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

河南省禹州市街道名稱

白沙街(又稱白沙村或白沙鎮):位於河南省禹州市花石鄉,白沙街分為白北和白南二個村。

白沙街


名稱由來

白沙,曾稱白沙里、白沙鎮。逍遙嶺東側,穎河西岸。椐《禹縣誌》記載:“曹操迎漢獻帝於東都遷許由此”。“元鐵冶所在焉,舊住外委一員”。《禹州地名志》記載:明嘉靖年間,翰林陳獻章,字公甫,號白沙,廣東新會縣人,辭官后隱居於此,建陳園,種菜栽竹,怡然自樂。明朝中期,在陳園西元代冶鐵舊址立爐鑄犁面,後有商戶定居,此地逐漸繁榮,便以德高望重的陳獻章之號白沙命其村名。

歷史發展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知州劉魁在白沙創建白沙書院,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政府在白沙設立驛站;乾隆年間,在白沙設城守營防地。水庫管理區內現存有潁南寨牆遺址,1997年在工程施工時挖出古火炮一門,炮上鑄有“潁南寨火炮,咸豐十年六月吉日,禹州白沙北鎮潁南寨造,炮三百五十斤,火藥十二兩,子十八兩”。民國時,白沙因兵擾匪劫,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白沙水庫的修建,當地的經濟文化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白沙又重現昔日的輝煌。

白沙湖


地理位置

白沙湖國家水利風景區,風景秀麗的白沙湖位於淮河流域潁河上游,禹州市與登封市的交界,距省會鄭州90公里,以其坐落於禹州市的白沙村而得名。白沙湖群山環繞,碧波萬頃,水清甘洌,魚蝦遨遊。朝可觀日出東山,夕可賞平湖晚霞,素有中原美湖、穎河明珠之美稱。

特徵

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著稱者也。”……《水經注》 潁河古名渚水,又稱褚河,源於登封嵩山余脈的少室、陽乾諸山,主要源流有右潁、中潁、左潁。三源合流后,納太室、少室的部分支流,匯入白沙湖。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禹州、臨潁西華等市縣,於周口市上游的孫咀接納沙河。白沙湖流域形似團扇,面積985平方公里,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溫度14.2度,平均降水量650毫米。西北與黃河流域分嶺,南與北汝河毗鄰。主要有少林河、石淙河、馬峪河等11條較大支流。五嶽之宗的嵩山、千年古剎---少林寺、道教勝地---中嶽廟、古天文建築---觀星台等名勝古迹,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於此。白沙湖納諸流后,造就了它獨有的自然秀麗風景,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特色鮮明的人文景觀。

文化遺址

白沙湖周邊,是我國古文化遺存最古老最全面的一個地區之一,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雙廟溝文化、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到五六千年歷史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代城址、商代二里頭文化晚期村落遺址、秦漢冶鐵作坊遺址等等,直至唐代均有不同程度的遺存。白沙湖山清水秀。山有山的挺拔,田有田的豐厚,人有人的追求。在這樣有著八千年文化史的土地上,有一種聲音將是永遠的迴響,那就是時代前進的旋律;有一幅圖畫將會永遠地展示,那就是新時代的“潁水春耕”圖。千百年來,清清的潁河水,哺育了兩岸勤勞、智慧的人民,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並繼續創造著美好的生活和燦爛的文化。

白沙水庫景點


(十八則):

森林公園

白沙湖森林公園集防護與觀賞為一體,總面積20多萬平方米。園內樹木茂密,花卉種類繁多,可為天然氧吧。林中有松鼠、刺蝟山雞、野兔等20多種鳥禽動物。在春雨的洗刷下,白沙湖處處涌動著生命的慾望,萬物復甦,萬象更新,山花與翠綠的松柏相互映襯,三五成群的遊客,俏麗的身影,朗朗的笑聲構成了一首人與自然的和諧的詩章。冬日,瑞雪降臨,樹披銀裝,游於此更讓人怡然自得,充滿無限情趣。蒼山含翠,綠水多情,讓仁者留連,智者忘返。無論春夏秋冬,不管雨雪寒暑,白沙湖都會敞開寬闊而豁達的胸膛,擁抱那些真正喜歡自然而不是附庸時尚的人們。

