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流

原廣州市市長

黎子流,1932年2月出生,順德龍江人,原廣州市市長。從農村基層做起,曾任鄉團支書、民兵隊長、鄉長、公社書記等職。1975年任順德縣委書記,1983年任江門市委書記。1989年任廣東省特區辦主任,1990年成為廣州市代市長、市長。在廣州任市長不到兩屆(7年)主動請辭退休。

1997年起,創辦了順德新世紀農業園及兩家農業公司,建立農業示範基地,著力探索珠三角農業如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新路。

簡介


黎子流
黎子流
黎子流,1932年2月出生於廣東順德龍江鎮農民家庭,廣州市前任市長。他只在學校讀過兩年書,後來進黨校學習了兩個月。1951年被選派為順德縣大洲鄉土改隊員,任小組長。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3月任順德縣農村戰線革委會副主任,順德縣圍墾中心副指揮、總指揮。1966年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列為“三反分子”和“走資派”,接受了100多場批判,坐了兩年牢房。1974年4月擔任中共順德縣委副書記、書記、佛山地委委員。1978年春,十一屆三中全會尚未召開,在當地悄悄搞起包產到戶。1983年4月調任江門市委書記,任上他成為五邑大學創辦人之一,並推動興建連接江門至中山的外海大橋,大大改善江門對外的交通。1989年底調任廣東省特區辦主任。1990年5月被任命為廣州市副市長、代市長,1991年3月至1996年8月任市長,推動興建連接廣州市區至白雲機場的道路及廣州地鐵等大型建設。1997年退休后,在家鄉創辦了順德新世紀農業園及兩家農業公司,建立農業示範基地,著力探索珠三角農業如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新路。

人物履歷


少年得志

黎子流
黎子流
黎子流出身在順德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家鄉是一個叫陳涌的村子。1932年1月,黎子流趕在年頭出生。從他現在的形象,我們很容易判斷,當時他應該是黎家一個虎頭虎腦的胖小子,給這個家庭甚至家族帶來了不少的歡樂,也可能從出生時就承載了某種期望和使命。隨後的現實卻並非那麼一帆風順。他沒有太多的時間和機會讀書,雖然在一份簡歷上填寫的學歷是初中,但黎子流說,他真正在學校只讀過兩年書,後來進黨校學習了兩個月,這就是他全部的求學經歷。
黎子流10歲就出來幹活了。一個小小少年和他的父老鄉親們一起,在順德鄉間的土地和水田裡,為改變生存現實,挽起褲腳,勤勞耕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磨練。與此同時,他作為領導者的潛質和才華,也隨著年歲的增長日益顯現。1951年7月,他被選派為順德縣大洲鄉土改隊員,任小組長。時年,黎子流只有19歲。後來,在龍山鄉,他是鄉親們以原始方法作為選票推選的副鄉長、鄉長。
1953年4月,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個剛20歲出頭的農家子弟,就這樣走上了他的“仕途”。在常人眼裡,這應該是少年得志了。在黎子流先生贈給“亞洲資本論壇”的一冊裝幀精美的《黎子流人生掠影》的序言里,他寫道:“從那天開始,我便踏上一條坎坷、曲折、漫長、堅實的人生之路”。

三次挫折

兩年勞改
1958年,中國人民在“三面紅旗”下開始“大躍進”;犯“強迫命令風”錯誤,黎子流遭到萬人批鬥,被停職反省,勞動檢討。
1960年,中央糾偏貫徹執行農村六十條政策,形勢有所好轉。黎子流說,這三年中,我們最困難時每人每月只有16斤米,大家進集體食堂吃飯,誰都吃不飽。
1961年,黎子流復出。他說,第一次挫折讓他懂得了什麼是群眾觀念。
1963年,在“四清運動”中,他再次靠邊站。當時思想不通,就想說;說了又錯,反覆接受工作隊和“群眾”的批判。半年以後,他回到公社書記的崗位上。這是第二次起落。
和前兩次相比,第三次幾乎是刻骨銘心的。從1966年到1969年,黎子流被列為“三反分子”和“走資派”,接受了100多場批判,坐了兩年牢房。這一次,全家都遭殃了。妻子因為不舉手贊成對丈夫的批判,被關了;大兒子考上大學,因受牽連沒能入學,並因為玩耍不小心用彈弓打了領袖像,被定為小反革命。小兒子到農村勞動、寄養親戚家。
被關押期間,黎子流白天被監視勞動,中午和晚上都要學習,他記得最清楚的一篇文章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黎子流說,他之所以講這幾次沉浮,是因為這些經歷讓他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
首先,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我們就要關心群眾疾苦。我們所犯的錯誤就是脫離群眾、脫離實踐。無論哪一級黨委和政府都必須走群眾路線,否則對幹部隊伍都會造成傷害。對黨的政策一方面我們要認真貫徹,另一方面也要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事情不能強迫群眾去做。
其次,是要有科學的態度,離開了科學和生產力的現實,我們只有落後。
第三,怎麼做人,我覺得一定要有一顆純樸的心。我本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我必須加強學習,這幾年,讓我悟出了做人處世的原則:刻苦學習,處事以公,待人以誠,講求實際。

