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

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

《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是201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學典、孫延傑、李梅。

內容簡介


《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增訂本)是一部以聞名中外的“古史辨派”為研究重心的現代學術史著作。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術史著作,而是著眼於陳述和分析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師生之間的關係。首論顧頡剛的學術造詣、影響和品格,次及他的育才之方,主要講述了顧頡剛和他的五大傑出弟子——何定生、譚其驤、童叔業、楊向奎、劉起釪——之間的關係,五大弟子都曾緊緊追隨顧頡剛,但又都因各種的原因與顧頡剛在學術上產生分歧甚至分道揚鑣,師生之間的分分合合,其原因除個人心性、氣質上相異之外,社會環境的影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949年之後的各類政治運動,對人們心靈的扭曲,在顧頡剛與童叔業一章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王學典,山東滕州人。1979年9月考入山東大學歷史系;1986年7月該系史學理論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6年晉陞為教授。曾任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院長。2006年調任《文史哲》雜誌主編,兼任中國史學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主要致力於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研究、中國現代學術文化史研究,尤長於中國現當代史學思想及史學思潮研究。已出版《歷史主義思潮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翦伯贊學術思想評傳》、《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等多部專業學術著作。

目錄


第一章 為學而學 嗜學如命
——顧頡剛之學術與學品
一、“禹”訓為“蜥蜴”激起軒然大波
二、古史辨:一場偉大而深刻的“古史革命”的發動
三、“邃於經學”:古典學研究新天地的開拓者
四、中國現代民俗學的奠基人
五、主編《禹貢》首開現代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先河
六、學問:情感和生命的存在方式
七、以有涯之生追無涯之知
第二章“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播種學術的顧頡剛
一、愛徒高足遍被學林
二、泛濫成“災”的惜才之心
三、尋求學術傳人的教學方法
四、因材施教
五、經濟資助
六、學術胸襟
七、編雜誌:甘為青年作嫁衣裳
第三章 始於愛而終於離
——顧頡剛與何定生
一、《山海經》把何定生帶到了顧的身邊
二、《〈尚書〉的文法及其年代》
三、獎學金風波
四、追隨恩師到北平
五、何著《關於胡適之與顧頡剛》導致胡顧關係危機
六、恨鐵不成鋼 揮淚逐愛徒
七、海峽兩岸的牽掛
第四章“弟子不必不如師”
——顧頡剛與譚其驤
一、早年的激進文學青年
二、決定終生道路的師徒辯難
三、聯袂主編《禹貢》半月刊
四、圍繞著辦刊、洽學諸問題而針鋒相對
五、顧譚為學、為人風格之差異
第五章 亦步亦趨,至死猶“疑”
——顧頡剛與童書業
一、天生的一顆“讀書種子”
二、“世家大族”的子弟
三、“顧老闆”的“私人研究助理”
四、“古史辨”派的後起之秀
五、大師的崇拜者
六、戰亂歲月塗抹的“歷史污點”
七、初來青島山東大學
八、人格分裂:兩度批顧
九、精神分裂:面對“肅反”
十、《春秋左傳研究》:依然走在“疑古”的路上
第六章“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顧頡剛與楊向奎
一、顧頡剛的得意門生
二、楊向奎的性格
三、從農家子弟走向最高學府
四、《禹貢》:楊向奎的學術搖籃
五、“因夏族起源問題與傅斯年爭吵”
六、與“古史辨”派撲朔迷離的關係
七、顧頡剛是“今文經師”嗎?
八、對“古史辨”派的整體評價
九、酸甜苦辣:1940年後的師生關係
十、最後的結論:”《古史辨》中國史學有偉大貢獻”
第七章 《尚書》研究 前仆後繼
——顧頡剛與劉起釪
一、新舊教育混合下的“童而習之”
二、在顧師的指引下由文而史
三、九鼎銘詞事件及其餘波
四、多年困而後學
五、顧頡剛為何重視《尚書》學
六、顧頡剛兩次受命整理《尚書》
七 劉起釪的兩次調動
八、化經學為史學的《尚書》學研究
九、備經交困撰成《尚書校釋譯論》
十、“古史辨派的後勁”:劉起釪對顧學的傳承與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