桂園

桂園是一處以桂樹命名的園林建築物。它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呈四合院形。牆體為塊石築砌,屋面為瓦木結構。每年8、9月間,園內桂花飄香,沁人心脾。桂園曾是建庫時蘇聯專家居住辦公的地方,也曾接待過到白沙水庫視察的中央領導。

黑龍潭

黑龍潭,原為潁河上游的一個匯水潭。素常平穩如鏡,水碧似染。當你行走在潭邊,可以直視到魚兒穿棱於水藻之中,小蝦們揮舞著長長的觸鬚在水底嬉戲,一會兒圈看圈,一會又跳向遠方。螃蟹不時地從石縫中露出一雙米粒般大小的眼睛,剛爬出洞口,又受驚般地縮回洞中,好個一幅魚蝦嬉戲圖。你可記得河南傳統戲曲《卷席筒》中小蒼娃唱的“再不能摸螃蟹到黑龍潭”,說的就是這個地方。黑龍潭水溫較低,鯉、草、鯽等魚類生長緩慢,烹飪后味道鮮美。加之此處泉水清洌甘甜,常飲可祛病御疾。

東嶺關

“東嶺關”又稱為馬峪川,在白沙湖的南岸。是許昌通往洛陽的必經之路。《三國演義》中,當年關雲長霸陵橋封金挑袍辭別曹操后,身跨赤兔馬,手握偃月刀,護衛二位皇嫂前往河北冀州袁紹軍中去尋大哥劉備,一路披荊斬棘來到東嶺關。當時曹操部將孔秀帶五百人馬在此屯兵把守,只因關羽辭曹歸劉心切,不曾討得過關行文,孔秀不讓過關,關公強行,孔秀便綽槍上馬迎戰關公,他那是關公的對手,關公縱馬橫刀只一個回合,手起刀落將孔秀人頭劈落在地,闖過關去。關公過五關斬六將所闖第一關,是東嶺關;所斬第一將,是東嶺關的孔秀。

天爺廟

天爺廟是一座道觀,位於白沙湖南岸,前臨白沙湖,背依逍遙嶺。從湖岸的提灌站向西約100米,即天爺廟遺址。周圍到處是殘磚碎瓦,殘破的獸脊雕塑,有小型龍紋瓦當。廟內有殘碑兩塊,一是康熙二十八年半截碑,一是乾隆五十四年殘碑。如今,當地村民在舊廟南重建了新廟,依舊保持著廟門朝北的建築風格。

神前窯遺址

在中國古陶瓷文明史上,潁河兩岸著名的登封曲河窯和禹州鈞台窯已載入史冊,獲得了應有的歷史地位。而還有一座古瓷窯遺址卻仍處在湮沒無聞的狀態,它卻比以上兩座古瓷窯址時代更早、規模更大,在廣闊的中原大地,如登封、禹州等地區,民間口頭上已經流傳了一千餘年,它就是赫赫有名的“神前窯”。該古瓷窯遺址就坐落在白沙湖北岸宣化鎮的前庄,已被列為河南文物保護單位。

神前與神后的傳說

也許你以前只知道禹州神后燒造鈞瓷,卻沒有聽說過“神前”這個地方。自東嶺關沿潁河南岸古道西行約1.5公里,是“神前”“神后”間的天爺廟。天爺廟是一座道觀,供奉著玉皇大帝。宋代帝王崇奉道教,傳說:古代有一位官員坐轎從天爺廟經過,看到潁河北岸煙霧瀰漫,火光衝天,神像的臉都被映紅了,問隨從人員這是何故,隨從人員說,這是神前人在燒瓷器,那位官員說為何不搬到神后?神前與神后的傳說依據天爺廟的地理位置而區分前後,天爺廟之北曰“神前”,天爺廟之南曰“神后”。“神前”、“神后”之變奏,讓古代河南名窯輩出,充盈著創造的力量。

