆峒鎮
2006年末人口18680人,全鎮14個行政村,88個村民小組。截至2018年戶籍人口20519人;本鎮經 濟以農業為主,旅遊業發展迅猛,在全鎮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並由此帶動了房地產業的發展,已成為本鎮經濟的支柱產業。民間廣為流傳的“養子寨”、“
龍隱寺”、“寨子街”、“聚仙橋”等許多悠遠而又神奇的傳說,造就了獨特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樸實醇厚的民風鄉俗。
平涼崆峒鎮
鎮區內公安、法庭、工商、稅務、金融等機構健全,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平涇公路、崆峒風情大道、建設中的平定高速公路橫貫全境。作為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國務院體改辦和原國家勞動部、國家計委確定的UNDP中國小城鎮發展政策改革——規範與發展示範鎮,崆峒鎮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全鎮以建設生態旅遊名鎮為目標,突出新農村建設重點,大力發揚創新精神,積極發揮項目帶動作用,在城鎮建設、旅遊產業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底全鎮農業增加值完成2484萬元,財政收入達到1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50元。
崆峒鎮
黃帝問道聖地、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公園崆峒山,省級 太統森林公園、唐代龍隱寺等旅遊景點均在崆峒鎮境內,並有30多家齊家、
仰韶文化遺址。鎮內旅遊業蓬勃發展,投資近2億元的五星級酒店——廣成大酒店即將開業運營;總投資1.5億元的中華崆峒古鎮正建設之中;仿明清“古鎮”風格,投資2586萬元的崆峒文化一條街正在規劃,即將建設。旅遊服務業快速發展,“農家樂”品牌效應不斷加大,全鎮現已有管理規範、具有一定規模的農家樂近40戶,有9戶農家樂通過了星級評定,一星級標準的5家,二星級標準的4家,全鎮“農家樂”年產值達300多萬元。一系列旅遊產業的開發利用,給崆峒鎮的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崆峒鎮圍繞“旅遊活鎮”總體目標,鎮黨委、政府提出了“在農業生產上嫁接旅遊,大力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實現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就地融和、互動發展”的思路,重點挖掘和利用崆峒山沿線自然生態、田園景觀、民俗風情、特色農業。廣大幹部群眾進一步圍繞增加農民收入,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民在蔬菜種植、果園建設、畜牧業等方面大力投入,積極發展擴大特色種植業,9村種植全膜玉米2003.7畝,長勢喜人,豐收在望。培育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重視品牌化、無公害、拳頭菜發展,積極引導甘溝、榆樹廣大群眾種植大蔥3100畝。完成景區造林綠化面積4701畝。積極配合崆峒山景前綠化工程,綠化美化總面積1374畝,栽植各類樹木22.3萬株。產業互動興勞務
崆峒鎮把項目建設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和加快發展的總動力,強化親商、雙贏的理念,始終堅持發展不放鬆,總投資520萬元的平涼市新民生豬定點屠宰廠佔地8畝,建成生豬屠宰、肉品深加工、肉類分割生產線,已完成投資310萬元,年內可建成投產;投資80萬元的太統農工貿有限公司活性炭生產線已全面建成;佔地10畝的朝和養雞場是一處新建的投資80萬元的現代化養雞廠,現已正式運營;投資500萬元的崆峒莊園項目,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完成了勘察設計,現已開工建設。在發展項目的同時,有計劃組織勞務輸轉,拓寬勞務輸出,完善“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勞務經濟發展模式,使勞務經濟真正成為富鎮富民的捷徑。全鎮有許多農民在崆峒山、廣成山莊等20多個市區和鎮上重點項目基地開展勞務輸出,人均年收入1540元,占純收入的56%,崆峒鎮農民不出門就能掙回大票子。
鎮黨委、政府緊緊抓住機遇,利用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全力實施生態旅遊名鎮建設。加快基礎建設,鎮容村貌煥然一新。投資1000萬元,實施了農電網改造工程。建設移動、聯通、小靈通通訊塔3座,實現了通訊網路全履蓋。投資40萬元,改擴建鎮衛生院辦公樓。投資198萬元,新建官莊、西溝等5所學校,對6所學校部分危房進行了改造。籌資130萬元,實施了太統、蔣家溝、甘溝等7村的人畜飲水。投資35萬元,新建涇河橋涵3座。投資36萬元,整修村社道路26條56.7公里;投資110萬元,實施寨子街、太統兩村通村道路鋪油1條1.2公里,硬化6條10.5公里。投資175萬元,新修西溝、韓家溝等8村村部。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共實施退耕還林8629.9畝,荒山造林6000畝,三北四期工程1500畝。積極開展綜合治理和環境整治,整治村容村貌,徹底治理了臟、亂、差現象,改善了人居環境。
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特色產業優勢初顯。一是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要求,堅持“規劃先行,經濟適用,體現特色,適度集中,節約土地,產業配套”的原則,完成川區8村新農村建設村莊規劃;投資1650萬元,官莊、韓家溝、太統三村新建小康屋256戶,改善了群眾的居住條件。二是特色產業優勢凸顯。鴨兒溝農業示範園區初具規模,累計投資450萬元,在東塬栽植
