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帷子
跑帷子
跑帷子,河南省湯陰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跑幃子
持彩子的男青年稱為“彩頭”。此外,還配有十八面威風鑼鼓、馬號、三眼炮等。表演時,當鑼鼓響起,馬號吹動,二十四桿彩帷分為兩隊,在兩位彩頭的引領下,踏著鑼鼓的節奏,相互迴環穿行,奔走如飛,遠望如萬馬奔騰,近觀似雄兵列陣。每當一場跑完,炮手立刻鳴炮定格。倘若在帷傘內按上燈火,晚上表演也十分引人。身著彩裝的小夥子們手執帷桿,虎虎生風,兩隊帷燈在夜空下穿行,猶如火雲變幻,金龍起舞,場面非常壯觀。跑帷子,寄託著國泰民安、人間昇平的理想和百姓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業興旺的祈盼。
冀南帷子舞歷史悠久,據古《磁州志》載:“帷子舞盛傳於冀南,以南大峪村帷子為最。”每年赴州縣參加春節花會調演。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南大峪帷子在州府前的一次帷子舞中,所跑出的“天上一品”字形,曾獲州官嘉獎。在演出的內容上,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傳統的帷子舞以“左右海眼太極圖”開始,諸如“一字長河”、“雙龍出水”、“小唐王亂點三軍”、“四馬同堂”、“五魁及第”、“天下太平”等套路,至今仍流傳不衰。現在,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發揚光大,獨創出“大幹四化”、“九州團圓”、“三個代表”、“與時俱進”等字形,且每年都翻出新的花樣,使這一古樸的民間花會藝術形式與時代精神完美結合,不斷煥發出新的風采.
湯陰縣“跑帷子”產生於縣東15華里的古隆化社,有著生動的歷史傳說。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成形於秦漢,盛於宋、元、明、清和民初,是一種由古代戰爭衍生出的廣場民間藝術,歷史悠久,陣勢古樸,變化多端,寓意深刻,寓含著“因果報應”理念、和揭示天象、節氣變化的特點。在民間,“跑帷子”又稱“帷子舞”,具有底層、民間、邊緣的文化形態,覆蓋於豫北、冀南大片地區,歷來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成為豫北一帶影響力、滲透力極強的民間文藝表演形式,具有典型的民俗文化藝術特點。
“跑帷子”結合了古代戰爭的陣形場面,有自己獨特的舞步、陣式、道具、配樂。表演由主幹48人(或72人)、輔助180多人共計200多人組成,是一項集體表演的大型廣場民間舞蹈,場面十分壯觀。
“跑帷子”有著很深刻的傳統文化含義,每隊24人為一“蓬”。本指用蓬草編成的門戶,在“帷子舞”中則寓含古時軍隊的基層編製單位。每蓬24,3蓬則72,構成一個“帷子舞”的群體,72同時又與時令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