碧波龜島

龜島又名孤島,位於白沙湖中,四面環水,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形狀伏卧在水中的烏龜,故稱龜島。島上環境優美,綠樹成蔭。上百隻白鷺,或飛或棲,給這方山水,增添了幾分動感;這裡還有古老的土窯洞,剝落的藍磚牆,土火、土炕、乾柴、瓦盆、鐵鍋等古文明遺跡。也是釣友們垂釣的好去處。

鬼谷子洞

鬼谷子洞,又稱“谷宅”,洞內塑有鬼谷子像,身穿道袍,容顏奇偉,正站著講書,旁邊是他的學生孫臏和龐涓。相傳,鬼谷子王詡,自幼入雲夢山採藥得道,鶴髮童顏,相貌甚奇,聞嵩山名勝,雲遊到此。傳說,先前這個山谷很幽靜,有很多鬼怪,人稱鬼谷。自從王詡住在這裡以後,魔鬼全消失了,所以後人稱王詡為“鬼谷子”,所住的山洞稱“鬼谷子洞”。鬼谷子是個傳奇人物,培養了象孫臏這樣傑出的軍事家,故,來鬼谷子洞參觀遊覽的人很多。

釣魚台

釣魚台是臨水伸出的一地自然山岩,相傳姜子牙曾在此垂釣而得名。此地山谷狹隘,地勢險要,石崖峭壁。你不妨到此來領略姜子牙的風采,緬懷他輔佐文王伐紂的偉績,體味“願者上釣”的深意。

求子洞

求子洞位於釣魚台西南崖上,為一天然洞穴。傳說一對夫妻,久婚不育。一夜裡仙人託夢指點其妻,到該洞前揀一石子,投入洞內,便可得子。該夫妻按其指點,果投石得子。消息傳開,來此求子者絡繹不絕,自此香火不斷。另有傳說,該洞為商代石姬娘娘養雞處,故又稱“石雞洞”或“石姬洞”。

古棧道遺跡

古棧道位於白沙湖上游玉翠山的峭壁上。其修建年代不詳。據傳是曹操為了進一步控制洛陽而秘密修建的軍事要道,並在此棧道附近長期屯兵。到2019年4月大部分已遭到破壞,僅留部分棧孔。

石羊關石刻

石羊關石刻是北魏時期官道上設置的關隘遺址處的一處石刻。“石羊關”原名“陽城關”,南臨潁河,北靠九頂鳳凰山,是個東西長、南北窄的小鄉村。原村在古關隘所在處,村子中間立有青石雕刻,昂首仰望的“石羊”,故稱“石羊關”。在村西岩石上雕刻有幾處石佛像,據考證為北魏時期所刻制,並有文字刻於佛像下方,現已剝落殆盡,不可拓矣。在旁邊不遠處,有多處古採石場舊址,相傳是修建少林寺、中嶽廟時所取大型石料之地。

禹王洞

禹王洞為一天然溶洞。相傳禹王曾在此治水。洞外山勢雄偉,洞內洞連洞,路連路,寬處可容納六、七百人,窄處僅一人可以通過。到處是石花、石瀑、石筍、石柱、石塔,奇景迭出,氣象萬千。禹王洞究竟有多深,到2019年4月仍然是個謎。

石棺潭

石棺潭是白沙湖西南崖下的一處水潭。這個水潭有一民間故事,被當地人廣為流傳。先前,水潭附近村子一倔強孩子從小不聽父親管教,讓他去東偏去西。直到父親將死,父親怕死被他葬于山下潭中,便對兒子說:“我死後你用兩個牛槽把我扣在裡邊,把我葬於此山崖下潭中,不要埋到山下田地”。犟兒子在父親病逝后,想想父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深悔過去沒有聽過父親的話,就決定這一次一定要聽父親的話。於是,就按照父親的遺言,用兩口石牛槽把他的父親扣起來葬于山崖下的水潭,所以就叫石棺潭。現該潭全被湖水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