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葫蘆引
宗璞所著長篇小說
《野葫蘆引》是當代著名作家宗璞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計劃撰寫四卷《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和《北歸記》,已全部完成。故事以20世紀抗日戰爭時期為背景,講述北平明侖大學被迫南遷雲南辦學的艱苦歷程,故事中塑造了一系列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的形象,而且也較為難得的記錄了被人們遺忘已久的抗戰時期修建滇緬公路的事迹。全書多為短句,讀起來“上口”而無滯礙之感,語言純樸雅緻,清麗典雅,細膩和諧,有詩的美意和散文的含蓄,是宗璞創作中的精品之作。
2008年,小說的第二卷《東藏記》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2張
封面
創作時間:1985年4月5日—1987年7月26日
1937年夏天,北平明侖大學教師衛葑在城內舉行婚禮,他的舅舅中文系教師孟樾帶著家眷前來,大家在婚禮上激烈的討論著國事。正當婚禮舉行時傳來消息戰事已起,城門關閉。參加婚禮的賓客們都無法出城回家。孟樾和家人來到丈人呂清非家寄住。孟樾的兒子小娃與姐夫澹臺勉的兒子瑋瑋一起玩的很開心,瑋瑋許願希望以後能造飛機打日本人。第二日城門打開。孟樾作為教務處主任不得不回到學校。戰爭越來越不利,呂清非的大女婿勸老人離開北平以防日本人迫害,但因路途遙遠老人終究沒有答應。而後北平淪陷,明侖大學決定南遷。而衛葑得到組織的指示火速離開了北平沒能和妻子凌雪妍告別。新年過後,南去的澹臺勉發來訊息希望妻子絳初能夠南去。絳初南去,家中事務便全由碧初承擔,不久孟樾也來信希望妻子碧初攜老人一同南去,老人不願,碧初不得不帶著孩子前往。日本人多次來呂宅邀請老人任偽職,老人不願便在一天晚上悄然自盡。此時凌雪妍父親因為無法忍受日本人的迫害無奈變節,雪妍無奈傷感的離開了北平南去與衛葑會合。
封面
抗日軍隊長沙一戰失敗,使得明侖大學再次西遷搬往昆明,孟家居住在一片臘梅林之中,這天碧初生日,大姐夫嚴亮祖和大姐素初前來慶祝,三姐妹也因此團聚,在談論之間三人得知父親去世,大家為之悲痛不已。隨後不久孟家一行前往郊外祭奠老人,敵機突然開始轟炸,三人險些喪命,回到家中看到房子已經被炸毀,無奈只得搬家。二女兒嵋因為身體不好而休學在家幫助母親做家務,同時也和小弟弟小娃一起學習。雪妍此時來到了昆明也找到了住處。孟樾的大女兒在得知心愛的人不愛自己時接受了同學掌心雷的求婚,掌心雷卻在車禍中去世,峨傷心不已,開始尋找工作希望幫助抗戰。瑋瑋順利考取了明侖大學,並與嵋的同學大士產生了愛情。孟樾被傷兵打傷感染重病,碧初不得不變賣首飾以籌集醫藥費用,孟家越發拮据。雪妍此時也順利產下一子,取名凌難,而一次洗衣服時因體力不支,雪妍跌入河中逝世。此時戰局越發不利,學校開始討論是否再次搬遷。
封面
在學校與教育部經過慎重研究之後,學校決定不再搬遷,誓與昆明共存亡。學校組織動員大會,告知大四學生必須參加徵調,否則不予畢業,許多學生積極參與,但是也有不少學生唱反調不配合,合子(小娃)與同學一起去報名,無奈年紀不到沒有成功,而大三的瑋瑋報名卻順利成功被派到前線擔任翻譯官,同時剛到大學一年級的嵋也被醫士訓練班錄取,開往前線救助傷員。瑋瑋在前線表現英勇,在救助戰友的時候身中3槍,被帶往醫院救助,需要緊急輸血,剛好嵋與瑋瑋的血型一致,嵋緊急給瑋瑋輸血,無奈澹臺瑋傷勢過重,魂斷雲南。1944年,我軍越戰越勇,開始克複騰衝,戰地醫院進行調整,嵋和幾個同事一起在歷經千辛萬苦修好的滇緬公路上搭乘卡車返回昆明。第二年,中央廣播電台播放了抗戰勝利的消息。1946年,孟樾和家人決定返回北平,而峨因為愛情的不得意與傷感,決定終身留在雲南研究植物的奧秘,隨後孟樾家除峨之外一行開始了北歸的歷程。
創作時間:2017年《北歸記》再現明侖大學師生結束八年顛沛流離,返回北平之後,紛繁錯綜的現實生活。勝利塵埃落定,內戰烽煙又起。歷史巨變的前夜,國家的前途,個人的命運,父一輩的擔憂,子一輩的情緣,所有的一切,凝聚在宗璞的筆端,溫暖而沉重,鮮明又迷茫。
封面
