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縣

山西省臨汾市轄縣

蒲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西南側,全縣總面積1510.61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10月,蒲縣轄4個鎮、5個鄉,縣政府駐蒲城鎮。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蒲縣人口數為95679人。

唐堯時期,以堯帝師蒲伊子隱居於此而得名。隋大業二年(606年),蒲川縣改為蒲縣,隸隰州。1971年5月,改屬臨汾地區行署。2000年11月1日,臨汾撤地設市,隸臨汾市。 蒲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 蒲縣境內臨午一級公路貫穿全境。 2017年10月,蒲縣入選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2019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蒲縣退出貧困縣。 

2019年,蒲縣地區生產總值92.0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3億元,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72.32億元,增長5.1%;第三產業增加值17.5億元,增長13.1%。三次產業結構徠由2018年的2.6:80.0:17.4。優化為2.4:78.6:19.0。2020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歷史沿革


縣境有蒲子山,“相傳堯師伊蒲子隱處,漢以此山名縣”。一說,似當以盛產蒲草為名。
相傳唐堯時期,堯的老師蒲伊子曾隱居於此,縣名由此而來,古有蒲國、蒲陽、蒲子之稱。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置石城縣(縣治今黑龍關村)。北周初置石城郡,大象元年(579年)廢郡為蒲子縣(縣治今古縣村)。
隋開皇九年(589年),置蒲川縣(縣治在今城關)。隋大業元(605年),改蒲川縣為蒲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為昌州。唐貞觀六年(632年),廢昌州,復置蒲縣。
五代時期,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所屬。
金興定五年(1221年)正月,蒲縣升為蒲州。
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廢縣,併入隰川縣(今隰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七月,復置蒲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隸山西省平陽府。
清順治二年(1645年),隸山西省平陽府。清雍正二年(1724)改隸吉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歸隸隰州。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蒲縣屬山西省直領。民國四年,歸隸山西省河東道。民國二十六年,隸山西省第六行政區。民國二十七年,隸山西省第七行政區。民國二十九年,蒲縣升中心縣,隸山西省第十三行政區。民國三十四年,改隸山西省第十行政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蒲縣第一次解放,隸晉綏邊區呂梁分區第九專區。民國三十八年,改隸晉西南行政區隰縣專區。
民國四年,歸隸山西省河東道。
民國二十六年,隸山西省第六行政區。
民國二十七年,隸山西省第七行政區。
民國二十九年,蒲縣升中心縣,隸山西省第十三行政區。
民國三十四年,改隸山西省第十行政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蒲縣第一次解放,隸晉綏邊區呂梁分區第九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改隸晉西南行政區隰縣專區。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隸晉南專區。1951,改隸臨汾專區。1954年,改隸晉南專區。1958年10月,蒲縣併入呂梁縣。1959年10月,復置蒲縣。2000年11月1日臨汾撤地設市,隸臨汾市。
2001年,撤銷刁口鄉,併入城關鎮,更名為蒲城鎮;撤銷化樂鄉,併入黑龍關鎮;撤銷公峪鄉,併入克城鎮;撤銷山口鄉,併入山中鄉;撤銷西坪垣鄉,併入紅道鄉;撤銷曹村鄉,併入喬家灣鄉。區劃調整后,全縣轄4個鎮、5個鄉:蒲城鎮、薛關鎮、黑龍關鎮、克城鎮、山中鄉、古縣鄉、紅道鄉、喬家灣鄉、太林鄉。縣政府駐蒲城鎮。

行政區劃


2021年5月6日,撤銷紅道鄉,併入蒲城鎮。撤銷喬家灣鄉,設立喬家灣鎮。 
蒲城鎮薛關鎮黑龍關鎮
克城鎮山中鄉古縣鄉
紅道鄉喬家灣鄉太林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蒲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地處呂梁山南端西麓。介於北緯36°11′32″—36.38′13″,東經110°51′09″—111°23′36″之間。南北最大縱距約49.4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48.5公里。總周界長172.71公里。全縣總面積1510.61平方公里。東拱臨汾與洪洞,西鄰大寧,南銜吉縣,北依汾西和隰縣。南北憑百里之險,東西辟一線之天。故有“誠河東之咽喉,亦西秦之門戶”之說。

