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硃砂鎮的結果 展開

硃砂鎮

廣東省信宜市轄鎮

硃砂鎮,廣東省信宜市轄鎮,位於信宜西北部。南葯重點生產基地。地處北緯22°30΄9.7˝~22°38΄44˝,東經110°53΄8.8˝~111°0΄52.4˝。有茂高速、洛湛鐵路、國道207經過。2003年由原硃砂、安莪、旺沙三鎮合併而成。

全鎮總面積282.03平方千米(2017年),轄32個行政村,總人口55836人(2020年)。轄區面積位居茂名市鄉鎮第一位,是信宜第一大鎮。

硃砂鎮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高嶺土、花崗岩、雲母石、金、銀、錳、銅、鐵、石灰石等,尤其是瓷土礦,據初步探查,境內儲量1000萬立方米左右。

歷史沿革


硃砂,因鎮境內硃砂嶺(古名胭脂嶺)而得名,梁、陳、隋屬梁德縣,唐、五代、宋初屬懷德縣,宋后、元屬信宜縣中道巡檢司,明朝萬曆年間為信豐都屬西寧縣。清朝初改稱大勝堡屬信宜縣。民國21年為信宜縣六區硃砂鄉;民國29年為三區大勝鄉。
新中國成立初期仍為大勝鄉;1952年12月為信宜縣第六區,后稱硃砂區;1957年2月改為硃砂鄉;1958年秋成立硃砂人民公社;1961年6月改為硃砂區,轄硃砂、里五、安莪、貴子、旺沙、平民6個人民公社
1963年1月撤區復為硃砂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復為硃砂區;1986年冬,建製為硃砂鎮。原安莪鎮、硃砂鎮、旺沙鎮於2003年11月26日並進現硃砂鎮。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硃砂鎮位於信宜市北部,距市區29公里,東與貴子、茶山兩鎮接壤,南連懷鄉、池洞兩鎮,西與金垌鎮交界,西北同廣西容縣毗鄰,北與廣西岑溪市相連。

行政區劃


古泮村燕水村里五村埠頭村硃砂村蓮塘村石根村平寨村旺科村溪蘭村雙砥村白土村

經濟


農業

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木薯、玉米、花生、大豆、瓜菜等。鎮內的人文景觀有錫三公祠、敕書樓、南瓮大山、黃華江虎跳景觀、石根山、五馬歸槽、三叉頂。
硃砂鎮推進“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發展良好。文料村申報成功“一村一品”百香果項目,雙砥村建有澳洲堅果-南葯(益智)生產基地、燕賀村建有澳洲堅果基地,同時依託種植百香果規模較大的文料村、雙砥村和燕埇村,輻射帶動全鎮的百香果、堅果產業;林渥村、旺沙村的南華李和沙糖桔種植,石印村的山地雞養殖初具規模。

養殖業

已探明礦藏有20多種。全鎮三華李面積2.4萬畝,八角、佛手、肉桂等南葯種植面積達1.2萬畝。養殖業也有一定基礎,山地雞年飼養量達750多萬隻,生豬年飼養量達3.7萬頭。

工業

該鎮牢固樹立“工業立鎮,工業興鎮”的發展思路,大力吸引本地和外地資金,加快小水電開發,全鎮已建成電站13座,在建電站4座,總裝機容量達2萬多千瓦。全鎮現有企業1866家,從業人員1萬多人。主要產業有:交通運輸機械配件、建築材料、橡膠製品、玻璃製品、竹木藤製品等。

旅遊業

該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一瀉千里的“虎跳”瀑布、氣勢磅礴的“五馬歸槽”和清香幽靜、蒼松疊翠的“大王廟”等風景名勝,是旅遊觀光的和投資置業的理想之地。