以上資料來源於,資料更新日期2014年9月3日。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圍繞著對傳統價值觀念的反思、批判與重建,藝術觀念的解放與轉型,當代小說家們展開了多元的探索,紀實文學觀念在此時悄然興起,縱覽尋根小說也開始湧現在文壇,與此同時社會上也開始對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抗戰問題有了更為公正的重新認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宗璞結合了自己當年在西南聯大的經歷開始了《野葫蘆引》的創作。
孟樾家:孟樾,字弗之,明侖大學歷史系教授,為人正直慷慨,有一顆炙熱的愛國之心,同時愛護學生,懂得國與家之間的取捨。呂碧初,孟樾之妻,性格溫和曉明大義,理解丈夫的每一項決定,同時懂得操持家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女性。孟離己,又叫“峨”,孟樾的長女,性格有些古怪,是一個比較孤僻的女孩子,喜歡蕭子蔚。孟靈己,又叫“嵋”,孟樾的次女,性格溫和,性格極像她的母親,也有父親一樣良好的涵養。孟合己,乳名“小娃”,又叫“合子”,是孟樾最小的孩子,一個可愛的小男生,同時敢作敢為。
呂清非家:呂清非,呂碧初的父親,一個有學識的老人,年輕時非常有為,年老后近乎隱居,但是依然心繫國事,后因不願被迫做漢奸自殺身亡。趙連秀,呂清非的續弦夫人。呂貴堂,呂清非非本家侄孫,實際也是照顧呂生活家的不挂名的管家。呂香閣,呂貴堂的女兒,為人精明。
澹臺勉家:澹臺勉,華北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孟樾的連襟,心繫國家。呂絳初,呂清非的次女,呂碧初的姐姐。澹臺玹,澹臺勉的初女,為人開朗,明侖大學學生,后畢業至翻譯所工作。澹臺瑋,澹臺勉的初子,愛國,開朗活潑,明倫大學學生,后中途參軍,壯烈犧牲。
庄卣辰家:庄卣辰,明侖大學物理系教授,熱心國事,多次在學校給學校講述世界戰爭局勢,與孟樾一樣十分受學生喜愛。玳拉,庄卣辰的妻子,美國人。庄無因,卣辰的兒子,暗戀嵋,明侖大學學生。庄無采,卣辰之女。
嚴亮祖家:嚴亮祖,滇軍的一員猛將,孟樾的連襟,為人豪爽。呂素初,嚴亮祖的妻子,呂清非的長女,為人比較麻木有些獃滯的感覺。荷珠,嚴亮祖的妾,也是嚴亮祖真正所愛的女子,是一個比較傳奇的雲南女子,與嚴亮祖青梅竹馬,擅長玩“毒物”。嚴穎書,亮祖與荷珠所生的兒子。嚴慧書,亮祖與素初所生女。
李漣家:李漣,明侖大學中文系教師,為人比較懦弱,但是是個愛國的人。金士珍,李漣之妻,比較迷信,但是也能顧全大局。李之芹,李漣的長女,懂事乖巧,在南渡途中染病去世。李之薇,李漣的次女,后與嵋一同前往前線。李之荃,李漣的小兒子。
衛葑家:衛葑,孟樾外甥,明侖大學物理系教師,地下黨成員。凌雪妍,衛葑妻,可愛懂事。衛凌難,衛葑之子。凌京堯,凌雪妍之父,益仁大學法語系教授,吸食鴉片,為人軟弱。岳衡芬,凌雪妍之母。
明侖大學其餘教師及其家屬:蕭子蔚,孟樾的以前的學生,現生物系教授,待人溫和。鄭惠杬,蕭子蔚戀人。江昉(春曄),中文系教師。李宇明,明侖教師,衛葑的好友。錢明經,中文系教師。鄭惠枌,錢的妻子。白禮文,中文系教師,無師自通的甲骨文天才,但是吸食鴉片,故而後來被明侖解聘。尤甲仁,留學生,中文系教師,喜造謠,后自己辭職。姚秋爾,尤甲仁之妻。秦巽衡,明侖大學校長。
遠征軍:謝夫,美軍上尉。布林頓,美軍上尉。高明全,遠征軍師長。彭田力,游擊隊隊長。丁昭,遠征軍醫生,醫術高明。哈察明,遠征軍醫生,喜造謠多事。陳大富,遠征軍醫院院長。老戰,民夫。
明侖大學其餘學生:仉欣雷(掌心雷),峨的未婚夫,在婚前車禍去世。冷若安,后應徵在遠征軍擔任翻譯官。