氣候

蒲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春季多風少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氣溫特點是冬寒夏熱,年較差和日較差均大。極端最高氣溫為38.5°(2002年),極端最低氣溫為-23.9°(1998年)。年降水量平均為474毫米,變幅為450—650毫米,多集中在7、8、9三個月份。日照2352.0小時,最長無霜期227天(1993年),最短無霜期165天(2008年),平均無霜期184天。主導風向夏秋季多東南風,冬春季以西北風為主。

地形地貌

蒲縣屬中山地帶。境內由山、塬、墚、峁、嶺、溝、川地形組成,地貌支離破碎,黃土覆蓋面積大,地層發育簡單。地形總輪廓是:東部高,西部低,自東向西逐漸傾斜,東、北、南三面群山環繞,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與洪洞、臨汾平川地區相差6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為克城鎮五鹿山主峰,絕對高程1946.3米;最低為薛
蒲縣
蒲縣
關鎮皮條溝以西1公里昕水河出境處,海拔790米,相對高差1156.3米。西部與中部為黃土溝壑區,石骨土皮,黃土覆蓋,地形破碎,留存許多帶狀殘塬,溝谷深切達200餘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東部與北部中山、丘陵之間,為土石山區,土壤瘠薄,山樑陡險,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土石山區總面積約861.53平方公里,佔57%。黃土殘塬溝壑區總面積約553.04平方公里,佔36.6%。河谷、河溝總面積96.04平方公里,佔6.4%。

水文

蒲縣境內有河流澗溪35條,彙集於昕水河,屬黃河水系支流。發源於黑龍關鎮上火石凹村豹子梁東南側,東西流向,流經黑龍關、蒲城、薛關3個鄉鎮,於薛關鎮皮條溝流入隰縣境內。境內幹流長70公里,河床平均寬60米,流域面積1510平方公里。 

土壤

蒲縣土壤受水熱條件影響,發育較完全,但因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較貧瘠,據1984年土壤普法結果,全縣土壤分為棕壤、褐土、草甸土3種土類,6個亞類,25個土屬,45個土種,據測定蒲縣農田表層土壤(0-20厘米)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1.0克/千克,最高含量為20.0克/千克,最低含量為4.0克/千克;含氮量平均為88.8毫克/千克,最高含量為182.0毫克/千克,最低含量為21.0毫克/千克;含磷量(有效磷)平均為7.4毫克/千克,最高含量為17.4毫克/千克,最低含量為2.1毫克/千克;含鉀量(速效鉀)平均為143.1毫克/千克,最高含量為255.1毫克/千克,最低含量為54.1毫克/千克。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蒲縣已探明原煤、鐵礦石、鋁礬土油母頁岩、石膏、耐火粘土、白雲岩、石英、天然氣、礦泉水等20餘種,其中以煤為最,全縣含煤面積136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08.73億噸。其中,霍西煤田含煤面積46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33.53億噸,可採煤種為2#、9#、10#、11#,現主采2#肥氣煤(1/3焦煤),屬低灰、低硫、高熱值世界稀有煤種;河東煤田含煤面積90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約75.2億噸。位於河東67蒲縣年鑒(2013)
礦藏資源
礦藏資源
煤田東南部的刁口煤田,以焦煤為主,面積11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00到500米,煤層厚度在0.8到3.5米間,儲量約5.82億噸。金屬礦主要有鐵、鋁、鎂、銅、銀等。天然氣分佈在薛關、井溝、常家灣一帶。煤層氣廣泛分佈於河東煤田,含量高,埋藏淺,薛關井溝村為最佳開採點。全縣整合後有煤礦24座,分佈在縣東克城、太林、喬家灣、黑龍關及蒲城等鄉鎮。主開產煤層為2#、9#、10#、11#,厚度1.4-4米之間,埋藏淺,易開採。。

