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運河水利風景區
位於天津市北辰區的景區
北運河水利風景區
北運河水利風景區
據1939年通縣水文站記載,洪峰流量達1670立方米/秒,使河道溢漫。1959年後在上遊興建了十三陵、響潭、王家園、桃峪口等十多座中小型水庫,基本控制了洪水災害。為北京城區及郊區主要的排水河道及天津農業用水的輸水河道。1963年又開挖了運潮減河,分減洪水流入潮白河。1970年進行了疏挖治理,改善了排洪條件,並在北運河上建成了通縣北關、林庄、楊窪等攔河閘,一次可蓄水2000萬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積1.4萬公頃。
北運河集泄洪、引灤輸水、調水等多功能為一體,是海河水系的主要河道,2001年4月動工改造,9月竣工。治理自屈家店閘至子北匯流口全廠15.017公里,兩岸堤距120米,提線總長度為30.032公里,北運河變清,堤岸翠綠,沿線燈亮,泄洪暢通,交通便捷,環境優雅,是水利工程與景觀工程的有效結合,是我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17年7月22日,北京市公布河長制“加強版”,並公示18名北京市市級河長名單:盧彥為北運河市級河長。
北運河水利風景區
三岔河口有“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沿河右派灘渡口、勤儉橋、北洋橋、辛庄橋、炮台渡口和三條石人行便橋。明永樂年間,漕運大興,天津發展為商埠。運河對當時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一定作用。該河除航運外也為城鄉人民生活水源。由於華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上游坡陡流急,下游平原河道曲折多泥沙,歷史上多有洪水泛濫。現境內河段為泄洪蓄水之用。
歷史北運河上是一條通向北京的重要漕運河道。它對天津城市的形成和農業、工業及城市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歷史的、重要的貢獻。
北運河水利風景區
北運河水利風景區
“北運河綜合治理,是天津市水利部門工作重點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的第一步;是改變過去在河道治理中單一考慮防洪功能,而實現水利工程功能向廣度拓展的第一次探索。通過綠化、美化、人文景觀的建設,通過堤、林、路的綜合治理,讓北運河既滿足防洪、輸水的需要,又滿足城市環境的需要。”天津市水利局局長王宏江向記者這樣解讀了北運河綜合治理工程的意義。
隨著天津市建設現代國際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對城市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要求“讓市區河道的水變成清水、流動起來,改變城市環境整體面貌,讓城市環境變得要清潔、更優美、更怡人”。
水利部門決定將北運河治理工程作為貫徹落實市領導要求的試點,組織工程設計人員專門到北京、石家莊、成都等地考察、學習經驗,提出運河治理方案,並積極探索水利工程由單一功能向綜合功能發展、探索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治水新思路。
管理水利
在北運河綜合工程的管理中,天津市水利部門深化必革,積極探索大都市水利工程管理新路子,在工程養護中組建物業管理經濟實體,建立管養人員分離、營養機構分離的管理模式。根據水利工程、堤防綠地、公園的不同類型,分別組建經濟實體。實行招投標制,對日常養護內容按定額費用對外發包。擇優選擇經濟實體,雙方簽訂協議,確保工程質量。在日常養護中,管理人員按照崗位責任制,做好巡視檢查,督促搞好管理。凡日常養護不到位的,除按照協議要求執行外,還追究管理人員責任,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
水利景區
北運河綜合治理工程在保證防洪的前提下,對堤、林、路實施全面綜合改造,整體景觀運用新的景觀構成手法和園林造景理論,在分區上兼具統一與對比,以城市、環保、休閑、娛樂作為總體創意骨架,把生態休閑—冬之曲、親水休閑—秋之戀,文化休閑—夏之夢,健康休閑—春之聲,貫穿於北運河全線治理始終,突出了運河兩岸的時代氣息和較強的地域文化特徵。
北運河水利風景區
北洋園是一條以“傳統理念定格於歷史”為主線,一條以“教育精神根植於人心”為主線;御河園由浮雕景牆、篇景、浮龍、順水、詩詞之路、傳說之路、古錨、仿古碼頭七部分組成;娛樂園由沙坑、裝飾柱、音樂駁岸、裝飾駁岸、趣味輔裝、運河之子、希望七個景觀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