一個終結

黎子流
黎子流
從參加工作到離開,黎子流在順德長達33年。順德,這個曾經和現在都極具發展活力的南國小城,是黎子流的故土,對他傷害最大,但他又對這片土地愛得最深。這似乎是中國人怎麼也走不出的一個怪圈。在一份簡歷中,我們看到了黎子流在順德的職務變遷:1953年起先後任順德縣七區土改隊員、龍山鄉副鄉長、鄉長、團支部書記、副區長、區長、區委書記,勒流公社黨委副書記、書記、社長;1963年3月後任縣農村戰線革委會副主任、縣圍墾中心溝副指揮、總指揮;1974年4月起歷任中共順德縣委副書記、書記、佛山地委委員。
對一個當事人來說,這些職務本身的含義也許是清晰的,一個已經遠去的時代,一個讓不少人身心備受傷害的時代,一個讓中國在世界面前保持了神秘感同時也多了一些荒誕感的時代。
正是在這樣一個熔爐一樣狂熱和混亂的時空隧道里,黎子流度過了他的青春年華。在20多年後的今天,他能想起來也想說的不是很多,他只告訴我們一句,在順德,除打仗之外,我什麼都經歷了。在順德,他從1960年代後期就和鄉親們一起圍海造田直到1970年代中期。我們從現存的照片上看到,當時的黎子流留著小平頭,穿著白襯衣,稜角分明的臉上透著堅毅和自信。在勞動之餘,他和鄉親們一起賽龍舟,跑馬拉松。
有一次飯間,黎子流說年輕時候參加體力勞動不惜力,再加上被監視勞動,他的右肩已經僵硬了好多年,而且明顯要比左肩低,腰部受了重傷。對這30多年的工作,黎子流的評價是,我們也有成績,但很不容易,比如圍海造田,興修水利、辦電等,但對我個人來說,錯誤大於成績,教訓多於經驗。
黎子流還說,共產黨是共性,個人要有個性。我們必須堅信,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正視我們有過的錯誤,我們才能不斷前進;只有敢於否定自我,你才能夠不斷進步。
1983年4月,黎子流調任江門市委書記,這是一次破格提拔。他在順德的奮鬥終於有了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終結。當然,我們不能不看到此刻的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都在發生著令人欣喜的變化,天空日益爽朗、明媚,每個人的心裡都洶湧著一股壓抑了多年的激情。

人物觀點


幾點感受

黎子流
黎子流
順德是一個只有800平方公里的縣級小區,在改革開放的20多年裡,卻建起了15000多家工廠,創造了800多億元的GDP,這不僅是順德人自己的驕傲,更是曾經為這塊土地獻出過青春和熱血的創業者和領導者的驕傲。
黎子流說,在順德,我總堅持一點,無論是建設還是改革,我們都要先行一步,不是越雷池一步,但要越雷池半步。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們要歷史地看問題。即使在文革期間,有些事情現在看還是對的,如興修水利、農田基建。就我個人而言,被打倒的時候和社員在一起也學到不少東西,有好的積極的方面,也有負面的。有一次我被監督勞動,我看到監視我的幾個青年一直玩撲克,根本沒幹活,可是晚上評工分他們還是拿最高的,我懂得了什麼是虛報浮誇和做假。這不是群眾的錯。
第三點,要堅持解放思想,也不能亂解放,一定要結合實際。黎子流說,當地的老百姓要去香港比賽龍舟,上級怕農民跑掉,誰也不敢批准,他把要參賽的農民叫來開會說,我拿烏紗帽擔保你們出去比賽,跑掉就是我的責任,結果比賽還拿了第一名,一個都沒跑,全部回來了。還有一次是紅線女帶領演員去演出,遇到同樣的情況,這說明我們的思想有問題。
第四點,關於香港電視,我認為對我們解放思想發揮了積極作用。1982年,胡耀邦來順德,問黎子流對香港電視的看法,黎子流問想聽真話還是假話,胡耀邦說當然是真話啊。黎子流回答說,香港電視信息來得快、及時,我們的電視很落後。尤其轉播女排比賽那次,好多人偷著看。當然也不是什麼都好,廣告太多,商業味太濃。後來,關於怎麼樣看待香港電視,順德的領導層開了3個小時的會議專題討論,得出的結論還是任仲夷省委老書記說的話“排污不排外”,我們要接受世界先進的東西。
第五點,不能因為是信息社會了就把好的傳統就丟了。信息化不能代替走群眾路線,我們不能用電腦聯繫群眾;信息化不能代替艱苦奮鬥的精神,這是我們幾千年來形成的精神,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信息化也不能代替調查研究。黎子流說,現在大家都習慣了用手機,如果沒有手機也許什麼都幹不了,信息確實很方便也很厲害,但傳統好的東西我們還是不能忘記,不能丟掉。

