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濟生

胡濟生

胡濟生,土壤微生物學家。長期致力於土壤微生物及其應用於農業生產實踐的研究。率先將花生根瘤菌應用於農業生產,並發現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早年發現固氮菌與纖維素分解菌共棲過程中的活化技術,並據此提出了“麥糠還田”、“秸稈覆蓋減耕”等實用農業技術,為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農作物產量作出了貢獻。

個人簡歷


1918年12月,出生天津,祖籍四川省成都。
1930-1935年,天津南開中學學習。
1935-1940年,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學習。
1940年1月-1940年10月,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助教。
1940年11月-1943年,廣西偽農試場技工。
1943年11月-1945年,重慶偽中央農試場技佐。
1945-1946年,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實習等。

生平介紹


胡濟生,1918年12月27日出生於天津一知識分子家庭,祖籍四川成都。自幼深受家庭“學以報國富民”思想的影響,對貧苦的種田人極為同情,深感舊中國農業生產技術的落後。
1935 年人南京金陵大學,修農藝和化學,1940年在成都畢業留校任助教。不久轉入廣西農事試驗場,開始了他畢生從事的土壤微生物學研究,立志以農業科學技術報國。兩年後,轉入重慶中央農業實驗所土壤肥料系。其間,被錄選國家高等文官考試和美國戰時租借法案,於1945年公費留學美國,在康乃爾大學研究院肄業,於1946年10月回國,就職於北平農事試驗場,任技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胡濟生為解決我國氮肥不足,深入農村基層,率先將花生根瘤菌應用於生產,成功地研究出適用於農村基層的菌種選育方法和菌劑生產工藝;大堆固氮菌培養和質量檢查法;酒瓶法培養並測定豆科共生固氮效率等實用技術。
為解決我國土壤培肥,防止土壤肥力降低、退化,他從50年代起,長期深入農村蹲點,調查研究土壤肥力變化與土壤微生物之間的相關性,倡導並致力於土壤微生物學在農業上的應用,提倡適合我國國情的積累土壤有機質保護土壤的“秸稈蓋田減耕”法,有效地維持了土壤生態平衡,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胡濟生十分重視與農民交朋友,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協助培養農民自己的農業科技人材。他在山東省滕縣(今滕州市)所培養的農民技術人才中約有十餘人已晉陞為農藝師助理農藝師農業技術員,現已成為當地農業生產和試驗研究方面的骨幹力量。

主要論著


1 胡濟生,梁德印。《關於小麥碳氮營養的商討》,中國農業科學。1961(5):26~28
2 胡濟生,徐新宇,李元芳。《蓋田減耕與豆科固氮配套技術促進糧食持續穩定增產》,見:農業部主編。中國糧食發展戰略對策。1990.487~497
3 胡濟生,李元芳。《一種有前途的高蛋白熱帶作物——翼豆》,國外科技動態。1981(2)
4 胡濟生,徐新宇,張鏡清。《低投入高效益的持續生態農業》,覆蓋減耕。農業持續發展研究。1994(1):1~3
5 胡濟生,李元芳。《大有潛力的豆科木本作物——銀合歡》,世界農業。1985(2)等等。

主要貢獻


1980-1981年,胡濟生在美國聯邦農業研究中心作訪問學者,在合作研究中首先發現了“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發表於美國“Science”雜誌,1982年3月)。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發現,在理論與實踐上均有很大的意義。
近年來,有關根瘤菌的分類多根據根瘤菌的形態、生活習性、宿主專一性、化學組成、代謝類型、抗原特性、DNA同源性等多方面的特點。有的分類方法中也將快生型與慢生型根瘤菌分為兩個不同的屬(如根瘤菌科的Jordan分類法),但均將大豆根瘤菌歸為慢生型根瘤菌屬中。胡濟生的這一發現填補了大豆根瘤菌分類中的空白。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能與某些大豆品種選擇性的共生固氮和增加大豆產量,而且還具有許多良好的生產性能。例如生長快,抗逆性強、產微酸等,這為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生產和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在胡濟生這一發現的帶動下,我國有關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現已發現,我國農田中廣泛存在著這種細菌,而且品系甚多,但固氮效率高低不同。為使在生產應用中提供優質型大豆根瘤菌株,在胡濟生參與下,篩選出多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菌株,並在東北、華北等地區推廣應用,9年平均每畝增產大豆19.7千克,增產率達19.4%,同時在菌劑的生產方法和劑型上也有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