植物資源

蒲縣植物資源較為豐富,除農作物外,現已調查到的植物有255種,分屬90科,其中喬木26科、灌木18科、野生草木46科。在植物分佈上,土石山區喬木以遼東櫟蒙古櫟、栓皮櫟、油松白皮松、華北落葉松、獐子松、白樺、楊、柳、刺槐、榆、國槐、桃、杏、核桃、杜仲、椿、杜梨等多常見;灌木以沙棘、杜荊、紫丁香、黃刺梅、連翹、櫻桃、山葡萄等多常見;野生草本植物以白羊草、故枝子、蘆葦、早熟禾、白茅、鵝冠草、薯為主;經濟作物有煙葉、大豆等;經濟林有核桃、蘋果、梨、杏、桃、棗、山楂等;土特產有木耳、猴頭、蘑菇、金針等;中藥材種類繁多,有連翹、黃芩、甘草、五加皮、蒼朮、半夏、地黃等。 

動物資源

蒲縣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分屬10綱、40餘類,138種,其中鳥類59種。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褐馬雞;二類保護動物金錢豹原麝;三類保護動物有青羊。鳥類主要有麻雀、山麻雀家燕、喜鵲、灰喜鵲石雞、鵪鶇、雉雞;哺乳類有狼、狐、兔、獾、花面狸、黃鼬、野豬、狍、獐、松鼠等;兩棲爬行類有黑斑蛙、花背蟾蜍、鱉、烏龜、壁虎、虎斑蛇、青蛇、七寸蛇等。 

水資源

昕水河上游10餘公里,處於紫金山斷層地帶,河水由黑龍關村西滲人地下,至閻家莊村逐漸出露地面。清水流量0.5立方米/秒,枯水量0.3立方米/秒。徑流量7620萬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970萬立方米/年;洪水量6650萬立方米/年。20年一遇洪峰1560立方米/秒。境內地下水源較缺。貧水區1485平方公里,佔總面積98.3%;較富水區25平方公里,佔1.7%。地下水總貯量5351萬立方米/年,水層埋藏一般都在60米以下,可開採量1564.1萬立方米/年,佔總貯量的29.23%;已開採利用171萬立方米/年,占可開採量的10.93%。地下水主要以大氣降水和地表水入滲補給。境內有泉水800餘處,總流量500立方分米/秒。70%泉水分佈在土石山區深溝峽谷中,不能直接用於生產,主要為生活用水。 
土地資源
蒲縣耕地面積23299.41公頃;園地面積1019.25公頃;林地面積74604.15公頃;草地面積42427.83公頃;城鎮村及工礦區用地3712.13公頃;交通道路用地1341.64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面積774.57公頃;其他用地4105.27公頃。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9年末,蒲縣年末常住人口為112146人,比2018年增加288人,增長了2.6‰。其中男性人口58206人,女性人口53940人,城鎮人口55449人,鄉村人口56697人。全年出生人口1282人,死亡人口978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1.43‰。死亡率8.72‰,自增率2.71‰。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蒲縣人口數為95679人。

民族

蒲縣以漢族為主,少數名族有回族、滿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以散居為主。

經濟


綜述

2019年,蒲縣地區生產總值92.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6.6%,超年度目標0.3個百分點,全市第5名,五個省定貧困第2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3億元,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72.32億元,增長5.1%;第三產業增加值17.5億元,增長13.1%。三次產業結構由2018年的2.6:80.0:17.4。優化為2.4:78.6:19.0。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次為0.8%、61.0%和38.2%,分別拉動GDP增長0.1、4.0、2.5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GDP為82083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蒲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3431萬元,增長13.3%。其中,更新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73246萬元,增長31.6%。工程施工項目達52個,下降13.0%;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47個,下降7.8%;本年投產項目個數28個,下降24.3%。各行業投資結構比重優化。全縣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額93661萬元,佔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1.0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額13502萬元,佔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7.4%;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固定資產投資額23387萬元,佔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2.7%。 

