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下轄鎮

白沙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下轄鎮,位於陽朔縣中部,北距桂林市56千米,南距陽朔縣城9千米,轄區總面積154.2平方千米。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白沙鄉。1984年10月,撤銷人民公社改稱白沙鎮。截至2019年末,白沙鎮總人口5萬,下轄1個社區和1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白沙街吉祥北街18號。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白沙鄉。
解放后,1949年11月—1950年2月,仍稱白沙鄉。
1950年2月,撤鄉設區,稱一區。
1956年1月—1957年12月,改稱白沙區。
1957年12月—1958年8月,復稱白沙鄉。
1958年8月,成立白沙人民公社。
1962年7月,復稱白沙區(撤銷大隊,設立小公社)。
1968年10月,撤區恢復白沙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銷人民公社改稱白沙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末,白沙鎮下轄1個社區和15個行政村,共115個自然村,鎮政府駐白沙街吉祥北街18號。
社區白沙街社區
行政村白沙村、觀橋村、遇龍村、白面山村、舊縣村、立龍村、石塘村、蕉芭林村、大竹山村、蔡村村、都林村、古板村、插花橋村、扶龍村、五里店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白沙鎮位於陽朔縣中部,北距桂林市56千米,南距陽朔縣城9千米,轄區總面積154.2平方千米,集鎮面積約3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白沙鎮有耕地面積3.8萬畝,其中水田1533.33公頃。

人口民族


截至2003年末,白沙鎮有12018戶,總人口4527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019人。
截至2019年末,白沙鎮總人口5萬。

經濟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投資900多萬元,建設了佔地100畝第一期農貿市場,現已投入使用,第二期佔地140畝的市場正在建設之中,利用世行貸款項目投資400多萬元,全鎮的排污系統工程的建設已接近尾聲。集鎮範圍內新建房屋林立,設計獨特,鎮容鎮貌整潔,參加廣西小城鎮建設“南珠杯”活動中曾獲“優秀城鎮獎”稱號。電力充足,集鎮區有35千伏2000千伏安變電站一座,完全能滿足全鎮工農業生產、加工和生活的需要。有日供水量達3600多噸的自來水廠,可滿足集鎮區內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需要。程式控制交換機電話容量達10000門,各村委都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移動發射塔4個。

綜述

2018年,白沙鎮組織稅收收入1662萬元,同比增長7.39%;鎮本級稅收收入完成523.6萬元,同比增長7.6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3億元,農民人均年收入17134元。

第一產業

2018年,白沙鎮金橘種植總面積6133.33公頃,苗木花卉種植面積保持666.67公頃。
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糧食作物以優質水稻種植為主,經濟作物以金桔、沙田柚、板栗、柿子、橙子、溫州柑、生薑、辣椒、玉米、花生等為主,金桔、沙田柚、板栗、柿子堪稱白沙鎮四大名果。其中金桔2003年榮獲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03年種植面積達15000畝,年產1.8萬噸,為全國最重要的金桔產區之一;全鎮優質苗木培育達5000多畝,成為全國有名的優質苗木培育的生產基地。扶龍村“柿餅一條街”已發展為廣西最大的柿餅加工基地之一,僅2003年該村加工的柿餅就達500噸以上。此外,二元雜生豬、品改牛、奶水牛、三黃雞、鵝等養殖也發展迅速。

第二產業

2018年,白沙鎮有企業1077個,從業人數達7485人,其中工業企業287個,包括槊料泡沫筐生產、大理石加工、水果清洗包裝、竹木衣架,工業總產值約7.7億元。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全鎮共有企業935個,主要以大理石開採加工、竹木製品加工、果品加工、紅磚生產等為主。年產大理石可達2萬立方米。優質的竹涼席、木衣架、遠銷國內外。

第三產業

2018年,白沙鎮遇龍河白沙段營業額7485萬元,占遇龍河收益的67%,分紅達758萬元,其中舊縣村委86萬元,遇龍村委470萬元,觀橋村委198萬元,中間嵅村2.8萬元。

交通


白沙鎮有G321線國道貫穿境內,桂梧高速公路在白沙設有出入口;村村通四級公路境內世外桃源一角。
白沙鎮交通十分便利。321國道、建設中的南梧高速公路從北至南貫穿全境,與東西兩方延伸的白富、白金公路,形成白沙鎮“大十字”型的交通網路。鎮境內基礎設施完善,村村通四級公路、通電話。白沙鎮是桂北最大的水果、苗木集散地,對周邊諸鄉鎮、縣的商貿都有影響,成為桂北最大的商貿市場之一。
白沙鎮交通十分便利。321國道自西北向東南穿過鎮中心腹地,過鎮境線路長10公里,路經白沙、立龍、扶龍、五里店四個村委,成為桂林至柳州、梧州及華南和桂東南進入中原的主要通道。白沙北至桂林市56公里,南至陽朔縣城9公里,境內有白沙至金寶二級柏油公路,於2002年始建,2003年建成,全長16公里。白沙古板路口至陽朔鎮樟桂四級公路,於1999年建成,全長24公里,途經插花橋、古板、蕉芭林、石塘等村委,都林、大竹山、蔡村三個村委的四級公路與此路溝通,成為白沙東部地區主要交通要道和生態旅遊通道,並於2002年改建白沙至古板村委富馬村路段為四級柏油路,路面寬5.5米,里程8公里,2003年建成。東北面古板柏油路口與西南面金寶柏油路口相對,並與西北向東南方向的321國道相接,形成了白沙“大十字”型交通網路。2002年,15個村委都已全部修通四級公路,農副產品運輸十分便捷。

