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皇女的結果 展開

皇女

皇帝之女總稱

皇女,或稱帝女,都是指皇帝的女兒。而日本天皇的女兒,也可稱之為皇女。皇女和公主、郡主、翁主、王姬、帝姬徠等封位不同,這上述的封位都需依照一定的規定來冊封,而皇女一詞,只單純的是指皇帝之女,只是將所有皇帝的女兒做個總括之稱,不需經過一定的儀式和規定進行冊封,只要是皇帝之女,皆可一律稱為皇女或帝女,不論她們之間的品級和封位如何。

名詞解釋


中國皇帝的皇女,一般皆稱之為公主,並無細分庶出或嫡出,(除了清朝分固倫公主(嫡出)與和碩公主(庶出)以外)只要是皇帝之女,幾乎皆能授封為公主,而除去公主以外,還有以下封號:

郡主

皇太子之女稱郡主,始於唐代。

縣主

東漢時期,皇女可封為XX縣公主。唐朝親王之女稱縣主。明、清兩朝稱親王之女為郡主。郡王之女為縣主。

長公主

皇帝姊妹可封為長公主。

大長公主

皇帝姑母可封為大長公主。

帝姬

北宋宋徽宗朝改公主號為帝姬,並將諸公主皆改號曰帝姬。不過帝姬被時人譏為帝飢,再加上不久北宋即滅亡,因此帝姬之號只在宋徽宗朝使用過。
宗姬、族姬:宋徽宗改帝姬號時出現的封號,字面上看來應近似於郡主、翁主之類。

王姬

周朝時期對天子之女的尊稱。

室主

王莽竄西漢建新朝時,進行許多改革,其中之一便是改公主號為室主,並封自己的女兒—漢平帝皇后王氏為黃皇室主,但不久新朝亡覆,使的王莽的女兒成為中國史上僅有的幾位室主(王莽另有兩名女兒王曄、王捷,實際封號不詳)。

名詞


帝女:意同皇女。
王女:君主只稱王或國王而非皇帝的政權,君主之女可統稱為王女。
宗女:宗室所出之女可統稱為宗女。古代的和親政策中,某些和皇帝的血緣關係已經很遠的宗女及貴女,經常成為和親的人選,如唐朝永樂公主,關係已經遠到只是唐朝宗室-東平王李續的曾外孫女。
貴女:並無特別指出其身份,只要是身份高貴或地位尊殊之女,皆可通稱為貴女。
內親王:漢武帝的姑母(也是漢武帝皇后—陳阿嬌母)—館陶長公主,在某些史籍就被記載為:館陶內親王。

日本皇女


歷史沿革

古代日本皇室的女性皇嗣,稱姬命(如豐鍬入姬命),之後在第12代景行天皇繼位后,改號為皇女或姬命(如輕大娘皇女、高野姬尊),並將旁系皇族或和皇室親緣關係較遠的女性皇嗣則稱女王,之後一直到了奈良時代,在淳仁天皇朝開始,嫡系的皇子改稱親王,而嫡系皇女則相呼應地改稱內親王,至於旁系女性皇嗣則依然稱女王。
在徠奈良時代,除了改號以外,光仁天皇確立了“內親王宣下”的制度;在此以前,皇族出生后即依性別稱皇子或皇女,但自奈良時代以後,內親王的封號需由天皇賜封才可獲得,否則只能稱之為皇女。
平安時代初期,天皇的子女在出生之後幾乎都能立即獲封為內親王或親王,因此所謂的皇子、皇女幾乎和親王、內親王無異。但在醍醐天皇時開始有皇女被降為臣籍、賜姓源氏,該皇女為源潔姬,此後所謂的內親王宣下制度也開始正式的被嚴格實施,內親王宣下也不再浮濫,此時也詳細制定了內親王的品級。
中葉以後,平安時代的天皇們大都早早退位成為上皇或法皇,而退位之後仍有所出的上皇不在少數,宇多天皇有三個兒子都是退位后所生,但因為和年歲相差太多,便假託為醍醐天皇之子,而這三個兒子都獲封親王,往後形成上皇之子女也能封為親王或內親王的慣例。
平安時代後期,出現皇子行元服禮之後才封為親王的慣例,因此很多皇女也是在成年後才能得到封位。而在獲封以前,皇女大多被稱做X宮,或者女X宮,這很有可能是為了節省皇室開銷,因一旦獲封為內親王,都必須按時給予俸祿,未獲封位的皇女則給的較少,這也顯示出在戰亂中朝廷和皇室的地位逐漸衰弱。
鎌倉時代,鎌倉幕府掌握國政,皇室勢微,皇女們或者被降一級,封為女王,或者被降為臣籍,賜姓源氏。一輩子無法獲得任何封號,只能稱皇女,到了鎌倉時代後期,皇女們最多只能被封為女王。
江戶時代,皇族勢力微弱,眾多皇女無法獲得內親王封位。
但在現今的日本皇室中,因人數和過去的歷代皇室相較之下已經銳減許多,因此內親王及女王的封號限制開放許多,除了天皇直系皇女稱內親王以外,其餘皇女(如宮家皇族之女)不論世數一律獲封女王(明治維新以前是限制出身為三代以後的皇族稱女王)