孫犁曾稱宗璞的文字“明朗而有含蓄,流暢而有餘韻,於細膩之中,注意調節”,這決非過譽之詞。宗璞既有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家學淵源,又從事外語工作多年,接觸到很多外國文學作品,故而在創作中,她秉承中國古典文學的特色,又兼及外國文學的優長:中國傳統語言的含蓄凝鍊、特有的節奏與音韻美、鮮明的形象性;外國文學中表現微妙複雜的人物心理狀態的新鮮活潑的文字,兩者在宗璞筆下互相滲透、彼此融合、化而為一,這就形成了宗璞非常個人化且頗具特色的言語風格。而到了《野葫蘆引》,宗璞更是把這種風格推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野葫蘆引》的敘述方式勻稱、節制、含蓄、典雅。在全書之前有六首序曲。名為“風雷引”、“淚灑方壺”、“春城會”、“招魂雲匾”、“歸夢殘”、“望太平”,當是四卷本的總綱。前兩部作品《南渡記》與《東藏記》,每章的字數大體相當,一般分為三或四節,而在奇數章節末尾,一會出現一篇獨語,如:野葫蘆的心、沒有寄出的信,棺中人語等,以旁白形式來凝鍊、升華本章內容。在每部作品結尾處加有間曲,名為《南尾》與《東尾》。如此的安排極富節奏感與韻律感,在結構上很是規整。閱讀這部以戰爭為背景的系列長篇,卻感受不到刀光劍影,只有戰爭給人造成的精神傷痕。無怪乎張抗抗稱“宗璞的語言是柔性的,被一種母性的仁慈與博大的情懷包容······ ,女性的柔情化解了恐懼與憂煩,消融著恥辱與絕望,使得西南偏遠的窮鄉僻壤,都籠罩著溫馨的家園氣氛:炮彈下的鮮血和死亡,也被覆蓋著凄迷的美感。”這種優美典雅的敘述語言,首先源自文言語詞和文言句法、文法的使用。宗璞本人幼承家學,傳統文化根基深厚。那些序曲、間曲及文中不少自製詩賦既合於整部作品的風格基調,有助於情節的介紹和人物的塑造,又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才情。
作品中涉及很多知識分子:孟樾、庄卣辰、肖子蔚等,名字本身無一不透著主人書香門第的出身和古色古香的傳統文化氛圍。其次,雖為長篇,但用筆凝鍊、生動、含蓄、雅緻。多用短句式,讀來琅琅上口而無滯澀之感,這一點直接受益於她古典文學的素養。說到文字的運用,短應該比長更難做到,因為短則意味著“每一句的組織,無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組織,無浪費或蔓枝,可以說字字錘鍊,句句經營。”短句式的優長還在於語調的順暢、句子的活潑、語序的多變,對於把握人物豐富複雜、細膩微妙的心理變化能夠收取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宗璞執著探尋的是人物的精神領域、靈魂世界,所以其大部分作品多是以情感、情緒、心理的流動為線索來構築全篇“我的有些作品不注重情節,也不用白描敘述的手法”,清晰流暢又含蘊深遠。《野葫蘆引》在結構上延續了宗璞的一貫風格,以孟弗之家庭為軸心展開故事,沒有十分明確的矛盾衝突。但是在相對自足的整體中卻包孕著巨大的情感張力,也正是這種張力,使其結構具有了一種無限延展的可能性。依靠這種內在的張力與可能的延展空間,充分又真實地展現了人物精神世界的複雜性與豐富性。
《野葫蘆引》用筆輕靈、轉換自然,用類似蒙太奇的手法把與孟家相關的師友、親朋的生活畫面剪輯、交織在一起。《南渡記》呈現了北平淪喪后的氣氛與現實:民族主權喪失,百姓生活於壓抑屈辱中;《東藏記》則摹寫了偏居昆明的現實情狀與明侖大學師生的精神面貌。如此之多的生活細節聚集在一起,然而卻並不覺散亂,因為這是“為典型化服務的具有藝術概括意義的日常生活描寫。”透過這些生活畫面,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人們的內心世界,也能夠把握到那個時代的脈搏跳動,“日常生活內容與特點形成人們基本的生活狀態,而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與精神狀態又總是能反映出這一時代的某些本質特徵。”從呂清非到孟弗之、庄卣辰,從呂碧初到孟嵋、澹臺瑋、小娃等,他們的心中都積澱著屈辱與憤怒,也生長著覺醒與反抗,雖然各自的方式不盡相同,然而那種為國家計的情懷卻是一致的。這就是當時支撐著中華民族跨越難關的民族凝聚力,也是支撐作品那些生活事件的情感核心。