財政

2019年,蒲縣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31.34億元,同比增長15.3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1.82億元,增長22.06%。分部門看,稅收收入7.79億元,同比增長10.78%;非稅收入4.03億元,同比增長52.02%,財政支出完成18.82億元,同比增長28.89%。其中八項支出9.03億元,同比增長42.93%,占財政支出的比重48.02%。 

第一產業

2019年,蒲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1億元,同比增長1.56%。糧食播種面積222518.5畝,實現糧食總產量7.48萬噸,比去年減少15.9%。全年共出欄生豬3.4萬頭,同比增長5.8%;出欄牛0.9萬頭,增長28.2%;出欄羊0.3萬隻;增長18.1%。出欄家禽59.8萬隻,增長6.11%;全縣食用菌大棚較去年減少28個,有416個。 

第二產業

截至2019年末,蒲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6家,2019年全縣工業增加值712881萬元,增長5.2%。工業對GDP貢獻率為60.5%,拉動GDP增長3.9個百分點。
2019年,蒲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原煤1203萬噸,增長0.5%。洗精煤905萬噸,增長1.0%。
2019年,蒲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1430243.2萬元,增長2.58%;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19997.1萬元;實現利稅318041.1萬元;實現利潤176558.5萬元。
截至2019年末,蒲縣資質以上建築企業4家,建築業總產值15444萬元,增長5.9%,建築業增加值10395萬元,增長3.1%。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3萬平方米,增長5.7%。 

第三產業

2019年,蒲縣交通運輸和郵政業增加值18665萬元,比上年增長11.4%。全年全縣街道、巷道硬化2260.5平方米。全年全縣完成郵政業務總量1154.7萬件,電信業務總收入5188.1萬元。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99.63萬餘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94億元。
2019年,蒲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504.2萬元,比上年增長6.9%。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械鎮消費品零售額79756.2萬元,增長1.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6748.0萬元,增長40.3%。2019年,全縣服務業增加值174998萬元,增長13.1%,其中規上服務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888.1萬元。
2019年,蒲縣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均創年度新高,同比增長2.19%,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62.76億元,同比增長3.66%,比年初增加2.22億元;其中個人存款3.90億元,同比增長8.22%,比年初增加2.96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27.84億元,同比下降0.98%,比年初減少0.2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14.52億元,同比增長4.08%。

交通


蒲縣素有“晉西鎖鑰”之稱,是臨汾通往隰縣、大寧、永和等西山幾縣乃至呂梁市的石樓、交口等縣的門戶,臨午一級公路貫穿全境,40分鐘可通達臨汾市區。 
截至2019年末,蒲縣公路線路里程1048.8公里,其中按行政等級分國道51.8公里,省道16.7公里,縣道137.7公里,鄉道401.0公里,村道441.8公里。按技術等級分一級34.2公里,二級189.0公里,三級123.1公里,四級641.7公里,等外60.8公里。

社會


科學技術

2019年,蒲縣財政科技投入258萬元,全年共申請專利12項,專利授權12人,其中實用型專利10項,發明專利1項。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末,蒲縣小學在校學生665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在校學生2986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184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1505人,二本B類以上達線人數259人,達線率36.0%。 

醫療衛生

截至2019年末,蒲縣擁有各類衛生機構23個,其中醫院2個,醫療集團衛生院及分院15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醫院、衛生院、婦幼機構床位540張。 

文化事業

國家三級圖書館:蒲縣圖書館。 
截至2019年末,蒲縣擁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2個,檔案館1個。2019年,全縣有廣播電台1座,廣播輻射半徑50公里,實際覆蓋率90%,電視台1個,電視人口覆蓋率95%,有線電視用戶3.3萬餘戶,放映農村公益電影1358場。 