關於香港

1980年,他第一次去香港,發現那裡什麼都有,不像我們宣傳的那樣。在香港吃了一頓飯,對方花了15000元,我說這些錢在順德,我可以建一個幼兒園。回到順德,他覺得我們還是窮啊,縣委就只有兩部車,一輛吉普,一輛小汽車。開了眼界,在建旅遊中心時首先是堅持建一個能停200輛車的大型停車場,以方便旅客和華僑回鄉。

僑鄉紀事

黎子流
黎子流
江門是著名的僑鄉,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有江門籍華僑。黎子流說,過去我們傷害了華僑的心。他到江門后,首先要做的是一步一步落實政治上和僑房政策,恢復華僑對家鄉的信心;其次,他在集體領導下為江門提出了一個口號:振興五邑兩陽經濟,建設富裕文明僑鄉。從1983年到1989年,黎子流在任6年,一直圍繞這個口號做文章。
華僑開始關注江門,他們從捐資辦學開始。黎子流要求,使用華僑的錢要本著尊重華僑的原則,必須做到帳目清楚,必須讓華僑信任我們的各級領導,資金不夠由政府補給,一定要把事情辦好,取信於僑,取信於民。
短短6年裡,華僑在江門的捐贈超過25億元人民幣。華僑回來了,經濟繁榮了,社會也進步了。
在江門,讓黎子流自豪的主要有兩件事:一是辦五邑大學;二是修外海大橋。
初到江門,他發現500多萬人的城市沒有一所大學,教育程度不高,嚴重製約了經濟的發展,僑領和老領導積極倡議,他就想如何辦一所大學,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實際情況是,對怎麼辦大學誰也不清楚,也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1984年,黎子流來到香港,召集33名在港的華僑徵求意見,結果不到15分鐘就走掉了一半,最後剩下不到10個人。有人對黎子流說,辦大學還不如辦一個“拖拉機學習班”實在。黎子流說,我們辦大學是為僑鄉培養人才,你們不支持可以理解,但大學還是要辦。你們支持我們就快一點,你們不支持我們就自力更生辦,會慢一點。
黎子流回到江門,對班子成員說: “我碰了釘子,還是我們自己干吧。”當時地方經濟還相當困難,江門市縣財政共籌集了4000萬元,就開始興建教學大樓。同時,黎子流請來在北航任副校長的順德籍教授葉家康,告訴他三個基本原則:一是我們投資辦大學,你來管理;二是有什麼事隨時找我們,我們幫助解決;三是你要是不干我們歡送你,也就是你來去自由。葉先生答應了,成為五邑大學的第一任校長,一干就是15年。
1985年,香港商人利國偉給五邑大學捐資500萬元港幣,他對五邑大學的題詞為:“萬事起頭難”。隨後,一批港商回鄉捐資,支持辦學。1986年,五邑大學開辦了一個小型專業班,算是正式開學了。截止目前,五邑大學已經為當地培養了近3萬名大學生。學校的總投資超過了數億元,其中華僑的投資超過一半。

外海大橋

黎子流調離了順德,但他還是以順德家鄉為基礎,習慣有休息可能時就住在老家。有一次,他從江門回家,整整走了8個小時才到家,僅過江就耽誤了好幾個小時。他覺得,再不打開江門和外界的通道,江門就沒有人再去了。
1984年冬天,經王光英介紹,他找到熊谷組,向他借錢修橋,可是沒有擔保單位。找到廣東省府一位領導,他們既不同意擔保,也不贊成修橋。後來,找到省國投,收了較高的擔保費,才勉強答應。黎子流如願借到2500萬美元,合同非常簡單,要求1985年動工,1988年通車,工期提前一天獎勵5000美元,拖后一天照罰5000美元。
全長1770米的外海大橋用20個月就建成了,比預定工期提前4個月。黎子流說,有了外海大橋,改變江門“半島”狀態,對交通和發展經濟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改革及其它