宗璞對歷史的書寫與20世紀80年代的新歷史主義作家的寫作姿態大相徑庭,依然是運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傳統的模式對宏大題材書寫,對高大全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意無意成為政治話語權的代表。在《野朝聲引》中,主要書寫了三代人在抗日戰爭巾表現出來的英雄氣節,第一代人呂清非,因為拒絕上任偽職而自盡,表現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風亮節,第二代主要有以孟弗之為中心的知識分子,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表現出的不卑不充的民族精神,第三代主要以嵋、澹臺瑋為主角,表現他們不畏艱險,同仇敵汽地參與到民族救亡中。與新歷史主義小說相比,宗璞的寫作姿態相對正統。正如黃子平所提到的:“革命曾謀求一種敘事秩序以講述'犯秩序。”而宗璞在小說中通過對革命敘事的強調而向主流文化靠攏,對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讚美和弘揚。對《野葫蘆引》的書寫除了緬懷那一段歷史,更重要的是對那一段歷史懷有很深的情結。從她對日本形象和美國形象不同的態度來表現那一時期知識分子的歷史情結。
學者點評
解曉敏:“《野葫蘆引》長篇系列小說,是宗璞在新時期,滿懷詩意地以晚輩身份旁觀上一代生活的傑作。她以正面積極的態度肯定知識分子的價值判斷和感情取向,為我們呈現了幾代知識分子的光輝形象。”
畢文君:“宗璞《野葫蘆引》為探討作家在文學記憶與歷史細節的縫隙間如何經個人文學小傳統而浸潤出深厚而別緻的審美底蘊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個例。從文學傳統的內在融合來看,《南渡記》《東藏記》在女性視角與知識分子心態的描摹上顯現了獨特的藝術價值。”
鄭新:“在當今眾多的歷史小說中,宗璞的《野葫蘆引》無疑代表了一代知識女性歷史言說的品格與品位。”
吳婷婷:“小說工整精妙的序曲、間曲讓老作家黃秋耘、卞之琳自嘆弗如;孟樾買硯、海上聯詩的精緻趣味讓批評家們嘖嘖稱羨。”
雷達:“讀《東藏記》,最突出感受是,由於作者特殊的家庭教養,生活環境,以及作者融貫中西的學問根柢,使得這部作品的人文內涵和藝術品格非常內在,不是那種外貼上去的‘文化相’,而是骨子裡的東西,是作者人格,學養,才情,氣質,心靈的外化。大有“石韞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的氣象。”
楊柳:“《南渡記》和《東藏記》是充滿藝術魅力的長篇小說,它的人物鮮明生動,語言優雅精緻,含義深刻雋永,復讀復品,回味無窮。小說的敘述從容洗鍊,弛而不張,平淡之中伏有大氣磅礴的布局。關於小說的語言,囿於篇幅,無法詳述,讀者在閱讀中自可體會其妙趣。”
文潔若:“作者以如椽之筆,細膩地刻畫了我國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在那波瀾壯闊歲月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2004年被 人民文學出版社譽為“中國當代名家長篇小說代表作“”
2005年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時間 | 出版社 | 版本 |
1998年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南渡記》初版 |
2001年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東藏記》初版 |
2005年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南渡記》、《東藏記》茅盾文學獎合 錄版 |
2009年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西征記》初版 |
2010年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茅盾文學獎合錄版 |
2010年 | 香港中和出版公司 | 包含《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 |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