社會保障

2019年,蒲縣脫貧147戶400人,全縣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人口從18933人減至33戶10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126%。全縣共派出93支縣級以上幫扶工作隊、279名工作隊員,實現駐村幫扶全覆蓋,實施縣級項目89個;新增扶貧小額信貸3735.63萬元。 
2019年,蒲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74元,增長1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92元,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1元,增長13.0%。
截至2019年末,蒲縣企業養老保險的人數為12172人(退休2434人),基金累計結佘突破3.5億元,年末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征繳9305萬元,發放養老金9231萬元;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711人,基金累計結餘2.3億元,年末基金征繳7275萬元,發放養老金12603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55810人,為9533名農村老人,發放基礎養老金144萬元,基金累計結餘0.9億元,年末基金征繳738.7萬元;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為34975人,基金累計結餘0.6億元,基金征繳981.8萬元,發放工傷待遇1433.21萬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6850人,基金政教200餘萬元,發放失業金380餘萬元;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為17298人,醫療費用支出12509萬元;參加生育保險人數為14178人;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障人數為85700人;全縣已建立了縣鄉兩級農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2019年末,全縣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986戶2304人,累計發放城市低保資金1547萬元;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369戶2713人,累計發放農村低保資金1093萬元;城鄉醫療救助2084人,發放資金605萬元。 

城市建設

2019年,蒲縣城鎮化率達到49.44%,提高0.89百分點。縣城污水處理率達91%;縣城建成區面積為4平方公里。年未公交車路數5路,實有公共汽車營運車15輛,年末實有出租汽車50輛。 

環境保護

2019年,蒲縣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08天,優良率為84.4%,PM2.5降幅9.1%,O_8h(臭氧八小時平均濃度)同比增長13.2%,CO降幅16.7%,二氧化硫排放量降幅31.7%

文化


飲食
蒲縣人食糧以玉米、小麥、穀子、養麥、莜麥、糜子為主,豆類等次之。20世紀70年代前,縣西地區以玉米面、雜麵、兩雜麵(白面和綠豆面摻和成)、糜子面為主,搭配白麵食用;縣東、後山地區以玉米面、莜麥面、養麥面為主。早飯主食一般為窩窩,兩面饃搭配玉米麵糊糊或白開水;午飯主食抿節,圪粘(和子飯);晚飯主食窩窩,搭配米湯或白開水。 
祭祀
每徠年農曆三月二十八,即東嶽大帝的誕辰之日,蒲縣東嶽廟舉行祭祀活動。三月二十五起會,準備獻面,作醮的村子每一家都要攤面,多少不限。三月二十六日,組織訓練樂隊。該日早上,在村上抬著神樓轉一圈,放炮,敲鑼打鼓,每轉到一家門口時,各家都要獻菜祭拜、磕頭。次日早上,此活動再重演一遍。三月二十八日,早上八點起醮,每個醮在縣城均有聯繫點,南醮到南關,北醮到北關,西醮到西關,東醮到東關。朝醮隊伍繞聯繫點的村莊轉一圈后,才上山。上山後先照醮(四醮隊伍在各自的集中點集合)。朝山的人忌五辛:大蒜、小蒜、韭菜、蔥、姜,路上忌叫嚷。朝山隊伍一般是由持令箭的人和嗩吶班、廟堂樂、鑼鼓隊、彩旗、金瓜、木鐙、傘、華蓋、神樓組成。朝醮的程序是:各醮進入廟內先圍繞迴廊的台階轉一圈,把神樓做三次前後擺正動作,然後敲打鑼鼓、銅樂,敲完之後祭祀,祭祀后把神樓放到大殿里,然後再進行表演。表演的內容有:各醮的威風鑼鼓(少則八班,多則十幾班,每班十幾人敲打本醮鑼譜鼓點)、耍獅子、漂旱船等。表演完後退場。由下一醮接著朝山。整個過程持續五六個小時。正式表演完之後也可繼續即興表演,但不在組織範圍之內。鬧醮完成之後就是接醮儀式,當年的主醮糾首向下一年主醮糾首交接,移交神樓。