黎子流是一個邊干邊思考的人。從順德到江門,他不斷地思考什麼是改革、什麼是人才等問題。
1979年,何賢(何厚鏵之父)帶領香港商人李兆基鄭裕彤第一次來順德,黎子流陪同接待,李、鄭各捐資200萬元重建華僑中學,全縣沸沸揚揚,說我們的穿著解放鞋和中山裝的書記變了,過去喜歡訪貧問苦,現在喜歡上大老闆了。也是在這一年,順德賽龍舟,有人說是藉機大吃大喝,搞封建迷信,破壞生產。黎子流說大吃大喝其實只是殺頭豬,封建迷信更談不上,賽龍舟紀念屈原是愛國主義,是集體英雄主義,是有益的群眾性體育運動。
這兩件事都反映了一個觀念和認識問題,也就是關於改革的問題。黎子流說,所謂改革就是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有把握的要大膽地干,沒把握的就小面積地試,要敢為天下先。在平反文革期間的冤假錯案時,對四清運動的平反,黎子流說順德是第一個,也是最徹底的一個,除犯罪的之外,全部一風吹,出來工作。
在江門,無論是辦大學還是修外海大橋,同樣是一個觀念和認識問題。黎子流認為,一個人大學畢業只能是半個人才。社會才是一所豐富多彩的學校,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夠進步。對於怎麼樣培養和使用人才,黎子流說他有三點看法:一是要進黨校,而且要看誰當校長;二是要到先進的地方去、到國外去,看外面的世界,學習先進的東西,有個前進的方向;三是要到基層去、到下面去。他一直主張25至40歲的青年幹部要到基層去鍛煉3至5年,並且挑實、重擔子。可是無論在順德、江門還是後來到廣州,他都沒有好好地堅持做到,這是一點遺憾。
關於學習,黎子流還拿自己說事,他說我念書少,別人看一篇文章一遍就夠了,我要看三遍才能懂。多年來我堅持在實踐中學習,向群眾學,向同事學,向領導學,學習做人做事。學習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做好的事。
“辦法一定比困難多”
黎子流說,他工作以來一直圍繞三個地方轉:順德,江門和廣州。

人生頂峰


黎子流
黎子流
1989年底,黎子流調任廣東省特區辦主任。1990年5月,黎子流被任命為廣州市副市長、代市長。雖然他本人到廣州已有半年多了,可讓他當廣州市長,他的第一個想法還是:“我不認識廣州,廣州也不認識我”。黎子流有些茫然,接下來的問題是幹什麼、怎麼干?
廣州作為中國的南大門,在改革開放的前沿,不僅自身的經濟、社會要有令人滿意的發展速度和成績,更重要的是還應該發揮帶動和示範作用。事實上,1990年代初期,廣州的發展因為執行著治理整頓,在許多方面還趕不上周邊的縣區,整個社會缺乏一種進取的精神、創業的氛圍。其實,以我們現在的了解看,在特區辦的半年,黎子流應該對廣州已經有了他自己的初步認識和思考。他說,當時的局面很沉悶,困難很多,舉步很艱難,幹部感到前途渺茫,全市工業找不到出路。機關幹部4000多人,平均收入不夠250元/月,他們的工資水平比珠江三角洲所有的縣、下面的區要少30-40%。有些幹部下午6點才去菜市場,希望能買到便宜菜。1990年,整個廣州的GDP是357億元。
初到廣州,黎子流首先了解情況。他說,當時搞治理整頓,不知道要走到什麼地步,但總是要前進的。所以,我講了兩句話: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們的方向、道路正確,辦法一定比困難多。隨後,黎子流決定帶領幹部出去考察,從珠江三角洲的幾個小城市到山東、上海浦東、遼寧、黑龍江等地走了一大圈。他認為,廣州放下架子的時候,才是羊城經濟騰飛的時候。和佛山、順德、中山、東莞相比,廣州作為老大哥在用足用活政策上、在運行機制上、在辦事效率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破傳統、破常規,干前人沒有干過的,干內地不敢幹的,干一般人不想乾的,工作才能打開局面,經濟才能發展。黎子流組織的這次考察,比鄧小平南方談話還早了幾個月,被輿論和社會認為是給局級幹部“洗腦”。這是在意識形態層面上尋求突破。
其次,也是在小平南行講話以後,廣州如何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小平要求廣州要追趕亞洲“四小龍”,但具體先追哪一條龍呢?黎子流在市委和政府領導下組織專家論證。後來提出了“向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挺進”的目標。1992年,市政府確定:“一個轉移”,把經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調整結構提高效益上來;“兩個突破”,外向型經濟發展有新突破,扭虧增盈有新突破;“三個推進”,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科技進步,推進廣州企業進步; “四個搞好”,搞好國營大中型企業,搞好城市建設和管理,搞好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及群眾關心的用電問題。目標明確了,思想統一了,前進的方向也有了,發展速度也就趕上了。
小平南行之後,廣州六年以平均19%的增速,GDP增長到2600億元。追溯在廣州的實績,黎子流只說了兩件事:一件是市區到機場的道路;二是廣州地鐵。
從廣州市區到機場本來就沒多遠,但因道路不暢,常常堵車,到過廣州的人幾乎都要罵。1990年,在任代市長的黎子流下決心改造這條路,用了258天,以每畝5萬多元的地價,搬遷了700多個小販,動員拆遷了中央省屬的幾個單位。花4個多億修了這條只有3英里長的路。而廣州地鐵就更有趣。僅討論的時間前後跨度長達30多年,工程預算從1960年代的5億多元一路下來到1993年,預算為146億元人民幣。該項目1993年12月開工,1998年通車。全長18.56公里。結果花了126億元。
一個農民出身的“平民市長”,在中國南方的大都市,以自己的行動證實了自己的能力。原新華社廣州記者站站長田炳信在一本書中坦然寫道:“黎子流則憑著一臉順德人特有的豪爽韌勁和坦誠很快征服了有品位、有文化、有檔次、有機會比珠三角人讀的紅頭文件還多的人”。

