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隅

漢語詞語

方隅,漢語詞語,意思是邊疆。

引證解釋


1、四方和四隅。借指邊疆。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疆埸騷動,方隅內侵,沒軍喪眾,干戈不息者,邊將之憂也。”
唐·白居易杭州刺史謝上表》:“旋屬方隅不寧,朝廷多事。”
《前漢書平話》卷上:“念爾福緣名分薄,何能端坐鎮方隅。”
2、全面積中的一部分。多指邊側之地或角落之地。
《周書·任果傳》:“任果字靜鸞,南安人也。世為方隅豪族,仕於江左。”
唐·劉知幾《史通·載文》:“國止方隅,而言併吞六合;福不盈眥,而稱感致百靈。”
明·徐渭《<會稽縣誌>諸論》:“僧一行之言曰:‘星之與土,以精氣相屬,而不係於方隅。’”
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自知’而不先‘知他’,只是聚在方隅,老死不相往來的辦法;只是‘不可以語冰’的‘夏蟲’,井底蛙,磨坊里的驢子之流而已。”
3、借指拘於一偏。
清·顧炎武《復陳藹公書》:“當世之通人偉士,自結髮以來奉為師友者,蓋不乏人,而未敢存門戶方隅之見也。”
4、指邊和角。
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否則方隅不準,鉤鬭難工。”
5、方位。
宋·周煇清波雜誌》卷十:“若創建第宅,趣於落成,歲月方隅,或犯所禁,且不忖分量,唯務壯麗,禍不旋踵,自速其釁者多矣。”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天井水亦曰龍陂,酈道元曰:‘廣圓二百餘步,在靈豀東江隄內。水至淵深,有龍見於其中,故曰龍陂。’以方隅求之,毫釐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