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性真菌病

侵襲性真菌病

侵襲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又稱侵襲性真菌感染,是指真菌侵入人體組織、血液,並在其中生長繁殖導致組織損害、器官功能障礙和炎症反應的病理改變及病理生理過程。

流行病學


病菌念珠菌酵菌麴黴為主的絲狀真菌,分別佔到70%~90%和10%~20%。近年來,由於惡性腫瘤、免疫缺陷、移植患者數目的增多以及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延長體內留置導管時間等,侵襲性真菌病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例如,重症監護病房內患者的發病率約佔8%~15%,器官移植受者的發病率為20%~40%,血液系統腫瘤患者的發病率達31%。

診斷


診斷標準危險素、臨床征、微檢查組織病檢查組。根據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將診斷結果分為三個級別: 確診、擬診和疑似。
. 確診: 除具備危險素、臨床征微證據,菌組織標組織病、細胞學或直接鏡檢可見酵母菌絲,或者無菌組織培養獲得陽性結果。
2. 擬診: 既有危險因素,也有臨床特徵表現,同時還有微生物學診斷依據。
3. 疑似: 既有危險因素,也有臨床特徵表現,但是沒有真菌學診斷依據(包括微生物學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
上述三種診斷級別的差異可用下表示意。
診斷級別危險因素臨床特徵微生物學組織病理學
確診++++
擬診+++-
疑似++--
注: 微生物學檢查標本主要來自血漿、血清、痰液、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支氣管刷標本、鼻竇抽取液和導管引流液。

治療


應根據診斷結果對侵襲性真菌病實施分層治療。

經驗治療

主要針對疑似患者,在未獲得病原學結果之前,考慮進行經驗性治療。藥物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可能的感染部位、病原真菌、患者曾經用藥的種類及藥物有效性、安全性和效價比等因素。例如,就侵襲性念珠菌病而言,粒細胞缺乏患者的首選藥物為兩性黴素B,對於非粒細胞缺乏患者,首選藥物為氟康唑(患者未用過唑類藥物)或兩性黴素B(患者曾用過唑類藥物),對於嚴重膿毒症或膿毒性休克患者,應首先採用卡泊芬凈治療。

先發治療

主要針對擬診患者。治療方法與經驗治療大致相同。與經驗治療的區別在於: 患者已具備微生物學檢查陽性證據,但無組織病理學證據。對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開展連續監測,包括每周2次胸部攝片、CT掃描、真菌培養及真菌抗原檢測等。

目標治療

主要針對確診患者, 依據真菌種類進行特異性抗真菌治療。三種常見疾病的治療方法如下:
3.1 侵襲性麴黴菌病: 輕中度患者採用經驗療法,所用藥物為伊曲康唑,病情較重者應選伏立康唑,當患者不能耐受或者其它藥物無效時應改為棘白菌素類藥物,極重度患者搶救時應採用聯合治療。
3.2 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感染: 採用兩性黴素B治療,非粒細胞缺乏患者可加用氟胞嘧啶治療。
3.3 侵襲性念珠菌病: 對於白色念珠菌或熱帶念珠菌感染,首選藥物為氟康唑,對於光滑念珠菌或克柔念珠菌感染,首選藥物為兩性黴素B或卡泊芬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