旁觀廣州


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作為曾經的市長,他到底是以怎麼樣的思想主政的呢?翻開那本《一個順德人的足跡——黎子流人生掠影》 ,有幾段話很有代表性:
——我在黨和人民的教育下,經過成功和錯誤的總結,為人宗旨是刻苦學習、處事以公、待人以誠,講求實效,我相信,做到了,朋友五湖四海坦誠相見。
——市長又是市民,經濟建設一定是中心,百姓生活一定不斷改善,這才是市長權力的結果。一切為了百姓,共產黨早就開宗明義,問題是經過實踐來檢驗這個真理。
——市政府一班人一定要團結、公正。“三個相互”、“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則“增”,內耗則“減”,這叫加減法。
——什麼叫機遇,機遇就是時間。看你能否抓住它?順利時當然是機遇,困難時也是一種特定的機遇,不要錯失。
——繼往開來,不斷創新。廣州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一定會邁向國際大都市的行列。
這是不是一個普通共產黨人的胸懷呢?作為曾經的領導、現在的平民,仍然在廣州的土地上,他看著廣州一天天的發展,內心的幸福感應該比普通老百姓還要強烈。

農業困難


黎子流
黎子流
天地有大愛,萬物爭生;人間有真情,返璞歸真。1996年8月,黎子流不做市長了。1997年,不擔任市委領導職務了,1998年,正式退休了。他說,我已經超期服役,應該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選擇了三件事:一是研究探索科技農業的發展之路;二是社會扶貧教育;三是振興廣東粵劇。2004年10月,黎子流說,時隔7年,我堅守這三點,一不為名,二不為利;我過得很充實,也很開心。
市長都做過了,為什麼還要選擇農業呢?黎子流說,中國的農業是艱難的,它不同於工業、信息產業和房地產,農業的市場風險非常大:你豐收了,產品價格就下來了;產品價格漲了,你卻沒有產品可賣。
中國的農業為什麼困難?黎子流認為,首先,國家對發展農業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夠,最明顯的是銀行不給貸款,農業銀行都商業化了,他從退休做農業到現在7年來,沒貸到銀行的一分錢;其次,沒有保險公司願意為農業投保,即使有,條件也非常苛刻;第三,權力機關和相關機構對農業信心不足,關心不夠。
黎子流深情地說,我是農民出身,曾經繁重的農活我體驗過,我對農業很有感情,家族還有很多人靠農業吃飯,都很辛苦。1997年,黎子流帶著三個問題開始探索農業:一是廣東的工業化城市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能不能為農業發展找到一條出路?二是中國有8億多農民,外出打工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治標不治本,解決“三農”最根本的是農業能不能搞現代化,能不能上個台階?三是搞農業能不能致富?傳統農業沒有出路,農民又不能全部出去打工,農民靠什麼?黎子流決定以實踐來探索,地點選在廣州郊區和他的家鄉順德。

