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大薊的結果 展開

大薊

大薊

大薊是菊科植物薊的地上部分。大薊為涼性葯,味道甘、苦。歸肝、心經。大薊的化學成分包括三萜和甾醇、長鏈炔(烯)醇類、黃酮和黃酮苷類等,黃酮及黃酮苷類是大薊發揮作用的主要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規定,乾燥的大薊中,柳穿魚葉苷的含量不能少於0.20%。

簡介


● 正名:大薊
● 英文名:Daji
● 拉丁名:Cirsii Japonici Herba
● 別稱:刺薊、馬薊、土紅花、雞姆刺、山牛蒡、牛口刺、豬姆刺、六月霜、蟻姆刺、驢扎嘴、野刺菜、馬刺刺、牛刺芳菜、芳菜、鳥不撲、老虎脷、雞腳刺、虎薊、牛口舌、牛不嗅、大牛喳口、山蘿蔔、刺蘿蔔、豬媽菜、牛觸嘴、鼓椎、雞項草、老虎刺、惡雞婆、茨芥、草鞋刺、刷把頭、野紅花

功效與作用


● 大薊具有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腫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大薊具有抗腫瘤、止血、抗病原微生物、增強心臟功能、降壓等作用。
● 大薊可以用於治療吐血、咯血、衄血、崩漏、便血、尿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水火燙傷、濕熱黃疸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對大薊過敏,那麼禁止使用。
● 脾胃虛寒、虛寒出血者,禁止使用大薊。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服用大薊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服用大薊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兒童及年老體弱者服用大薊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如何使用大薊


● 大薊煎汁內服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大薊的每日常規用量為9~15克。
● 大薊炭由大薊炒制而得,多入丸、散服用。大薊炭的每日常規用量為5~10克。
● 外用時,取適量大薊研成細末,外敷患處,可以治療外傷出血;新鮮的大薊配伍其他藥物搗爛外敷患處,可以治療乳腺炎。
● 大薊和小薊配伍泡酒飲用,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以用於血熱型崩漏。

溫馨提示

● 炮製的方法不同,大薊的功效也各有側重,一定要遵醫囑用藥,以便提高藥效,降低不良反應。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降低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大薊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目前,沒有文獻報道大薊有毒性作用,也沒有資料顯示服用大薊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但如果長期服用大薊,請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我該如何選購大薊


● 大薊多產自山東、河北、浙江、江蘇、福建等地區。
● 大薊一般為不規則的段。莖的表面為綠褐色,有許多縱向的稜線,上面覆有絲狀毛,切面為灰白色,髓部比較疏鬆或者中空。葉子多破碎、皺縮,完整的葉片展平後為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邊緣有長短不等的針刺,兩面都有灰白色的絲狀毛。花多破碎。大薊氣味清淡,品嘗時味道也比較淡。
● 大薊炭是由大薊炒制而得。形狀為不規則的段。表面為黑褐色,斷面為棕黑色,質地比較脆,有焦香味。
● 存放於陰涼、乾燥的地方。

含大薊的中成藥有哪些


● 治紅丸:具有涼血、止血、清熱的功效,可以治療便血、吐血、咳痰帶血等。
● 大薊止血片: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以治療子宮復舊不全、女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 祁門蛇藥片:有解蛇毒的作用,可以治療蝮蛇、五步蛇、竹葉青、金(銀)環蛇及眼鏡蛇咬傷。
● 血見寧(散):具有止血的功效,可以治療咯血、消化道出血等。

大薊和小薊功效一樣嗎


● 大薊來源於菊科植物大薊,小薊來源於菊科植物刺兒菜,兩者功效相似,但兩者的側重點不同。
● ● 大薊和小薊都有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的作用,都可用於血熱出血諸證及熱毒瘡瘍的治療。
● ● 大薊散瘀消腫的作用比較強,止血的作用比較廣泛,適用於吐血、咯血、崩漏的治療。小薊還能利尿通淋,適用於血尿、血淋的治療。

用藥誤區


● 誤區:大薊無毒副作用,任何人都可以服用
● ● 雖然目前沒有見到資料顯示大薊有毒副作用,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服用大薊。大薊味苦、性涼,服用過多容易傷及脾胃功能,脾胃虛寒及虛寒出血者都應該禁止服用大薊,以免加重病情。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3]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4]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