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口鎮

峽口

主要指位於江山市域南部浙江省江山市峽口鎮,距市區31公里,距衢州市區71公里,轄區東連石門張村2鄉鎮,南接保安、廿八都2鄉鎮,西交江西廣豐縣,北界鳳林、石門2鎮,全鎮總面積204.7平方公里。

詞語峽口


海灣、海峽或河流的可以通航的窄狹地段

地址介紹


峽口鎮聚麈歷史悠久。新石器時期人類就在峽口周圍地區繁衍生息,鎮域的肩頭壟、古城山有商周時期的文化遺跡。北宋時峽口屬須江縣江山鄉三公里;南宋時屬江山鄉廿七都;明代和清初,屬江山鄉三公里一圖。清雍正時改為江山鄉峽口庄,雍正十三年(1735年)衢州府奉文在此設峽口同知署,俗稱衢州府二衙門。宣統二年江山縣改為23個自治鄉鎮,峽口為自治鎮之一。民國28年改為峽口署區,峽口鎮屬峽口區,34年,文溪、清湖、淤頭三署區栽撤,保留峽口署區,峽口仍為鎮制,屬峽口鎮。解放初期,改為峽口鄉。1953年改為峽口鎮。1958年改稱為峽口人民公社。1961年改為峽口區。1983年實行政社分設,改為峽口鄉。1985年復改峽口鎮。1992年5月,撤區、擴鎮、拼鄉后,峽口鎮由原王村鄉、三卿口鄉、峽口鎮擴拼而成,2005年10月與原大巒口合併為新的峽口鎮。有12400戶人口41927人,下轄47個行政村(348個村民小組)和1個居委會。耕地面積21735畝,山林面積247086畝。有65個黨支部,1530名黨員。205國道縱貫南北,正在實施的黃衢南高速公路穿鎮區東南而過,素有“入閩咽喉”之稱。峽口商貿活躍,有峽口、大巒口、王村、廣渡等到4個設墟的地方,是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的商貿大鎮和文明古鎮。鎮轄區內有峽口水庫,上游有省大二型的白水坑水庫,為須江源頭。大巒口片素有“楊梅之鄉”的稱號;廣渡片“萬畝竹海”。98年被列為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之後,又於2000年被列為省中心鎮,先後被授予“衢州市衛生鎮”、“省級綠色小城鎮”和“省體育先進鄉鎮”, 2001年又被衢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鎮”和“衢州市蜜蜂之鄉”等榮譽稱號。

峽口村簡介


甘肅山丹縣峽口村
甘肅山丹縣峽口村
峽口村是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老軍鄉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山丹縣縣城東南方向,距離山丹縣城約30公里。全村共108戶、336人,群眾多以養羊為生,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半農半牧村。該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均耕地不足2畝,200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僅有2100元,群眾生產生活十分困難,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