回歸土地


回歸農業
2004年10月18日下午,我們來到離市區50公里的廣州市白雲區九佛鎮,坐落在這裡的廣州力智農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園林式的養豬場,經過幾次重組后,該企業已經是集生產、科研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農業企業,也被廣東省認定為“生態示範園”。下設養豬和蔬菜兩個基地,他們的“穗康”牌豬肉榮獲廣州市名優農產品稱號。作為該公司的不拿薪水也沒有股份的董事長,黎子流在19日告訴我們,力智農業公司今年可創利500多萬元。與此同時,公司還以“公司+公司”、“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形成了廣泛的技術服務和市場服務網路,前景十分樂觀。

公司


坐落順德龍江鎮左灘的順德新世紀農業園有限公司,是黎子流任董事長和法人代表的又一個公司。翻開公司簡介,看看那些股東,你就知道什麼是人格魅力了。1998年,黎子流倡導做農業的時候,香港新世界集團有限公司、恆基兆業有限公司、信德集團有限公司等9家香港澳企業出於對黎子流的尊重和信任,紛紛響應,聯合廣州7家企業共同組建了這個誰都看不見未來是什麼樣子的企業。公司總規劃面積5000畝,耕地規劃2600畝,已完成首期耕地開發1200畝,投資1.5億元人民幣。經過6年的艱苦奮鬥,農業園建設已經初具規模,美麗的環境、科學的規劃和優質的產品,共同成為農業園向集生產、科研、觀光和休閑度假於一體的新興現代化農業企業邁進的關鍵賣點。
在農業園的草坪上,黎子流為我們算了一帳。從1999年到現在,公司一直沒有分紅,現在公司的評估值是5億元,預計到2005年底,經濟效益會初步顯現出來。他說,明年要調整布局,還清全部債務,實現零負債,再投入5000萬元,同時,股東還會有6000萬元左右的分配。這是一個讓黎子流滿意的狀態。這幾年,周邊的農民是受益的。當初征地的時候入股的農民,這幾年得到的分紅有2200萬元,他們的投資回報就是10%以上。另外,企業用工大部分都是當地農民,這幾年支付工資大約3500萬元,有約800個農民在企業就業。
黎子流說,從開始乾的時候,就想過了,不能以成敗論英雄,要嘗試、探索,為中國的農業和農民。現在看,初步是成功了。對公司未來的發展,黎子流說,力智農業不再搞新建養豬場,要走低成本擴張的路,以公司帶動農戶的方式讓利於農民,同時,與大公司聯合做深加工,而且已經拿到了加工牌照,到2008年,年出欄將達到20萬頭,60%將出口。
新世紀農業園,一是繼續發揮國家級水產良種培育的作用,可以為廣東400萬畝水面的養殖業提供良種;二是實施生物工程,已經和中科院合作,開始生產高級調味品,到2008年利潤可望達到1000萬元,企業價值達到1億元;三是發展旅遊觀光,過去人們從農村湧向城市,現在又向農村走,這是一個趨勢,是旅遊業的機會,今年春節前要建辦一個順德珠江文化農展館,進行歷史傳統和現代結合的展示。
聽黎子流給你細說的時候,他簡直就是一個企業家,他的興緻、他的快樂、甚至他擁有的健康應該都與農業有關,是農業給了他信心和活力。同行的幾個朋友說,在這裡生活和工作,他就像一個莊園主。但黎子流說,明年他就不幹了,要找一個更年輕的接班人,把企業做好做大。在農業中,在大地上,黎子流既像一個富有的農民,更像一個純真的孩子,他以自己的熱情和智慧,為廣東農業探索著一條新路。

