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蕭三的結果 展開
- 現代著名詩人
- 埃彌
蕭三
現代著名詩人
蕭三,男,(1896年10月10日—1983年2月4日),生於湖南省湘鄉縣的蕭家沖。原名蕭子暲(一作子嶂,或雲原名蕭克森,字子暲),其祖父給他賜名蕭蒓三,讀書時起名蕭植蕃,筆名有天光、埃彌·蕭﹑愛梅等,蕭子升之弟。曾就讀於長沙湖南第一師範,曾與毛澤東同學。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
他和哥哥蕭子升以及毛澤東、蔡和森一起創建了“新民學會”。早在20世紀初葉就投身革命運動。1920年到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他同趙世炎、周恩來等發起組織“少年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以後,主持我國的國際文化交流工作,訪問過許多國家,兩次出席亞非作家會議。
1983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大事件
1896-10-10
出生
1896年10月10日生於湖南省湘鄉縣的蕭家沖。
1930
出席國際革命作家代表會議
1930年秋曾作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代表,出席在蘇聯哈爾科夫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代表會議,並被選為國際革命作家聯盟書記處書記,主編《世界革命文學》的中文版。
1919
參加五四愛國運動
1919年到北京入留法預備班學法文,參加五四愛國運動。
1924-01
參加列寧的葬禮及護靈活動
1924年1月與任弼時等代表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參加列寧的葬禮及護靈活動。
1930
出席國際革命作家會議
1930年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后,擔任左聯常駐蘇聯代表,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會議。
1983-02-04
因病去世
1983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1918年赴京,入勤工儉學留法預備班,后參加五四運動。
1920年5月赴法,入蒙達日公學,組織“公學世界社”並研討馬列主義。
1922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年底赴俄,在東方勞動者大學學習。
1933年入紅色教授學院學習。
1924年回國,1927年國共分裂,曾任團中央組織部長和代理書記,參加過上海工人的三次起義。后因病赴蘇療養,並先後任教於遠東大學和莫斯科東方學院。
1930年秋曾作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代表,出席在蘇聯哈爾科夫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代表會議,並被選為國際革命作家聯盟書記處書記,主編《世界革命文學》的中文版。
1939年回國后,在延安魯藝、文協、文化俱樂部工作,編《大眾文藝》《新詩歌》,和外國同志一起邊對外刊物,發起並組織延安詩社,開展街頭詩、詩朗誦運動,發表了《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等文章。
抗戰勝利后,赴張家口,先後擔任晉察冀邊區文協常委版了民歌集《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的關於毛澤東的傳記流傳極廣。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局長、作協書記處書記、對外文委主任、對外文協常務理事、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及其書記處書記、《譯文》編委等職,作為文化界的代表與和平使者奔走世界名地,為中央文化交流與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他以友誼為主題。他主編《革命烈士詩抄》及續編,又是著名的文學翻譯家。
蕭三
1962年,他把自己主編的《革命烈士詩抄》的編輯費全部上繳。
1981年他又把《蕭三詩選》的全部稿費捐贈給四川災區人民。
1918年參與毛澤東、蔡和森等創建新民學會。
1919年到北京入留法預備班學法文,參加五四愛國運動。
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后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
1923年被派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
1924年1月與任弼時等代表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參加列寧的葬禮及護靈活動。
1925年春調任共青團北方區委員會書記,參與領導北京及北方各地響應上海五卅運動的學生和民眾愛國鬥爭。
1926年秋到上海,任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部長和代理書記,參與領導全國團組織的發展擴大,推進學生和青年運動,支持北伐戰爭。
1927年2月兼中共中央與上海區委特別委員會委員,參與上海工人第三次起義的組織領導工作。
1928年起在莫斯科東方大學任教,並從事文學活動。
1930年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后,擔任左聯常駐蘇聯代表,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會議。
1934年出席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會議,並連任兩屆蘇聯作協黨委委員。在蘇期間,他除用俄語寫作並出版了詩歌、擁護蘇維埃中國宣傳中國革命和工農紅軍、宣傳魯和中國左翼文學,在國際上有相當的影響。
1939年3月回國到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編譯部主任、陝甘寧邊區文協常務委員、文化俱樂部主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
