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歷史地圖
馬丁·吉爾伯特所著書籍
《俄國歷史地圖》是2012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丁·吉爾伯特,譯者是王玉菡。本書通過175幅地圖將長達2000餘年錯綜複雜且常常居於動蕩不安中的俄國歷史生動地描繪出來。
本書除了描寫俄羅斯的戰爭和擴張之外,還大量表現那些並不那麼引人注目的細節:從飢荒和無政府主義,到海軍擴張和發達的內河航運系統。時間跨度從公元前800年至蘇聯解體,是了解俄羅斯歷史的必備手冊。內容包括:
政治——從中世紀莫斯科公國的興起,到革命、君主政體的瓦解和蘇聯的解體;
工業、經濟和交通——從1891—1917年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到開墾處女地運動和重工業的發展;
社會、貿易和文化——從修道院的繁榮,到農民的不滿、勞改營和俄羅斯族人的地理分佈情況,以及俄羅斯軍火貿易的增長,石油、天然氣的出口情況。
第一部分:古代羅斯和早期近代俄羅斯
1 截至公元前800年的斯拉夫人
2 公元前800—前600年亞洲人的遷徙
3 公元前600—前300年的西徐亞人、希臘人和斯拉夫人
5 公元200—400年哥特人的勝利征戰
6 公元450年的匈奴帝國
7 公元450—550年斯拉夫人的第一次擴張
8 公元560—600年阿瓦爾人的征服
9 公元600—700年斯拉夫人收復失地
10 公元650—750年的可薩汗國
11 公元800—1000年斯堪的納維亞人的遷徙
12 截至公元880年的斯拉夫人和諾曼人
13 公元880—1054年的基輔羅斯
14 公元1000年的內河交通和商路
15 截至1000年的基督教和斯拉夫人
16 1200—1600年俄羅斯修道院的繁榮
17 1054—1238年基輔羅斯的分裂
18 997—1478年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
19 1000—1450年諾夫哥羅德的東方貿易路線
20 900—1500年日耳曼人的東擴和波羅的海諸國
21 截至1300年的蒙古帝國
22 1219—1241年蒙古人對羅斯的征服
23 1240—1462年立陶宛的對外征服
24 截至1462年天主教的向東傳播情況
25 1261—1533年莫斯科公國的興起
26 1533—1598年羅斯的擴張
27 1460—1860年的莫斯科與俄羅斯歐洲部分的河流
28 1565—1571年伊凡四世沒收的土地
29 1598—1613年俄羅斯的混亂時期
30 1610—1618年波蘭和瑞典的入侵
31 1640—1667年俄羅斯向西擴張情況
32 1648年和1670年的社會動蕩
33 1478—1710年俄羅斯向東擴張的情況
34 1700—1800年的貿易和工業
35 1500—1916年的哥薩克
37 1721—1945年俄國向西擴張和波羅的海地區
第二部分:俄羅斯帝國
36 1695—1723年彼得大帝統治時期的戰爭和叛亂
38 1724年俄國的省份和人口
39 1710—1959年俄羅斯的德意志人
40 1762—1796年葉卡捷琳娜大帝統治時期俄國的擴張
41 1768—1795年波蘭獨立被摧毀的情況
42 1772—1795年俄國對波蘭的吞併
43 1784—1867年俄國在美洲
44 1798—1807年俄國在地中海
45 1721—1829年的俄國和土耳其
46 1700—1809年的俄國和瑞典
47 1800—1900年俄國在高加索
48 1789—1815年的俄國和歐洲
49 1801—1825年的俄國和歐洲
50 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統治下的俄國
51 1831年的波蘭起義
52 1861年的波蘭起義
53 1648—1917年流放西伯利亞的情況
54 1840—1906年的無政府主義者
55 截至1860年的俄國工業
56 1827—1860年農民的不滿
57 1860年的農奴
58 1850—1870年的俄中貿易
59 1850—1890年的遠東
60 1846—1907年英俄在中亞的衝突和擴張
61 1891—1917年的西伯利亞大鐵路
62 1872—1887年的俄國與歐洲列強
63 1890—1907年俄國和歐洲各國的力量均勢
64 1898—1904年的中國和歐洲列強
65 1860—1895年俄國和日本在遠東
66 1895—1905年俄國在遠東的反應
67 1894—1904年革命的前奏
68 1648—1917年的猶太人及其敵人
69 1827—1917年猶太人對迫害的回應
70 截至1900年的俄國工業