文化


黎子流不僅熱衷於農業,還熱衷於教育文化事業,振興粵劇、扶貧教育他都是積極的倡導者和參與者,先後為扶貧和慈善事業募集資金近億元。他曾經為募集基金登台演唱,據說一曲粵劇唱罷,籌資達百萬元之巨,一時間傳為佳話。他還是南雄(世界)珠磯巷後裔聯誼會的會長。珠磯巷全長800米,始建於南宋,方圓6公里,有153姓。全球有5000萬南宋後裔,每年有30多萬人回來尋根問祖。
有人說,沒有珠磯巷,就沒有珠江三角洲。黎子流說,我也是珠磯巷的後裔,理當為珠磯巷做些事。這幾年下來,全世界珠磯巷後裔對珠磯巷的投資超過了1億元人民幣,建起了25所學校和20多個姓氏紀念館和宗祠。
退休以前,黎子流喜歡跑步、游泳、打球。退下來以後,從1998年開始,他愛上了高爾夫。曾經有連續三年的大年初一清早,他和兩個兒子去打球,整個球場就他們三父子。他說,不求進步,只求散步。黎子流說,高爾夫起源於英格蘭農村,本來是一項大眾化體育運動,但在中國,因為球場少,費用昂貴,被誤解為貴族運動。甚至認為打高爾夫就是腐敗,這是錯誤的。高爾夫的英文拼寫實際上是陽光、空氣、綠地和友誼,它應該是一項健康文明的體育健身運動,更是一種文化,我們不應該盲目反對,只要條件許可,不亂佔耕地,還應該大力支持和倡導。僅此,黎子流的坦率和膽識可見一斑。
2021年8月20日上午,擔任顧問的戲曲音樂劇《媽祖》導演闡述會暨開排儀式在廣州舉行。

家庭


說起自己的家庭,黎子流臉上洋溢著幸福。他說,我們的家庭是非常民主的,老伴是很好的“內閣總理”,我們共同的愛好是粵劇,我從政這麼多年來,她為我把關,免卻了很多麻煩。
有人送東西來,老伴都想辦法退回去。別人送來木瓜,她就送還西瓜,從來都不欠別人的。發現家裡有來路不明的錢財,就捐出去。黎子流說,對於別人託付的事,不違背原則的、能辦到的我就辦了,辦不到的我就直說。我這個人“只會幫人,不會防人,更不會害人”。
家裡的大事,每個人都有發言權。黎子流說,他搞農業和振興粵劇,都遭到小兒子的強烈反對。兒子認為,搞農業太累,退下來就應該安享天倫之樂;至於粵劇,肯定是要衰落的,不是靠什麼人或什麼基金會就能振興的。當然,黎子流也有自己的理由說服兒子,他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兒子的意見保留。
黎子流說,我們的家教有兩條:一是他告訴孩子,要做好人,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要做壞人;二是不能靠父母,父母是靠不住的。有權力的時候,不能利用父母;沒有權力甚至受批判的時候還要連累你們。後來,他的兩個兒子都表示絕不從政、不當官,因為看怕了父親的經歷。他們都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了各自的道路,大兒子搞設計,小兒子自己學做生意,性格內向,不喜歡交朋友。對於兩個在國外讀書的孫子,黎子流的要求是每月用中文寫一封信回來,不能忘記中國文字,要練好書法,要和家人多溝通。有時候,家庭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企業家


對中國企業家的建議
黎子流說,我離開領導崗位已八年了,許多新情況不了解,但要我說的話,我認為有四點必須做好:
首先,要學會做人,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做好自己的企業;也要懂得回報社會,有能力就一定要記得扶貧濟困、社會公益。
其次,要學習科學管理,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提升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
第三,要盯住市場,目光要看得遠一些,要時刻知道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的位置,及時調整經營戰略。
第四,腦子要清醒,不能盲目樂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黎子流認為,一個企業家能做到這幾點,他就一定能夠成功。中國需要更多更有實力的企業家,也需要更多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企業和經理人。