黃金梨720畝,西塬栽植優質
紅富士761畝,成活率達到了98%,保存率達到了87.75%;甘溝、榆樹擴大特色大蔥種植面積2400畝,全鎮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34萬畝。三是農家樂初具規模。沿平涇路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了仿古式兩層建築風格“農家樂”,全鎮“農家樂”近40戶,年產值達300多萬元,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具有一定規模的“農家樂”建築群。
崆峒鎮
崆峒鎮依託崆峒山資源及旅遊路網便利優勢,大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開 發建設三天門至聚仙橋一條7.2公里長的崆峒文化街。按照“規劃先行、經濟適用、體現特色、適度集中、節約土地、產業配套”的原則,彰顯
崆峒文化、體現明清風格,沿崆峒文化一條街高標準修建仿古式旅遊小康示範戶50戶,已建成15戶、在建35戶。在此基礎上,引導農民走出土地、發展特色經濟,做大“農家樂”品牌,展示民俗文化,使“農家樂”向特色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開展了“走進農家生活、品味農家菜肴、體驗農耕文化、欣賞鄉村風情”主題活動。據統計,崆峒鎮現有“農家樂”48戶,從業420人,假日每天接待遊客5100多人,年總收入630多萬元,2004年成立“農家樂”協會以來,重點培育鄉村星級旅遊點42個,不斷打造精品、擴張規模,提高飯菜質量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城鎮旅遊品位和實力。
漂亮的小學
全鎮現有中小學校15所,在職教師149人,在校學生2631人,學齡兒童入 學率100%。全鎮現有15所衛生院(所),鎮中心衛生院有病床45張,配備有先進的醫療器械,是一所設施齊全,技術實力較強的標準化衛生院。把構建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切入點,按照新時期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要求,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基礎工作和村民自治示範村建設,嚴格落實獨生子女、兩女戶家庭獎勵扶助等政策,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加快教育結構調整,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育質量,積極申報爭取國債資金,加大對農村小學校舍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進一步解決群眾“看病貴”的問題。深入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行業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推進旅遊文化、校園文化、村鎮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設,推動以“八榮八恥”為主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向村社延伸、向縱深發展。廣泛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教育,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嚴格落實信訪責任追究制,大力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切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食品、
藥品監督管理,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崆峒鎮
全鎮樹立親商、雙贏、公正和人人都是環境的理念,樹立項目意識,努力營造人 人“跑項目、爭資金”的濃厚氛圍。同時,不斷完善《崆峒鎮招商引資優惠辦法》以及土地開發、環境保護等配套政策。全鎮共實施項目21個,引進資金4.2億元,其中億元項目2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5個,500萬元以上項目5個,100萬元以上項目9個。廣成大酒店、中華崆峒古鎮、崆峒莊園、彈箏湖公園、崆峒大道、平定高速、崆峒文化一條街、香沿路、三太路、玄武路等一批重點旅遊建設項目的實施,加快了城鎮化建設步伐,拉動了鎮域經濟快速發展,使城鎮化水平由2002年的10.1%增長到2006年的26.1%,提高了16個百分點。旅遊資源
崆峒山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
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於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和“西鎮奇觀”之美譽。
崆峒山屬
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灕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
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
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
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