71 1902—1922年的社會革命黨人
72 1900—1917年列寧、《火星報》和布爾什維克
73 1900年俄國歐洲部分的人口和省份
74 1905年革命在農村
75 1905年革命在城鎮
76 1905年莫斯科起義
77 1876—1885年的俄國和巴爾幹諸國
78 1912—1914年的俄國、巴爾幹諸國和戰爭的到來
79 1914—1918年德國在俄國西部的戰爭目標
80 1914年的東線
81 1915年的東線
82 1916年的東線
83 1914—1917年混亂中的俄國
84 1914—1921年的俄國和土耳其
85 1917年君主政體的瓦解
86 1917年列寧回到俄國
87 1917年第一次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領導人所在的地點
88 1917年7—8月的戰爭和革命
89 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
第三部分:蘇聯
90 1917年11月至1918年3月俄國的革命
91 1918—1919年抗擊布爾什維主義的戰爭
92 1919年反布爾什維主義軍隊對彼得格勒的進攻
93 1918—1919年外國軍隊在俄國北部的干涉活動
94 1917—1920年馬赫諾和無政府主義者
95 1920年俄波戰爭
96 1917—1921年的烏克蘭
97 截至1937年蘇聯亞洲部分的烏克蘭人社區
98 截至1937年在北美的烏克蘭人
99 1919—1920年的邊界國家
100 1920—1940年蘇聯的外交
101 1921年的飢荒和救濟
102 1917—1936年蘇維埃政權在中亞的擴展
103 1917—1921年獨立的外高加索
104 1920年和1921年的喀拉海考察團
105 1920—1922年獨立的遠東共和國
106 1917—1923年俄國人流亡國外的情況
107 1917—1927年世界革命的失敗
108 1917—1936年俄國歐洲部分的勞改營
109 1937—1957年俄國歐洲部分的勞改營
110 1918—1958年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勞改營
111 1920—1970年北部的海路
112 1922—1953年斯大林統治下的蘇聯
113 1939年對波蘭的瓜分
114 1939—1940年蘇芬戰爭
115 1939—1940年蘇聯的吞併
116 1941年6月22日的歐洲
117 1941年德國對蘇聯的入侵
118 1942年德國控制的蘇聯財富
119 1941—1945年美國對蘇聯的援助
120 1941—1945年蘇聯的工業和盟國的援助
121 1941年德國分割蘇聯的計劃
122 1941—1944年德國在東部的行政管理
123 1942年德國的計劃與征服
124 1942年9月至1943年2月對斯大林格勒的圍困
125 1941—1943年對列寧格勒的圍困
126 1941—1942年列寧格勒以南的蘇聯游擊隊
127 1941—1943年德國對高加索的強攻
128 1943—1944年紅軍的進攻
129 1944—1945年德國戰敗
130 1941—1945年蘇聯對少數民族的流放
131 1939—1946年逃離與驅逐
132 1945—1948年蘇聯在東歐
133 1949—1968年蘇聯在東歐
134 1928—1968年的比羅比詹
135 1953—1961年的處女地
136 蘇聯的重工業及其原材料
137 1917—1959年蘇聯的城市和鐵路
138 1917—1961年蘇聯城市的更名
139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140 截至1970年蘇聯的海軍擴張
141 1860—1970年的蘇聯和中國
142 1970年的蘇中邊境
143 1970年蘇聯的共和國和自治州
144 1700年以來的俄羅斯西部邊界
145 1240—1945年俄羅斯的入侵者
第四部分:蘇聯解體
146 1984—1988年的冷戰和武器供應
147 1985—1987年蘇聯的變化
148 1972—1979年的大國對抗與調和
149 1980—1986年的大國對抗與調和
150 1987—1991年冷戰的結束
151 1992—1993年冷戰的結束
152 1988—1989年蘇聯的變化
153 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的瓦解
154 1990—1993年的東歐
155 1990年東歐難民情況
156 1990年蘇聯共產黨政權的衰落
157 1991年1月1日至1991年8月19日蘇聯的削弱
158 政變及其後果(1991年8月19日至1991年8月24日)