從政理念


黎子流
黎子流
思想解放要從領導抓起
“總結解放思想30年來的經驗教訓,其一就是一定要從領導抓起、從自己抓起,帶動一場全民觀念更新。對於那些敢闖敢幹的領導幹部,要給他們創造改革和試驗的寬鬆環境,給予保護。只有從領導抓起,才能帶動全社會的千軍萬馬,千軍萬馬反過來又會促動領導幹部。其二,解放思想一定要理論聯繫實際。為什麼別人做得到,自己做不到?是不是自己的想法沒和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其三,必須不斷解放、不斷總結,促進再解放。一些嘗試不一定是對的,對問題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只有不斷總結,才能找出差距和問題,對接下來的工作有促進、有幫助。問:您認為新一輪思想解放的著力點應放在哪裡?
我認為應該以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為主線,重點放在找差距,衝破這些年形成的一些新的思想禁錮。到底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我看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發展的差距。在發展中有沒有瞄準世界市場,有沒有世界眼光?我們很多時候思維還停留在追求“數量”的層次,結構不盡合理。比如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廣東就比較落後。雖然農業在GDP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卻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人民群眾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農業。二是觀念的差距。我覺得現在談解放思想,和多年前比環境變化了,但在觀念上要堅持三個不變:艱苦奮鬥的作風不能變,認真調查研究的作風不能變,真正走群眾路線的傳統不能變。要警惕講好不講壞、講人不講己、講對不講錯、講滿足不講進取。三是體制的差距。不單是經濟體制要改革,社會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也應加快。四是勇氣的差距。沒有把握的先搞試點,有把握的大面積推廣,把改革的風險和損失降到最低,不但要勇於追求成功,也要敢於接受失敗。對事、對人,既要敢於肯定,也要敢於否定。”
真正的人才遠比金錢重要
記者:黎書記,您是五邑大學最初的創辦人之一,回憶當初的創辦過程,您最深的感受是什麼?
黎子流:五邑大學最初創辦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當地的黨委政府在困難面前沒有退縮,本著為社會、為國家,為江門培養更多人才的目的,千辛萬苦地辦學校。在充分發動群眾、依靠僑鄉優勢和人民內在力量之後,五邑大學最終還是辦了起來。
我創辦五邑大學的另外一點感受就是,一個剛剛創建的學校要留得住好的老師、好的人才並不容易。為留住好的人才,我們當初採用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等等措施,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提供了一個讓他們展示能力的平台和干一番事業的機會,對他們而言,這很關鍵。如果單純是為了混兩頓飯吃,我想當初很多人都不一定會來五邑大學。真正的人才隨便在外面開一間公司,或者去其他學校,拿的錢可能都比在五邑大學拿得多,因為我們剛開始創校時條件是很艱苦的。
人才在當今社會發展的過程能起到很關鍵的作用,金錢和人才相比較,金錢固然重要,因為沒有金錢培養不了人才,但是人才可以帶來科技,可以帶來很多其他東西,所以真正的人才比金錢更為重要。我到現在還是堅持這個觀點。
當時江門的做法是四化建設,教育為先;百事待舉,它(教育)要一馬當先。當然了,經濟發展是個前提,但教育和經濟建設是密不可分的,經濟的可持續協調健康發展沒有高素質的人才,是萬萬不行的。
經驗總結
談當官:1998年我退休,省委要我擔任廣州市政府顧問,後來不了了之。我的態度很鮮明,只參加過一次會議。人家來接任,自然有自己的思路和辦法,你這個老市長當顧問,聽你的好還是聽他的好?非常尷尬。我也不願多這個負擔。
談規劃:我雖然知識不高,但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我自己比較用心研究這個事情,一個大城市不是那麼簡單的,市長一支筆,但單靠市長不行,必須得靠制度和法律。
談拆遷:廣州人民最體諒,(地鐵)拆遷量這麼大,沒出過事。我們努力安置好他們,家家訪問過。他們反映的意見我們會解決。
談華南幹線:當年華南幹線要經過植物園,有教授組織起來強烈反對,我說有話慢慢講。發現他們的意見有可取的地方,最終我們接受了,後來華南幹線繞道,就是為了保護植物園。
談白天鵝天橋:白天鵝的天橋,我在任這麼久,就一直反映這麼久,說是破壞了沙面的風貌。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我們應該冷靜考慮。
談看文件:上級的文件我只看後面的一點,就是要我去幹什麼,如果全部看完,那不得了,反而是群眾來信,必須要處置,絕對不會是勾個圈。
談舊城:我覺得,對舊城的改造有一個思路,應該是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全盤考慮。但如果你說整箇舊區的風貌全部都要保留,我覺得這一點值得斟酌。對歷史建設的風貌,給予完整的保護的話,得看情況。法國巴黎只能是立面保護而已,後面建築全部是新的。我很留心看過的。
但我們廣州的情況非常錯綜複雜。對舊區的改造,規劃十分重要!新加坡也只是保留牛車水而已。我贊成保護一片。但原封不動地保護,我覺得不可能。我個人的見解是,只能是有規劃地、有計劃地保護。只是保護一家西關大屋有什麼用呢?但解放路全部要保留,這不可能。該整條街保護,就整條街保護,但全片都是這樣的街,保護一條就夠了。

相關評價


在廣東,沒有人不知道黎子流。這位曾經的廣州市長在任上帶領廣州從199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319億元躍升至1995年的1245億元,年均增長20%,躋身全國城市第三位。他對廣州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黎子流作風親民,因此有“平民市長”之口碑。然而在他任內,廣州由於經歷多項包括地鐵工程等大型建設,牽涉很多老城區的拆遷改造項目,而部分人回遷和利益補償得不到合理的安排,也換來“黎拆屋”的稱號,其中,中山五路等地段的拆遷改造工程,在今天仍有較大爭議。
另外,黎子流對粵劇文化有貢獻。他主持組織“振興廣東省粵劇協會”,並出任會長,為粵劇文化組織基金和培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