1945年4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
18歲那年,正與毛澤東同在湖南讀書時,被父母召回家鄉相親。父母為蕭三找的媳婦門當戶對,是名門閨秀。蕭三一見就滿意,因為這位叫譚雪君的姑娘美麗端莊。於是家人便為他倆辦了婚事。
1921年,妻子為他生了女兒,但一年後,女兒便患病夭折了。望君君不歸,女兒又死了,不久,譚雪君也抑鬱而逝。
31歲時,與俄羅斯姑娘瓦薩正式結婚,同赴蘇聯。實在過不到一起了,他們平靜地分手了。
1938年,與德國姑娘耶娃結婚。
21歲的甘露和45歲的蕭三在延河邊墮入愛河。出席婚禮的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
1983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蕭三著《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1951)和主編的《革命烈士詩抄》及續編﹐都廣泛流傳。他主張:“詩歌可比子彈和刺刀”﹐新詩“要向民歌學習﹐向古典詩歌學習”(《蕭三詩選·自序》)。他的詩感情強烈﹐語言流暢﹑通俗﹐在創作風格上力求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他的主要詩集有《和平之路》(1952)﹑《友誼之路》(1959)﹑《蕭三詩選》(1960)和《伏櫪集》(1963)等。他在蘇聯用俄文寫作出版的詩集有《湘笛集》《我們的命運是這樣的》《埃彌·蕭詩集》和《蕭三詩選》等。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了多種文字。
蕭三是《國際歌》歌詞的主要中文譯者之一。他還翻譯了《列寧論文化與藝術》以及一些俄國和蘇聯的文學作品。
特殊貢獻
蕭三的主要著作
1927年2月兼中共中央與上海區委特別委員會委員,參與上海工人第三次起義的組織領導工作。4至5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後參與主持共青團四大,任主席團成員,被選為團中央委員,任團中央常務委員兼組織部部長。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赴蘇聯。1928年起在莫斯科東方大學任教,並從事文學活動。1930年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后,擔任左聯常駐蘇聯代表,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會議,負責主編該會刊物《世界革命文學》中文版。
1934年代表中國左聯出席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併發言。經過中共黨組織批准加入蘇聯共產黨,並擔任過兩屆蘇聯作家協會黨委委員,同魯迅保持密切通訊聯繫。在蘇聯期間,他寫了大量文藝作品向全世界介紹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及其領袖人物,被譯成俄、英、法、德、日、捷等多種文字,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1939年3月回國到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編譯部主任、陝甘寧邊區文協常務委員、文化俱樂部主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主編《大眾文藝》《中國導報》《新詩歌》等。1945年4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邊區文委常務委員、華北文學藝術聯合會主任。他是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文學翻譯家和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政務院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事務局局長,中蘇友好協會、副總幹事,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理事、書記處中國書記,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顧問、兼外國文學委員會主任,國際筆會中國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被選為第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等。主要著作有《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蕭三詩選》等。
高爾基的社會主義美學觀(文論)1943,華北書店;后增訂該名為《高爾基的美學觀》,1950,群益
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傳記)1949,東北;后增訂該名為《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1980,中青 朱總司令的故事 1949,蘇南新華書店
人物與紀念(傳記,改刪節改名為《人物紀念》1951,三聯
和平之路(詩集)1952,人文
友誼之歌(詩集)1958,作家
打斷侵略者的脊骨(詩集)1958,作家
蕭三詩選 1960,人文
亞菲拉人民團結起來(歌詞1963,音樂
伏櫪集(詩集196,作家
毛澤東青少年時期的故事 1981,遼寧人民
蕭三詩選 1981,湖南人民
我沒有閑心(詩集)1983,黑龍江人民
珍貴的紀念(傳記)1983,天津人民
蕭三文集 1983,新華出版社
革命民歌集 1959,中青
革命烈士詩抄 1959,中青;增訂版,1962,中青
馬門教授(話劇)德國沃爾夫著,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新木馬計(話劇)德國沃爾夫著,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光榮(話劇)蘇聯古舍夫著,1942,中蘇文化協會編譯委員會
前線(話劇)蘇聯亞·柯涅楚克著,1949,新華書店
列寧論文化與藝術(上)1947,東北書店
偉大的導師馬克思(傳記)1949,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