山丹峽口古城


峽口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乃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扼甘涼咽喉,鎖金川大地,軍事地理位置十分顯要。峽口歷史記載最早起於漢代,稱澤索谷,劉昭帝(劉弗陵)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為防禦匈奴入侵,置日勒都尉,屯兵設防,移民屯田。明清時期擴大防衛,屬山丹衛管轄。明萬曆元年(1573年),巡扶都御使廖逢節率兵重修加固峽口古城,增設防禦設施,內為土夯,外為磚包,輔以石條為基,固若金湯,又稱“生鐵城”。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都司趙良臣在石碑上題名“峽口古城堡”,至今已400多年歷史。峽口古城佔地面積19萬平方米,為長方形結構,開東西兩門,關城瓮城相配,東門直通石峽山口,西門與瓮城相連。城內官府、營盤、民宅、商鋪、馬號等建築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城下環池縈繞,城上樓櫓華具,背依漢明長城,與周邊新河驛、定羌廟、水泉子驛等驛站相連,輔以列障、熢燧,構成了嚴密的防禦體系。歷史上的峽口城肩負著官吏接待、軍糧供給、通郵通商等職能,政治、軍事、文化地位十分突出。
在歷史長河中,峽口古城作為絲綢之路的一個點、一個窗口,承載了豐厚的人類文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漢明長城,巨壁游龍,列障序雁,穿行橫亘,蜿蜒近百里,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段土築長城,現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專家譽為“中國的露天長城博物館”。明嘉靖三十二年刑部郎中陳棐奉敕巡察河西事務,路經石峽口見地勢十分險要,大有“馬不雙轡、車不雙駕”之勢,於是在巨壁之上鐫刻“鎖控金川”四個大字,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現存於古城中的過街樓,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民國(1914年),雄居古城中央,為磚石土木結構,二層橫樑懸掛“威鎮乾坤”牌匾,為清代秀才高鼎所書,古樸滄桑,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峽口村附近及漢明長城內外,發現大量的古岩畫,羊、狗、牛、鹿、駱駝等圖案栩栩如生,形狀各異。據文物專家鑒定為戰國時期游牧民族用刀斧雕刻成形,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見證了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息生存。最為典型的石刻有明萬曆四十八年都司甘胤在巨石上雕刻的“天現鹿羊”四個大字,遒勁有力,距今已400多年。現存於峽口古城周邊的烽遂有十多處,其中以金山子烽火台保存最為完整,較為典型。古營盤、硝堆、敵角墩、棧道、接官廳遺址清晰可辨,影射出當時峽口城屯兵設守、刀光劍影、風煙如雲的古驛景象。
古峽口飲水是從瓷窯口用陶瓷灌將水引入古城使用,有石碑記載:“明萬曆年古浪都司指揮同志甘胤引水濟堡”。座落於漢明長城腳下的兩口古井,據說是當時修建長城和供守兵用水而挖建。至今井水清而旺,從未乾涸。一口改為豐城大井,一口改為紅軍井,現為生活用水。現存的簸箕灣墓群為清代墓群,據考察當時駐守峽口的將領、士兵死後都在這裡下葬,面積約1000平方米。古峽口傳奇故事眾多,有“石燕高飛”、“石峽風雲”、“日勒翻影”的傳說,有《狄青的傳說》、《楊滿倉征西》、《王進寶鞭掃大草灘》等傳說,其中《狄青的傳說》廣為流傳,說狄青修復長城,積疾身殺,部屬找來能工巧匠,用石頭雕刻出一口千年不朽的石棺。狄青身穿閑水寶珠汗衫,葬於石峽口的山洞中,將石峽口的潺潺流水堵塞,於是河水猝然乾涸,後來連年乾旱,人們就發出“誰能找到狄青的墳墓,富比山丹一縣人”的千年期盼。歷代文人學者,賦吟峽口的詩詞歌賦有30多首,其中唐代詩人陳子昂“峽口大漠南,橫絕界中國”、明代岳正《石峽晚翠》“石峽嵯峨勝禹門,萬年古迹到今存。兩山張掖如鸞峙,一水中流似馬奔”等詩句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美麗峽口


歌曲《美麗峽口》是魅力山丹征歌活動作品之一,詞作者梁積輝、岳西平。女聲演唱,曲調淳樸,回味無窮。
長城腳下是我家,古城風光美如畫;
紅棗兒那熬山茶,蟲草燉雞勝魚蝦;
洋芋西瓜甜又沙,青稞饊飯人人誇;
蘑菇地耳傳佳話,山野珍品佳天下;
百花池裡看百花,焉支山邊來牧馬;
這就是塞上人家,這就是古驛煙峽。
看看明清過街樓,走走昔日古峽口;
斟上一碗青稞酒,火爆一盤羊羔肉
縱情山水放歌喉,揮毫大漠寫春秋;
淳享自然的旅遊,至誠至上的享受;
南來北往的朋友,塞上人家樂悠悠;
這就是美麗峽口,這就是美麗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