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鐵霖
中國著名歌唱家
金鐵霖,1940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滿族。中國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
歷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聲樂學會副會長。
徠在教學中培養出許多優秀的歌唱家和聲樂演員。其學生在全國性的聲樂比賽中獲獎70餘人次,獲省市級比賽獎者若干。現任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推出了金氏唱法。
人物關係
1940年出生於哈爾濱的一個醫生世家,滿族,父親是一位醫院的院長,然而他從小卻對音樂情有獨鍾。
金鐵霖採訪照
1960-1964年就讀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
196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任中央樂團獨唱演員。成績優異的他被分配到了中央樂團,成為了一名職業歌唱演員。
1981年至1985年執教中國音樂學院;開始民族聲樂教學的探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他逐漸摸索出了一條適合民族唱法的教學道路。
1985年起先後任聲樂系副主任、聲樂系主任。
1996年至2009年9月擔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
2015年6月18日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八屆顧問。
論文 | 論文 |
《民族聲樂的學習和訓練》 | 《淺談我的聲樂訓練方法》 |
《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 | 《繼承民族聲樂藝術傳統,振興民族聲樂事業》 |
從教經歷
在從徠教的半個世紀里,金鐵霖先生的各類聲樂表演人才有上千名,金老師的弟子唱出了改革開放以來無數首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時代最強音”。例如:彭麗媛的代表作《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鄉親》、《我們是黃河泰山》、 《江山》 等;宋祖英的代表作《好日子》、《愛我中華》、《大地飛歌》等;閻維文的代表作《小白楊》、《一二三四歌》等;董文華的代表作 《春天的故事》 、 《十五的月亮》 、《望星空》等;劉斌的代表作 《當兵的人》等;張也的代表作《走進新時代》、《高天上流雲》等……如此的例子不勝枚舉。
正式開課
21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金鐵霖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院在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廳舉行開班儀式。院長金鐵霖現場為人民大學學生授課。他的學生、歌唱家宋祖英也參與到此次教學中。
培養學生
金鐵霖
彭麗媛、李谷一、董文華、湯燦、宋祖英、張也、李丹陽、閻維文、劉斌、呂繼宏、戴玉強、張燕、祖海、李暉、胡薇、王麗達、朱之文(大衣哥),以及香港歌星黎明、李嘉欣等也曾拜他為師。在四十多年“一對一”的聲樂教學過程中,金鐵霖教授培養了民族聲樂教學人才四百餘名,各類聲樂表演人才上千名。從為我國培養出第一位民族聲樂碩士研究生彭麗媛算起,金鐵霖教授已經培養出碩士研究生和青年優秀演員研究生班學員40餘名。
主要學生有:李谷一、彭麗媛、宋祖英、張也、董文華、閻維文、戴玉強、李丹陽、吳碧霞、鐵金、劉玉婉、孫麗英、程桂蘭、呂繼宏、劉斌、牟玄甫、胡薇、祖海、湯燦、張燕、李暉、王麗達、陳笠笠、張邁、呂薇、黃華麗、阿拉泰、唐佩珠、郭瓦·加毛吉、劉輝、雷岩、金小鳳、吳瓊、韓延文、董華、高詠梅、周金星、於連華、王紹玫、王世魁、黎光、湘女、於麗紅、方瓊、王世惠、李海鷗、謝琳、王永春、柏林林、高韻、夏陽、常思思、周燕君、馬曉夢等。
擔任職務
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協副主席、中國聲樂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會籌備會會長;全國文聯全委會委員;教育部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聲樂學會副會長;中國輕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表演權學會副會長;北京市文聯主席;文化部考評委員會民族聲樂組組長;文化部和北京市教委高級職稱評委等。
先後被河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瀋陽音樂學院、大連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高等院校聘為客座教授;被二炮文工團、武警文工團等藝術團體聘為藝術顧問;被南昌大學聘為名譽教授和藝術教育總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中國夢,我的中國夢就是要把‘中國聲樂’發揚光大,讓‘中國聲樂’唱響世界!”這句話出自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國聲樂教師,他心懷這樣的中國夢,在三尺講台上奮鬥了整整50年,為“中國聲樂”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培養出了彭麗媛、宋祖英、閻維文、董文華、張也、戴玉強等在中國和世界聲樂界赫赫有名的歌唱家,他的幾代學生還遍布中國音樂教育界及各個國家級及地方文藝團體。他,就是著名聲樂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名譽院長金鐵霖。
為了全方位展示金鐵霖先生在中國聲樂領域50年來的豐碩教學成果,讓海內外華人共享“中國聲樂”的精彩篇章,“唱響世界·我的中國夢——金鐵霖先生從教50周年學術音樂會”將於12月6日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唱響,隨後還將於12月29日在香港會展中心回歸大廳舉行。
這場學術音樂會將匯聚金老師不同時代的最優秀學生,集中展示具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的“中國聲樂”演唱藝術,宋祖英、閻維文、董文華、劉斌、張也、戴玉強等多位師出金鐵霖先生的著名歌唱家都在其中,這場音樂會具有極高的中國民族聲樂學術價值。在音樂會當天(12月6日),還舉行研討會,將系統總結和研討金鐵霖先生的“中國聲樂”教學體系,並專題研討如何為“中國聲樂”開拓更加美好的未來,構建“中國聲樂”學派,使“中國聲樂”逐步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