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茶
鍋茶
對蒙古人來說,奶茶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飲用品,而是一種文化,一種情感。蒙古鍋茶主要先用傳統方法將奶茶熬好,然後加入風乾肉、乳酪、奶皮子等在鍋中邊吃邊煮。
吃的時候將奶茶盛在碗中,加上奶豆腐、炒米、黃油混在一起。越往後炒米和奶豆腐泡的越軟,味道口感越好。喝的時候再配上蒙古果子、牛排、雞蛋等那就更顯正宗了。
蒙古民族特別喜歡喝青磚茶和花磚茶,視磚茶為飲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沒有茶。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熱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噴噴的奶茶,表示對客人的真誠歡迎。客人光臨家中而不斟茶,視此事為草原上最不禮之行為,並且將這事迅速傳遍每家每戶,從此不斟茶之戶的名聲衰落,各路客人繞道而行,不屑一顧。如若去親戚朋友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慶活動,要是帶去一塊或幾塊磚茶,那將是認為上等禮物,等於奉獻"全羊"之禮品,不僅大方、體面、莊重、豐厚,而且可以贏得主人的讚譽。
蒙古民族喜好磚茶之習俗,究竟源於何時,無法考證。但是,在歷史上磚茶得寵於蒙古族人民,據記載,清朝康熙時代,內地一些商人攜帶磚茶、米面、布帛雜物等到蒙古腹地,易去蒙地各種物產。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餘雜物均以磚茶定其價值。磚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別。所謂"二四"者,即每箱可裝二十四塊磚茶,價值約三十三元(銀元),每塊磚茶重五斤半,價值一元二、三角。"三九"茶則每塊約價值六角左右,亦當做一元幣通行。有時,磚茶價值急劇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僻地區以較少的茶,換取較多的畜產品,以一塊磚茶,換一隻羊,一塊磚茶易去一頭牛的事屢見不鮮。從那時起,草原上就產生了以磚茶代替全羊饋贈親戚朋友的習俗。在草原上磚茶才逐漸失去了取代貨幣的資格,恢復其飲料的本來面目。
茶葉被稱之為"仙草靈丹"。茶葉中包含著丹寧、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維生素C、 D、 B等豐富的營養成分,有強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腦和強化血管壁等藥用功能,還有溶解脂肪,促進消化等作用。因此,茶葉,尤其是磚茶逐漸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一日無茶飲,心虛頭暈,飲食不香,夜不能寐。傳說,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兵出征無須帶更多的糧草,有了磚茶,便等於有了糧草。人飲磚茶水,耐渴、耐飢、精神爽快;馬食磚茶渣子,勝過草料之功能,日行百里,無疲倦之樣
蒙古民族通常飲用的磚茶中,最為受歡迎的是湖北所產,帶有"川"字記號的磚茶。他們用磚茶熬製成茶水,蒙古語稱"哈日茄";奶茶,蒙古語稱"蘇台茄";酥油茶,蒙古語稱"希日陶斯台茄";麵茶,蒙古語稱"珠 通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他們還摸索出豐富的熬茶技術。熬紅茶是將無雜質的水,用銅質傢具煮沸,然後把搗成粉狀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許食鹽即可飲用。這樣的茶,清香撲鼻,維生素不受破壞,有很強的消化作用。煮奶茶是將在已經熬成的紅茶里,放入適量的牛、羊鮮奶,使茶的紅變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濃郁的奶香味,可口綿甜,增加食慾。酥油茶是在已經配製好的奶茶里,再適量放入酥油、紅糖即成。這種茶在隆重的場合上飲用的較多,民間一般不多熬制。麵茶的熬制方法較複雜:先將青棵面或麥面用油炒熟,再把事先熬好的紅茶澄清倒入,攪動后成為比奶茶略稠為宜。麵茶既當茶又可當飯,是牧民冬季食用的茶食。這些種類繁多的茶,獨具風味,細細品嘗起來,真是一種特殊的享受。
斟茶時,茶碗不能有裂紋,一定要完整無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時候,一定要把銅壺或勺子拿在右手裡,從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得太滿,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獻茶的時候,手指不能蘸進茶里。可以多少晃蕩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來。倒茶的時候,壺嘴或勺頭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門)向外、因為向里福從里來,向外福朝外流。
給老人或貴客添茶的時候,要把茶碗接過來再添茶,不能讓客人把碗拿在手裡,由主人來添茶。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麼時候,都要首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別作為德吉潑灑,之後才能開始倒茶。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齡的大小,從長者開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後,就要給客人添茶。錫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給客人敬一碗茶,然後把茶壺放到客人面前,讓客人隨意自倒自飲。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後,其中一個最長者要端著茶碗,說唱《茶的祝詞》。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著長者的尾音說道:"扎,願祝福應驗。"把碗里的茶喝完,把勺子從鍋里拿出來,就可以上路了
在牧民家作客要大方,實在,無拘無束。這樣,主人就會更加接近,更加熱情,認為最真誠的客人光臨。反之,主人不但不產生好感,而且認為客人大虛偽,不好交往。
在牧民家裡喝茶,要方法得當,這樣才能真正品嘗出味道來。先將炒米按需要放入碗里,再放少許乳酪后倒入奶茶。一邊談話,一邊慢慢喝,等把第二碗茶喝完,在浸泡過的炒米上放一點酥油、白糖,再放一些干炒米然後拌勻,嘗一嘗,香、甜、酥、脆一口嚼,絕妙的滋味,使人真正體會到草原牧民生活的甜蜜。再次到草原作客的心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