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西戎的結果 展開
- 代表作《呂梁英雄傳》
- 春秋時期西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西戎
代表作《呂梁英雄傳》
西戎(1922年12月1日-2001),男,原名席誠正,生於山西省蒲縣。一九三八年參加革命,一九四零年冬到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附設幹部班學習,一九四二年開始發表作品。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參加了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1938年4月參加蒲縣犧盟會工作團,從事抗日宣傳活動。隨後轉入新軍決死二縱隊所屬呂梁劇社,以文藝演出活動宣傳抗日。1940年5月加人中國共產黨,12月隨劇社赴延安,在魯藝附設的部隊藝術幹部訓練班和部隊藝術學校學習。1939年底,西戎隨呂梁劇社到了延安,進行短期業務學習。他們駐在魯迅藝術學院所在地橋兒溝,於是,能夠旁聽魯藝的課,並接受魯藝老師的輔導;能夠觀看魯藝等文藝單位的演出和電影,這對西戎來說,是一次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的機會。只是這次機會僅有五個月,之後就回到晉西北,繼續從事文藝活動,並經歷了反掃蕩戰鬥。1940年冬季,共產黨的上級組織再一次安排呂梁劇社赴延安學習。這次學習,在西戎的人生與創作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949年7月,西戎赴北京出席了中國國內第一次文代會。1994年離休,離休后筆耕不輟,2001年1月6日病逝於太原,享年79歲。
西戎6歲時入初級小學讀書,作文成績突出,除完成課業外,喜歡聽書場說書人說書,愛看戲劇,這對於他後來走上文藝創作道路有著一定的影響。1933年9月,西戎考取了蒲縣縣立第一高等小學,住在縣城當教師的堂兄家就讀。堂兄是一位曾在太原上大學時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青年,在他的影響下,西戎課餘閱讀了大量魯迅等現代作家的作品和《水滸傳》、《西遊記》等古典小說。魯迅關於故鄉的描述,尤其是《社戲》中的情景描寫,深刻地感染了西戎;而古典小說中關於人物性格的刻劃,讓西戎領略到了文學的魅力。1935年於蒲縣高等小學畢業后,考入臨汾省立第六中學,因家中變故輟學放羊。
1944年畢業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歷任保德縣第四區抗日聯合會文化部長、《晉綏大眾報》編輯科長、中央文學研究所學員、1949年4月任《晉南日報》記者,在北京參加第一次文代會。年底隨軍南下在四川成都創建《川西日報》任編委兼副刊主編,《川西農民報》編輯部主任、《川西文藝》主編、山西省文聯副主席,《火花》、《汾水》主編。是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四屆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山西分會主席、名譽主席,山西人大常委會第六、七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名譽委員。1952年調北京中央文學研究所創作輔導組任副組長,從事專業創作。1955年調回山西任省文聯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作協山西分會副主席、《火花》雜誌主編。1975年恢復工作,任《汾水》雜誌主編。
1942年派到八路軍一二O師劇社編輯股任幹事,開始文藝創作,寫出第一篇小說《我掉了隊后》。1942年秋天,在晉綏根據地文化工作隊,從事文藝宣傳工作。1944年參加晉綏邊區紀念抗日七周年“七七"文藝獎徵集活動,與人合作編寫的秧歌劇《王德鎖減租》獲甲等獎。同年8月調《晉綏大眾報》任編輯。1945年6月與馬烽合著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在《晉綏大眾報》連載。並印刷成書向國內外發行,影響深遠。除此還創作了一批小說、散文、劇本等。業餘創作了《燈芯絨》、《賴大嫂》等一批優秀小說。文革期間創作有《春牛媽》、《在住招待所的日子裡》等小說和《叔伯兄弟》等電影劇本以及大量散文。
《冬日的夜晚》 | 《蓋馬棚》 | 《老好乾部》 | 《行醫事件》 |
《豐產記》 | 《糾紛》 | 《賴大嫂》 | 《麥收》 |
《在前進的路上》 | 《查夜》 | 《春牛媽》 | 《叔伯兄弟》 |
《一個年輕人》 | 《姑娘的秘密》 | 《王仁厚和他的親家》 | 《女婿》 |
《兩澗之間》 | 《一頭騾子的故事》 | 《冬日的夜晚》 | 《春播序曲》 |
《平凡的崗位》 | 《燈芯絨》 | 《圈套》 | |
《青春的光彩》 | 《在榮譽面前——植棉能手吳吉昌受獎記》 |
西戎小說的語言自然洗鍊,清新活潑,對話個性化,善於選用鄉諺、歇後語,使小說很具北方農村生活情趣。
由於注重表現農民改變舊思想、舊習慣,由舊到新的轉變過程,並考慮到農民讀者的欣賞口味,西戎的短篇故事完整,來龍去脈清晰明了。但有時因交代事件過程過多而顯得冗悶。
作為“山西派”的一位重要成員,西戎既十分看重文學的教育作用,也“深知文藝作品離開了生活的真實,也就沒有了它真正的藝術生命”。因此,他基本上是從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中發現有積極意義的題材,提煉出富有現實針對性的主題思想。在過去的年代里,他沒有對“左”的一套做過激的讚頌和對“階級鬥爭”做放大式的渲染。他的作品重點在於表現由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過渡中,農民與基層幹部在思想觀念、意識作風和道德風尚方面發生的變化和舊思想、舊習慣的克服過程。
著有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合作),短篇小說集《宋老大進城》,散文集《寄語文學青年》,電影文學劇本《叔伯兄弟》、《撲不滅的火焰》(合作)、《黃土坡的婆姨們》等。一九七九年,西戎又選出以往發表過的部分短篇,輯成《宋老大進城》一書出版。
1992年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其“人民作家”榮譽稱號。
1993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89年秋季蒲縣舉辦創作講座,以提高家鄉文學愛好者的創作水平。他還經常借本縣東嶽廟會期間回家鄉,為廟會題聯、作詩、書法,以繁榮蒲縣文化。
文革后歷任中國作協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山西作協名譽主席、省老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山西作協主席、省文聯副主席以及山西省人大常務委員等職務。原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