衛生建設

通過各查檢組的匯總,檢查團一致認為硃砂鎮創建衛生城鎮機構健全、街道整潔、設施完善、健康教育知識宣傳深入到位、除“四害”工作紮實有效。衛生各項指標達到茂名市衛生先進鎮的要求。硃砂鎮委、鎮政府對衛生工作高度重視,近兩年來,投入近10萬元,完善了鎮內垃圾填埋場、鎮區公廁、垃圾運輸工具等設施以及聘請環衛工作人員,形成了日產日清的清運機制,有效解決了鎮區臟、亂、差問題。鎮政府、衛生院、各中小學校都設立健康教育專欄,定期更新健康、保健及防疫知識。

文化


植物有松、杉、毛竹、肉桂、紅椎、龍眼、三華李、黑欖、八角等130多種;野生動物有野豬、果狸、穿山甲、龜、石蛤等30多種。

美食

硃砂鎮[廣東省信宜市硃砂鎮]
硃砂鎮[廣東省信宜市硃砂鎮]
老鵝煲是民間有:‘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諺語,鵝肉又稱‘世界綠色食品之王’蛋白質的含量很高,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並且脂肪含量很低·鵝,又名家雁,禽八珍之一,高蛋白低脂,《本草綱目》記載:鵝肉“甘平無毒,利五臟,解五臟毒,止消渴,補氣之功效”鵝具有消熱、解毒、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養顏美容等醫療功效
還能“補虛益氣,暖胃生津,止咳化痰,補充糖尿病患者營養,控制病情發展,對於預防感冒和急慢性氣管擴張有顯著療效,健胃生津,延年益壽,老少皆宜。”
老鵝剁塊洗凈 如冷水鍋置火上焯至表面斷生撈出用清水再次清洗乾淨 蔥切段 姜切片 香蔥和蒜苗切沫 黨參2-3棵洗凈 枸杞10g洗凈 野生菌菇洗凈備用
將湯鍋置火上 已經處理好的鵝肉放入湯鍋中約加3千克水 再放入黨參 蔥段 薑片 旺火燒開 文火慢燉 撇去浮沫 文火燉約1.5個小時 用筷子剔出湯鍋中的蔥段和薑片 加入野生菌菇再用文火慢燉0.5個小時就可以放枸杞 食鹽 白鬍椒 味精了 調好味后停火
沙鍋煲置火上燒熱端下 將已經燉好的老鵝裝到燒熱的沙鍋煲里 再撒少許的香蔥和蒜苗沫 這鍋靚湯就可以上桌了。

特產

網箱魚
硃砂鎮[廣東省信宜市硃砂鎮]
硃砂鎮[廣東省信宜市硃砂鎮]
信宜境內的黃華江及其支流硃砂河,因自然生態環境好、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近10多年便有人在河道發展網箱養殖業,主要養殖鯇魚(草魚)等,效益可觀。
【簡介】黃華江網箱魚體略呈圓筒形,頭部稍平扁,尾部側扁;口呈弧形,無須;上頜略長於下頜;體呈淺茶黃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鰭略帶灰黃,其他各鰭淺灰色,以肉質鮮甜,嫩滑無腥味見稱。

交通


已經竣工的洛湛鐵路途經該鎮,並在該鎮與廣西相鄰的旺科村設會讓站,建設中的包茂高速公路也貫穿全鎮,並設出入口。2015年12月28日,途徑該鎮的包茂高速將正式通車。
境內另有207國道,352省道等公路

人口


2021年6月,信宜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硃砂鎮人口數為55836。

社會


教育事業

硃砂鎮有中學1所,小學15所,分教點4個,2000年在校學生8081人,其中中學生2002人,小學生607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4.3%;幼兒園5所,在園兒童120人。
各個學校還開設健康教育課,使學生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分別達到85%和80%。鎮區內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都要求持有“衛生許可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合格證上崗食品衛生合格率、餐具消毒合格率都達到80%以上。全鎮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5%以上。