159 政變及其後果(1991年8月25日至1991年12月26日)
160 1990年3月至1991年12月的15個獨立國家
161 1987—1992年揭露斯大林罪行的情況
162 1991年12月21日至1992年2月21日的獨立國家聯合體
163 1992年2月24日至1992年12月23日的獨立國家聯合體
164 1993年的前蘇聯境內俄羅斯族人分佈情況
165 1991年以來俄羅斯的西部邊疆
166 俄羅斯與上海合作組織
167 2001—2005年俄羅斯的軍火銷售
168 2005年俄羅斯對歐洲的石油出口
169 2005—2006年俄羅斯對亞洲的石油出口
170 俄羅斯通往歐洲和土耳其的天然氣管道
171 2006年歐洲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
172 2006年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173 2003—2006年俄羅斯嚴重的反猶主義和種族主義
174 2006年5月俄羅斯石油的競爭對手找到運往歐洲的新路線
175 2006年6月哈薩克石油找到運往歐洲的替代路線
參考文獻
附錄:
1 俄羅斯
2 俄羅斯歷史
序言
第一版序言
在編寫這本地圖集時,我試圖用161幅地圖概述俄羅斯從古至今的歷史。在繪製每一張地圖時,我廣泛參閱了各種出版物,包括書籍、文章、地圖集和單幅地圖。我將這些出版物的名稱——列在了參考書目中。
在這些地圖中我加入了許多一般歷史地圖中並不常見的史料,例如斯大林存世不多的私人信件之一——斯大林致其妻子的姐姐的明信片(參見第53幅地圖),以及列寧發給在瑞典的俄國布爾什維克的電報(參見第86幅地圖)。我努力使每一幅地圖都特色鮮明,在地圖釋文不另外加頁的情況下儘可能多地提供歷史事實。我還編寫了索引,意在使其成為使用地圖集的一種方式,正如索引本身即是對歷史的敘述。
我要感謝很多同事和朋友給與我的幫助。1962年,在喬治·卡特科夫博士的指導下,我開始了俄羅斯歷史的研究。他對那些湮沒在歷史中難以看清其面目的歷史事實永不滿足的好奇心以及他不斷探究的熱情,對我後來的一切工作產生了影響。大衛。富特曼先生、麥克斯。哈沃德先生、哈利。維萊茨博士以及已故的蓋·溫特先生對我的教導與鼓勵也讓我受益匪淺。當我準備本地圖集的第一批草圖時,我的三個朋友——邁克爾·格雷尼先生、丹尼斯·歐弗拉赫提先生和哈利·舒克曼先生對我繪製的地圖和融入其中的歷史事實進行了仔細的審閱。我非常感謝他們提出諸多詳細建議並犧牲很多時間來幫助我。在我的研究剛開始時,我從J.L.I.西蒙斯博士那兒得到了關於參考書目的富有價值的建議,從諾曼·戴維斯先生、羅納德·辛雷博士、約翰·B·金斯頓先生和艾瓦德。烏斯塔魯先生那兒得到了特種地圖的建議。簡·卡辛斯在我對參考書目和歷史事實的研究上提供了幫助;亞瑟·班克斯將我繪製的草圖編輯成了可付諸刊印的清晰的地圖;凱特·弗萊明仔細審查了製圖情況。蘇西?薩赫幫我編寫了索引;塞拉。格萊漢姆承擔了所有文秘工作,並在歷史事實和製圖方面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建議。
本地圖集的第一批166張地圖由亞瑟·班克斯和他的專業製圖人員,包括已故的泰里·比克奈爾,繪製而成。他們此後又幫我繪製了600多幅歷史地圖。最後15張地圖由提姆·阿斯普登繪製,他也為我其餘的幾本書籍和歷史地圖集繪製了地圖。
第四版說明
第四版的新增地圖將俄羅斯歷史帶入了二十一世紀。儘管蘇聯已於1991年解體,俄羅斯共和國仍控制著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的廣闊領土。由於喪失了曾與美國共享的超級大國地位,俄羅斯一直努力尋求維持其世界大國地位的新渠道。豐富的原油和天然氣資源成為俄羅斯增加收入和增強影響力的重要支柱。
1994年,俄羅斯受邀參加了七國集團首腦會議。這七個國家都是世界領先的工業大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和美國),俄羅斯加入后,七國集團擴大為八國集團。2006年,俄羅斯成為八國集團輪值主席國,並在聖彼得堡舉行了年度峰會。
在國防政策上,冷戰的核威脅的主導地位退居其次。2000年,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宣布,俄羅斯要將其戰略核彈頭從9000多枚削減至1500枚以下。根據《第一階段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的規定,2001年12月是俄羅斯將彈頭總數削減至6000枚以下的截止時間。而俄羅斯已超額完成目標,將核彈頭數量減少到了5520枚。