婚姻

平安時代以前
飛鳥時代以前,皇女大多和天皇或皇太子、兩代以內的近親皇族結婚。
平安時代開始,醍醐天皇有兩個女兒分別開了先例,女五宮勤子內親王,嫁給了右大臣藤原師輔,開了內親王降嫁朝臣的先河;另一個是修子內親王首開皇女降嫁和皇位無緣的親王,當時其所嫁予的對象是元良親王。
在修子內親王和元良親王的婚姻后,內親王也開始和皇太子以外的親王結婚,皇室再度興起了古風,皇族之間頻繁的通婚,但只限於內親王或女王嫁給天皇成為帝妃,或是有繼位可能的親王。
平安時代後期,除了嫁給天皇或皇太子以外,禔子、康子、尊子、馨子、章子、保子、昌子、雅子等諸位內親王在生母去世后,但父帝仍在世時便紛紛出嫁,因為沒有後台支持,孤寂而終或婚姻不和諧的內親王也不在少數,其中保子內親王嫁給攝關藤原兼家后,不過一年便在孤病中失意的死在病踏上。這也顯示出在戰亂中朝廷和皇室的地位逐漸衰弱。
白河上皇開創所謂的院政,而在院政的全盛時期,皇室的地位又大大的提升,因此獨身的內親王又再度增加,后三條天皇及后鳥羽天皇兩人都有眾多女兒,但降嫁的也就只有篤子內親王及姝子內親王兩位,兩位內親王都成為中宮,其餘諸多皇女只能抱守空閨,但因為皇室勢力的重新增強,內親王們幾乎都只嫁給天皇,但獨身的內親王依然能在父皇的庇護下有著很好的生活。
鎌倉時代
鎌倉時代,國政掌握在鎌倉幕府手中,皇室式微,皇女們不是被降一級的封為女王,就是被降為臣籍賜姓源氏,更有甚者是一輩子無法獲得任何封號,只能稱皇女,而部分受封為內親王的皇女皆嫁給天皇,其餘幾乎獨身。
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的情況並未好轉,武家執掌國事,京都公家的皇族依然勢力微弱,且經濟窘迫,眾多皇女無法獲得內親王封位,而少數獲得封號的內親王,其中有人降嫁於天皇或親王,其餘未獲封位的皇女全數降嫁權臣。
在江戶時代後期,孝明天皇主張公武合體,因此和宮親子內親王降嫁於第14代德川幕府將軍德川家茂,這是第一次有內親王嫁進江戶城(在此之前的第7代將軍德川家繼,本欲和吉子內親王結婚,但家繼突然病逝,因此未能成功),而在和宮以前,最多只有宮家所出的幾位女王嫁入大奧而已,此時皇女的婚姻對象也不再僅限於朝臣而已,關東地方的幕府將軍也能是降嫁對象。
江戶時代時嫁入武家的女王或內親王們,其婚姻幾乎都不甚美滿,主要原因是在於,公家和武家之間的生活模式相差甚距,因而難以適應,如真宮理子女王和比宮增子女王,在嫁入德川家之後都因為無法適應武家生活而過世。
明治時代以後
明治時代以後,皇女的結婚對象不在局限於皇族或德川家,除了上述對象以外,宮家、華族、甚至是平民都會是皇女的降嫁對象,和之前的時代相較之下可說是相當的自由,在這時期,嫁給王或親王的女王有;朝融王妃知子女王、朝香宮妃久子女王、武彥王妃佐紀子女王、貞愛親王妃利子女王等等。
而嫁給王或親王的內親王有;成久王妃房子內親王、恆久王妃昌子內親王、鳩彥王妃允子內親王、稔彥王妃聰子內親王、盛厚王妃成子內親王等等。
但隨著現行的皇室典範之修改,內親王或女王一旦嫁給皇族以外男子(華族也不例外),便脫離皇籍成為平民,並跟隨夫家的姓氏,這樣的規定一直被實行到現在,較早以前有池田厚子、島津貴子、鷹司和子、千容子、近衛寧子等5位內親王都嫁給了皇族以外男子,最近的一例是2005年降嫁的紀宮清子內親王,她在降嫁後跟隨夫婿黑田慶樹的姓氏成為黑田清子

朝鮮皇女


李氏朝鮮時期,因其為中國之朝貢國,所以其君王不得稱皇帝,只能稱較次一級的國王,因此連帶的使國王之女只能稱作王女而非皇女。
朝鮮國王的王女,依其生母地位而分作公主及翁主;王妃所生之女為公主,嬪御所生之女為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