旅遊


高速出入口
包茂高速公路貫穿硃砂鎮,並設出入口。旅遊資源方面除了石根山風景區外,還將利用黃華江自然優勢打造水上娛樂旅遊項目。該鎮還在包茂高速出入口處謀划首期控制用地2千多畝,將會進駐客貨運場物流區、工業區、行政服務區等一批新項目,項目建成將會使硃砂鎮的優勢進一步提升,為硃砂建成次經濟發展區奠定堅實的基礎。
硃砂鎮位於黃華江在信宜境內最下游,是古漢文化傳入最早之地,也是漢人最早遷入的地區,研究黃華江文化,硃砂鎮最重要,比鎮隆出名。在信宜高速最先進入硃砂,鐵路最先進入硃砂,國道最先進入硃砂,漢人及漢文化最先進入硃砂,大漢朝的伏波將軍的軍隊也是從硃砂進入信宜,硃砂——信宜文明的窗口。
石根山
石根山
石根山
硃砂鎮的石根山風景旅遊區已經逐步完成,石根山海拔990米以上,站在山頂,可以四目極望,這裡是兩廣(廣東和廣西)的交界處。風光無限,用“一腳踏兩廣”來形容也不為過!石根山半山的懸崖絕壁上建有水泥棧道,登上去有種走在“通天路”上的感覺!
石根山風景旅遊區是信宜市硃砂鎮實施“旅遊旺鎮”戰略而系列開發的“龍頭”項目。總投資6000多萬元。石根山開發規劃由桂林市七顆星旅遊規劃諮詢有限公司和桂林桂工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編製,規劃突出石根山“雄、峻、奇”的景觀特色,彰顯“石根峻險秀,萬般奇特景”旅遊形象理念。已完成進山公路的路基擴建工程,各小景點的發掘以及配套設施正在建設當中。石根山將打造成以生態為基礎,以文化為靈魂,以市場為導向,以石文化為主題,祈福文化為輔的觀光遊覽、戶外運動、康體娛樂、養生祈福、休閑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休閑度假旅遊區。
蓮花祠
硃砂蓮花祠位於硃砂鎮蓮塘村的蓮花自然村,距硃砂圩1公里。該祠建在一個圓土墩上,此墩地形似一朵蓮花,故稱蓮花祠。蓮花祠建於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當地余姓為紀念追授巡政廳中議大夫內部員外郎加三級炳先祖而建,祠宇坐西北向東南,進深32米,寬10.6米,建築面積339.2平方米。分頭座、二座,頭座三間通莊,二座分三間,左右有走廊,全祠磚木結構。二座廳內和門前有壁畫,正屋脊有七仙祝壽等浮雕,檐底下有板雕,畫雕人物鳥獸,栩栩如生,花草樹木工藝精湛,色彩鮮艷,祠宇門前有一池塘映照,十分宏偉壯麗。
錫三公祠與敕書樓
硃砂鎮[廣東省信宜市硃砂鎮]
硃砂鎮[廣東省信宜市硃砂鎮]
錫三公祠是茂名保存最好、最大的祠堂之一,位於信宜縣級市的硃砂鎮。是處於鑒江流域的上游,和西江流域接壤的地區了。其祠堂的后寢進深檁架數量是迄今調研看到最多的,金柱跨一丈六八,開間凈寬21瓦坑。梁架形式仍然是密集檁條的形式,駝橔、梁頭間隔承接檁條,而且相當標準,沒有一處有意的變化和簡略。其形制的標準、保存的完好是茂名市數一數二的祠廟了,絕非冼太廟可比。
敕書樓位於雙砥蒲竹徑自然村,建於明朝天啟六年(1612年),明熹宗皇帝為表彰衛士余應曉(又名余潛齋,硃砂人)救駕有功,在他晚年退職回鄉時敕賜書柬。余應曉在村中腐竹徑建“敕書樓”供奉之。該樓是一幢坐南向北的兩層古樓。磚木結構,建築精緻,紅牆綠瓦,拱門花窗,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屋頂左右起鍋耳形屏風,正門上方有一塊豎直匾,上用正楷柳體寫“敕書樓”三個大字。書柬原存放在後樓正廳中,現已失。樓房保存完好。