2002年5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達成一致,到2012年年底,雙方需將各自部署的進攻性戰略核彈頭削減到1700至2200枚。由於俄羅斯正在繼續實施軍事資源從核力量向常規力量的轉變,因此預計俄羅斯將會提前實現這一削減目標。
21世紀初,俄羅斯努力應對國內出現的極端民族主義、普遍酗酒、國民的平均壽命下降等現象。俄羅斯男子的預期壽命很低,是世界上預期壽命最低的人群之一。俄羅斯現年16歲的男孩只有50%的幾率能活到60歲,而在美國,這一幾率為85%至90%。
俄羅斯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也在下降,目前僅靠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的地位(見第170和第172幅地圖)以及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地位維持其經濟力量(見第168、第169和第171幅地圖)。莫斯科多次聲明,俄羅斯國有能源生產商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和俄羅斯石油工業公司都不會向國內或國際招標開放;此外,他們還積極地收購西歐的私有能源公司。
俄羅斯國民生活狀況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其中生活在政府規定的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從2000年的4200萬人下降到2004年的2600萬人。2006年,中產階級人數約達總人口的25%。
西歐和美國擔心,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正日益向共產主義時期的專制傾斜。因此,即使自1991年以來俄羅斯的領土面積大為減少,20年前的核軍備也正在退役,俄羅斯仍是世界上廣泛領域內關注的核心和摩擦的誘因。
6月12日是俄羅斯國慶節,本稱作為獨立日;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宣布俄羅斯脫離蘇聯,主權獨立。此後,蘇聯解體,普京將之稱為“20世紀最大的災難”。2002年,這一天被重新命名為俄羅斯日。
自2000年執政以來,普京已經允許恢復使用一些蘇聯時期的象徵性標誌,如國歌採用原蘇聯國歌的旋律,軍隊恢復使用紅五星軍旗。
2000年至2006年間,俄羅斯越來越多地遭到西方國家的批評,這些國家指責俄羅斯實施的政策破壞了民主、新聞自由和人權。2006年1月1日,俄羅斯切斷了對烏克蘭的石油供應,這一舉動被視為將國家財富作為政治武器,用以懲罰烏克蘭選舉維克多·尤先科作為烏克蘭總統,而非俄羅斯力挺的候選人、前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
六個月後,即2006年6月,烏克蘭和美國宣布將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莫斯科對此深感憂慮。俄羅斯擔心,烏克蘭可能會跟隨前蘇聯的衛星國(包括波蘭和匈牙利)加入歐盟。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表示,這對莫斯科而言是不可接受的。位於烏克蘭以北的白俄羅斯是距離俄羅斯最近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但和早些時候的烏克蘭一樣,白俄羅斯也爆發了抗議親俄政府的大遊行。
在石油出口的爭奪上,2006年一條由高加索至中亞的替代路線開通,這使亞塞拜然和哈薩克這兩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得以不經俄羅斯境內的石油運輸路線運輸石油(見第174和第175幅地圖)。
普京作為反對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包括公然購買議會席位)的代表當選俄羅斯總統,他在2006年5月一場面向俄羅斯人民的全國性演講中說到:“我認為,社會責任應該是官員和商人工作的基礎,他們應該記住,俄羅斯的繁榮昌盛源自俄羅斯人民。”俄羅斯反腐敗委員會主席對這一問題做出如此評論:“腐敗是國家體系運作中的一部分。它在國家大事決策中無所不在。”
新版地圖反映了21世紀頭幾年俄羅斯存在的衝突和核心問題。至此,該地圖集向世人展示的歷史已長達兩千多年。
馬丁·吉爾伯特
2006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