地方特產

蒲縣特產黑木耳,生長在朽木上,形似人的耳朵,色黑或褐黑,故名黑木耳,又名木菌、樹雞。

旅遊


綜述

蒲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迹眾多。全縣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古遺址119處、古墓葬26處、古建築74處、石窟寺及石刻35處、近現代重要史跡代表性建築52處、其他12處。
蒲縣自然風光壯麗奇特,梅洞山、五鹿山、太山、明山、峽村峽谷,層巒疊嶂、峭壁陡立、千峰競秀、濃蔭蔽日,是中國特有的珍禽褐馬雞繁衍生息的優良場所,具有豐富的風景旅遊資源。

景點

柏山東嶽廟
蒲縣柏山東嶽廟,蒼松翠柏掩映,集唐、宋、元、明、清古建築藝術之大成,為佛道混合型建築。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規模宏大。環形廟院,雙層結構,高空游廊,“品”形戲台構成東嶽廟“四絕”。透雕八仙、金代石雕、元代墨跡、晴雨碑、八音鍾、千年古楸、樂樓題記並稱東嶽“七珍”。地獄又為東嶽廟之奇觀,有明、清泥塑140餘尊,與人等高,塑造出從死到生全部冥刑過程。 
景色
景色
峽村峽谷自然風景區
峽村峽谷自然風景區北為太山,海拔1732米;南為明山,海拔1615米。峽谷相對高差約300餘米,長約3500米,寬約200米。 
真武祠
真武祠坐落在蒲縣城南、南屏山隅的明代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真武祠主建築有六十平米大殿一座,此殿系青磚壘切,頂端按八卦方位,磚雕而成,俗稱八卦懸頂。殿內供奉真武大帝,危襟正坐,赤足盤膝,銅像一尊,面北直視北方。另有配殿、側殿及住寺僧侶下塌房舍數間。除大殿外,其餘皆被戰爭年代兵痞踐踏破壞,蕩然無存,僅此大殿,供遊人觀光欣賞。

代表人物


古代人物

西戎(1922年—2001年),原名席誠正,山西省蒲縣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參加革命,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冬到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附設幹部班學習,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畢業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任八路軍第一二O師政治部戰鬥劇社編輯股千事,開始發表作品。歷任保德縣第四區抗日聯合會文化部長、《晉綏大眾報》編輯科長。創作有短篇小說《我掉了隊后》《誰害的》《喜事》等,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與馬烽合作),秧歌劇《王德鎖減租》(與孫謙、常功、盧夢合作)等。新中國成立后,南下四川,任《川西農民報》編輯部主任、《川西文藝》主編。后回到山西,任山西省文聯副主席,《火花》《汾水》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山西分會主席、名譽主席。1992年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其“人民作家”榮譽稱號。出版有《西戎文集》。西戎是“山藥蛋派”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農村社會的翻天覆地的變遷,表現了農民的喜怒哀樂的情感變化和對倫理道德的深層思考。 
段雲(1912年—1997年),山西大學法學院畢業,后赴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學部經濟系學習,畢業回國后,參加犧盟會活動,投入抗日救亡浪潮。建國后曾任國家計委副主任等職。著作有《財政金融論綜》及詩集《蹤詠拾》。 
王居正(1715年—1773年),字季方,號貞齋,別號玉溪,清代山西蒲縣人。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接駕五台,復蒙簡授陝西永壽知縣,後母亡歸鄉,修輯縣誌及《王氏宗譜》,杜門著書,不預外事。

獲得榮譽


2017年10月,蒲縣入選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2019年11月18日,蒲縣入選“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試點縣”。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蒲縣在其中。 
2020年7月,入選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級平安縣(市、區)名單。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確定為“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2020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