陳敦厚公祠及里五祠堂群
硃砂鎮[廣東省信宜市硃砂鎮]
硃砂鎮[廣東省信宜市硃砂鎮]
位於廣東省信宜市硃砂鎮里五村,是硃砂鎮里五村陳氏家族奉祀入信宜開基始祖陳敦厚(陳爵元)的宗祠,附近還有一片祠堂群。陳敦厚公祠已有250多年歷史,是信宜現有祠堂中歷史比較悠久的一個,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該祠堂坐東北向西南(艮坤兼寅申),磚木結構,三進四合式格局。始建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咸豐元年(1851年)被何名科部隊燒了屋面,不久修復;咸豐十一年又遭陳金缸兵燒屋面,同年又修復。現祠堂整體保存完好。祠堂面寬17米,深40米,高8.1米,兩側有橫廊,佔地680多平方米。頭座三間通莊,正廳有拜堂,廳內有壁畫24幅;二座三間通莊,廳內有壁畫16幅;前座廳內壁畫9幅,前面檐下有壁畫11幅;橫廊共有壁畫14幅。整個祠堂共有壁畫74幅,還有書法條幅6幅。壁畫內容主要是人物、花草、山水等,如“郭子儀祝壽”、“姜太公釣魚”、“羅傘遮太子”、“仙姬送子”、“龍鳳呈祥”、梅蘭竹菊等。屋脊是壓頂浮雕、泥塑和彩色陶瓷龍鳳,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年)被拆除。祠堂頭座正廳懸掛有3塊匾額:1、“欽點副榜”“欽點陳大鵬,光緒五年”;2、“欽點副魁”“欽點陳梅閣”(部署時間);3、“尉為人瑞”“表彰陳國通高壽,民國總統贈,民國5年”。在頭座正廳保存清代信宜進士陳熙敬、李崇忠、劉汝新和翰林院庶吉士陳樹勛所撰對聯。
大勝黃氏宗祠
硃砂鎮[廣東省信宜市硃砂鎮]
硃砂鎮[廣東省信宜市硃砂鎮]
大勝黃氏宗祠,位於硃砂鎮大勝寨,坐北向南。該祠為三進院落四合式布局,磚木結構,共14間,佔地面積832.82平方米,清光緒年間建。正門牆上有“仙姬送子”、“三公報喜”、“三星在戶”、“連登三甲”、“狀元及第”、“大獅少獅”、“三顧諸葛”、“獨佔春魁”等10多幅壁畫和兩幅詩詞行書書法。壁畫的畫面清晰,人物惟妙惟肖,詩詞書法強勁活潑,有較高藝術水平。中進右側有雲板、木魚(用木板雕成鯉魚形)。當時,紀念有功的名人,上級官府才允許敲雲板打木魚。後進中廂擺放著三位人物的牌、像:正中是黃少喬的碑牌,高0.74米,寬0.30米;左下方是黃起斌的木雕人像,高0.68米,胸圍0.24米,頭戴方項,身披甲綱,手捧朝柬;右下方是黃起判的木雕人像,高0.68米,胸圍0.26米,右手持著寶劍。上方有“龍鳳朝陽”木雕牌匾,後來已拆除。
黃少喬是文林郎,他的兒子黃起斌和二兒子黃起判都是武官。明朝末年(1628~1630年),兩廣交界處廣西容縣關垌,地處偏僻山區,有個匪賊巢穴。當時,匪賊常到附村莊搶劫掠奪,擾亂社會,破壞生產。總兵黃起判帶領人馬多次攻打匪賊巢穴,都攻打不下,黃起判被殺害。武略騎尉黃起斌,決心為弟報仇,為民除害,巧施戰略戰術,一舉將賊首陳義殺死,剿滅匪眾,取得完全大勝利,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發展。消息傳出,明崇禎皇帝聞訊,敕封黃起斌為“尚書閣老”,並以“大勝”為名,封大勝鄉、大勝保、大勝寨等簡稱“三勝”地,歸他管轄。當地人民已習慣,把大勝寨一帶稱之為大勝地方。