社會


教育

截至2003年末,白沙鎮有初級中學2所、小學15所、幼兒園2所;全鎮教師366人,在校中小學生6064人,入園幼兒63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普及率達100%;縣屬白沙高級中學設在白沙鎮轄區內。

基礎設施

移動發射塔4個,全鎮移動信號覆蓋面廣。全鎮有線電視覆蓋率達98%以上,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集鎮市區接通與縣城聯網的光纜有線電視,有線電視節目達20套。開通了信息網路,建立了“數字村鎮”。鎮上設有圖書館、影院、歌舞廳、賓館、飯店、茶座,文化、娛樂、旅遊等設施齊全。

文化事業

2018年,白沙鎮開展各種群眾性文化活動30多場次。

醫療衛生

截至2003年末,白沙鎮有鎮中心醫院1所,佔地6063平方米,建築面積3563平方米,醫務人員45人,設有中、西醫及燒傷科、內外科、婦產科檢驗科、五官科;醫療設備基本齊全。
2018年,白沙鎮門診6.34萬餘人,住院4109人次,住院補償金額970萬元。人口出生率為9.96‰,出生政策符合率為97%,人口死亡率6.9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05‰,採取各種節育措施189例。徵收違法生育社會撫養費7.2萬元。

社會保障

2018年,白沙鎮發放優撫金207.25萬元;社會救濟371.9萬元;救災救濟5.16萬元;城鄉醫療救助6.72萬元;重度殘疾人16.62萬元。其中低保金11.37萬元,農村低保金121.73萬元,臨時救助18.6萬元,80歲老人補助37.62萬元。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27150人,60周歲以上享受養老金待遇7850人。

科教文衛

教育、計生、衛生、科技、文化、體育、通訊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每年都有新突破。全鎮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努力拚搏,緊緊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穩定的社會環境為保障,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全面推動工、農業一體化進程,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

精準幫扶

2018年,白沙鎮有112名幫扶隊員及22名信息員,幫扶貧困戶402戶1208人;年內,完成脫貧攻堅巡視、考核、督查、評估、審計、民主監督等發現和反饋問題14批次、九大類35個方面180個問題整改;貧困村蔡村65戶204人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摘帽;完成危房改造37戶,補助資金114.36萬元;投入貧困村基礎設施、村級服務中心建設資金334萬元;補貼貧困戶房屋修繕資金28萬元;發放產業獎補資金260戶37萬元;發放結對幫扶資金305戶45.5萬元;全鎮“5+2”產業模式“柑橘、百香果、雞、蜜、蜂、鄉村旅遊+花卉苗木、牛”特色產業覆蓋80%以上貧困戶。
白沙
白沙

文化


● 中國傳統村落
2012年12月17日,白沙鎮舊縣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6年12月9日,白沙鎮遇龍村委遇龍堡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文物古迹
遇龍橋位於白沙鎮西部遇龍村,橫跨遇龍河。為明永樂十年(1412年)所建。該橋系陽朔縣三大古石橋之一,橋長59.39米,高9米,寬5米,跨度18米,單拱,純用料石砌築。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增建橋上的石砌欄桿,長4.2米,高1.2米。系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富里橋原名正方橋,位於白沙鎮觀橋村委正方村西350米處,始建年代無考。該橋橫跨烏龜河,單拱,料石結構,長30米,寬5米,高10米。
仙桂古橋位於白沙鎮舊縣村委,始建於宋宣和五年(1123年),橋長25.8米、寬4.16米、高2.2米,凈跨5.5米,採用極為罕見的並列磚法,系廣西現存最古老的單孔石拱橋,該橋為陽朔縣三大古石橋之一,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歸義石城位於白沙鎮舊縣村,始建於唐武德四年(621年),遺址佔地30餘畝,現僅存城牆,系黃土夯成,厚6米、高約3米,四周各長200米,構成正方形城廓,有東、南、西三門,目前城內大部分已闢為農田,尚有一口“守舊”的古井和一片果林,歸義城遺址為陽朔三大古城遺址之一。
● 民俗風情
白沙鎮有紀念關羽的傳統習俗,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起舉行廟會(又稱嘗新節),一連數日,四鄉民眾雲集白沙圩,搶“花炮”,舞獅游龍,載歌載舞。1982年,該地政府把六月二十三日會期改為“文化體育節”。

獲得榮譽


2012年12月24日,白沙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公布為國家級生態鄉鎮。
2018年,白沙鎮入選2018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2019年9月24日,白沙鎮(金桔)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名單。
2021年5月,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

旅遊


綜述

白沙鎮風景名勝有“世外桃源”和陽朔遇龍河風景區。
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景區位於白沙鎮五里店(桂林至陽朔的旅遊大道上),主要由荷花池、燕子湖、燕子洞、侗鄉風情、原始部落和淵明山莊組成。2001年1月被評定為4A級景區。
遇龍河景區
遇龍河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位於陽朔縣中西部,總面積86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面積30平方千米),涉及陽朔鎮、白沙鎮、高田鎮金寶鄉4個鄉鎮7個村委64個自然村。
旅遊業發展迅速。白沙鎮旅遊資源豐富,素有“小灕江”之稱的遇龍河貫穿全境,國家4A級景區—世外桃源點綴其中,境內秀峰林立,河流延綿不斷,景緻如畫。開發了遇龍河竹筏漂流、舊縣古民居旅遊、古板栗蕉芭林生態農業旅遊、自行車游等旅遊項目。農家飯店、農家樂迅速發展。旅遊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興產業。
2003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081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實現12685萬元,比上年度增長6.6%;工業總產值實現8126萬元,同比增長12.7%;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819萬元,年末實現農民人均收入220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