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苟言笑

不苟言笑

不苟言笑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ù gǒu yán xiào,出自《禮記·曲禮上》:“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

意思形容態度莊重嚴肅。

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

釋義


苟:苟且,隨便。不隨便說笑。形容態度莊重嚴肅。

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典禮上》:“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

典故


苟:苟且;隨便。指不隨便說話、發笑。朱之瑜(1600-1682年),字楚嶼,又字魯嶼,號舜水,餘姚(今浙江餘姚市)人。明崇禎末年,幾次徵召入朝做官,皆不就。明亡,密謀據舟山為抗清根據地,失敗后逃走日本、越南、暹羅(今泰國)等地,常秘密進入內地,與張煌言等進行反清復明運動。事敗,再東渡日本講學二十多年,深受日本水戶侯源光國厚禮敦聘,稱待師尊。他的著作由日本學生源光國父子刊印為《舜水遺書》。他死後葬於日本長崎(Qí奇)瑞龍山腳下,日本學生追加他稱號為“文恭先生”,立祠祭祀,並派人守護墳墓。朱之瑜生前為人嚴正剛毅,一舉一動,必有禮貌。平時居處接待往來,不隨便說話、發笑,只有談到明朝國家滅亡遭難時,常常是咬牙切齒、痛哭流涕。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正襟危坐、老成持重

反義詞

油腔滑調、談笑風生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謂語、定語;形容表情莊重、嚴肅

例句

且說這位鄭伯才君,單名一個雄字,乃是湖南湘潭縣人,向來是個講宋學的,方領矩步,~。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