南瓮頂
南瓮大山位於信宜市硃砂鎮西北部,南瓮頂主峰(也稱十二火灶),海拔1054米,南瓮大山橫崎如屏,據稱山中曾有瓮藏金銀而得名。南瓮頂山體紅壤土石山,山坡北陡南緩,山腰以下,森林茂盛,樹木蔥蘢,屬典型的亞熱帶林區,半山有梯田小村莊,樹木種類以松樹、桉樹為主,伴以楠木、紅椎、石踏、鴨腳木等,山上權木叢稀鬆,山脊上草木皆榮,青蔥翠綠。小草兒頂著露珠兒在那翻滾,不時有圓潤的露珠滾下草叢,散失於泥與草之間,山樑有連片天然大草場。南瓮頂迎北朔風囗,山南坡平緩背風,因而易生雨霧,2010年2月18日,南瓮頂曾出現大面積的冰凌現象,所有樹木都銀裝素裹,白雪皚皚,一派北國風光,讓來這裡觀賞的遊客興奮不已。在北緯22度35分低緯度地區出現大面積的冰凌是歷史上少見的,據了解,南瓮頂幾乎每年冬天都有冰掛現象,但面積較小,這次大面積的冰凌現象是由於連日來持續低溫,山頂上的氣溫降到零度以下,再加上濃霧籠罩,濕度大,致使山上植被結冰,形成大片壯觀的冰凌景色。南瓮頂在粵西山脈中,山勢大而不險峻,偉而不崢嶸,倒像柔情攸然的嬌娃,一派青山悠然南山在,飲煙飄渺牧笛歸的田園景色。2010年,硃砂南瓮山結冰;2014年硃砂南瓮山結冰。
金色旺科
硃砂鎮有個旺科村。聽當地老人講:旺科原叫旺坡,實為黃坡。因旺是興旺,黃是枯黃,旺的意頭比黃好,人們便把黃坡改稱叫旺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人們希望後代多發科甲,再改稱旺科。昔日,村中陳家莊屋旁的山坡植被裸露,全是黃泥,一片黃燦燦。每年陳家莊人都鏟草皮覆蓋,但不知為什麼,植好的草被到第二年又全部枯死,被雨水沖走,黃燦燦的黃又重新露出來,年復一年,任憑庄人植草,這個山坡就是不長草,黃燦燦不變。故人們管這個山坡叫黃坡,即後來的旺坡,今之旺科。
埠頭楊渭寶公祠
楊渭寶公祠,位於硃砂鎮埠頭村,是埠頭楊氏奉祀四世祖汝璜公祖祠。楊汝璜,清朝人,歲貢生,字繼述,堂號謂寶。
渭寶公祠坐南向北(丙壬兼午子),磚木結構,前中后三進,院落四合式布局,設有后樓。祠寬23.30米,進深27.80米,總面積647.8平方米。該祠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年(1712年),距今已有290多年。後座高10.8米,中間大廳供奉有“清白傳家”牌匾及先祖牌位,每年設春秋二祭供裔孫拜祭祖先,祈禱國泰民安、家族興旺。後座正脊壓頂鑲有“雙龍吐珠”,二座是“金鳳朝陽”,前座是“魚躍龍門”。四角翹檐,上塑虎獅等彩陶。前座正廳面牆刻有“郭子儀賀壽”、“仙姬送子”等圖案。院內迴廊檐下有“八仙賀壽”、“松鶴延年”、“桃園三結義”及“二十四孝圖”。
整座祠字氣勢雄偉,重檐雅緻,雕樑畫棟,雄渾古樸。后枕尖峰頂,前有廣場,廣場前有2畝多面積的月形池塘,該祠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破壞,後來楊渭寶的子孫集資重修,改稱應浩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