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熱巴的結果 展開
- 熱巴
- 中國內地女演員、歌手
熱巴
熱巴
熱巴是一種由賣藝為生的流浪藝人班子(一般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組成)表演。熱巴舞分佈於西藏昌都、工布、那曲等地及雲南、四川、青海、甘肅等藏族聚居區。
熱巴舞
熱巴
第一部熱巴
熱巴份為序幕,演唱祝詞。熱巴。(單擊)、“桑凍”(三擊)、“安莫森林”(邊擊)、“祝凍”(六擊)、“各凍”(九擊)等五種在熱烈、激情、奔放的歌舞中。
第二部熱巴
熱巴
第三部熱巴
分是短小精悍的啞劇性表演。每完成一種擊鼓舞蹈,便進行一段精彩的雜技、男裝的腰上必須繫上黑白牛毛編成的花繩武術表演;每完成兩次擊鼓舞。
第四部熱巴
份是熱巴弦子舞,在熱烈、激情、奔放的歌舞中,接受人們的謝禮和捐贈,並結束演出。表演巴塘熱巴舞,男女皆著藏裝,男裝的腰上必須繫上黑白牛毛編成的花繩,每根花繩下端栓有各色毛纓,跳熱巴舞時,男的右手持鈴,左手持紅色氂牛尾巴,女的左手持鼓,右手持弓形鼓錘,互相配合默契。
熱巴
熱巴
據當地藝人的回憶及比如縣政協仁旺丹增和索朗多吉兩位先生所著的《那徐持如歷史》藏文本介紹:最早的丁嘎熱巴是在公元1040年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和熱窮巴在原有的民間熱巴基礎上創作和發展出來的一門獨立的舞蹈藝術。這種熱巴舞在歷史上經歷了從民間進入寺院,又從寺院回到民間的發展演變過程。丁嘎人自古就屬於藏北的那秀部落,而那秀部落則以能歌善舞聞名全藏。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禳災祈福,人們都以歌舞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丁嘎人便有了自己的歌,有了自己的舞。在漫長歲月的演化中,他們不斷吸收、融合外來藝術,最終形成了一種為丁嘎人所獨有的歌舞形式--丁嘎熱巴。
熱巴舞蹈
丁嘎熱巴的傳統節目很多,共有三十多個,每個節目的跳法和姿態各不相同,其內容有講述藏族歷史、傳說故事的,也有為了寺院祭祀活動的需要而宣揚宗教思想的,代表性劇目包括:《歐冬》(擊鼓)、《曲傑羅桑》(羅桑王子)、《斯白巴瑪感果》(原始的老父母)、《甲沙公覺郎巴》(迎請文成公主)、《古如多吉熱》(金剛舞場)等。丁嘎熱巴舞既有當地牧民舞蹈的動律,又借鑒了昌都一帶熱巴鈴鼓舞的舞姿,以順手順腳的牧民舞蹈動作為基本步法,上身表演吸收了昌都熱巴女子手鼓激情豪放的動作,由此形成融匯藏東藏北舞蹈精華的獨特風格。丁嘎熱巴中還有許多風趣的表演動作、模擬動物的動作及一些富有情節的小戲。
熱巴
熱巴
熱巴
熱巴
鈴鼓是熱巴的重要組成部分,分九種鼓點,根據鼓點節奏的不同來表演舞蹈。在表演中,男持銅鈴,女執手鼓(因而熱巴舞又名“鈴鼓舞”),繞圈走動,翩翩起舞。鈴鼓聲節節奏鮮明,隨著曲調和情感的變化或高或低,或急或緩。節奏徐緩,鈴鼓間響,清聲幽遠,似深箐山溪,原野牧鈴鐺;節奏急促,鈸鼓齊鳴,轟轟烈烈,像急流奔涌,高山雪崩。進入高潮,舞蹈動作址分強烈,男子彷彿雄鷹一般單腿跨轉,騰躍飛旋,女子一手拿弓鼓槌,高舉頭頂,轉翻身子歡舞,猶如孔雀開屏。舞蹈動作選用弦子、鍋莊舞步的同時,吸收了雜技表演的一些技巧動作,比較精彩的有“躺身平轉”、“躺身小蹦子”、“前後甩腰”、“跨腿原地轉”、“躺身大蹦子”等。熱巴舞的隊形變化多而且十分複雜,除圓圈外,還有“龍擺尾”、“雙插花”,舞姿優美,節奏鮮明,手和腳為順腳,重在腿部動作的變化。時而如同走"八卦陣",時而像數條青龍在飛舞、交纏、並肩盤圓圈。隊形雖複雜多變,但近百人的業餘演員卻能做到整齊劃一、有條不紊地演出。其氣勢之宏大,情緒之熱烈讓人嘆為觀止,誰要是能一飽眼福,定會嘆服不已,終身難忘。
丁青的熱巴舞則以鈴鼓舞為主,伴有說唱甚至融雜技氣功為一爐的綜合表演藝術而著稱。其舞姿粗獷豪放而流暢,有很高的難度。音樂則淳樸明亮,高亢激昂。表現內容大都是在避災祛禍,慶祝豐收,祈願吉祥。丁青熱巴的重要特點在於它的粗獷、奔放、豪邁且富有宗教色彩。
熱巴舞·丁青熱巴
熱巴
丁青熱巴舞有三個流派。
據口授相傳,流傳於丁青覺恩一帶的窩托熱巴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窩托熱巴的特點是技巧高難,如爬桿技巧、腹上破石、夾刀旋轉等都是窩托熱巴的絕技。康沙熱巴是昌都境內至今活躍於舞台的重要熱巴流派之一,其傳統節目有一點鼓、三點鼓、六點鼓、九點鼓等,同時穿插一些弦子舞、卓舞及男女對辯(相當於滑稽相聲)的表演。窩托熱巴屬於雜技氣功類的技藝表演,但"香火"基本已斷,很難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了。
流傳於丁青色扎一帶的伽措熱巴,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特色是弦子與熱巴嫁接,邊跳邊拉藝人自製的二胡,舞姿優美。把粗狂豪放的熱巴與優美動聽的弦子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舞姿優美,旋律動聽。這種藝術風格現已被諸多文藝團體吸收。
流傳於丁青桑多一帶的冬洛熱巴現也有300多年的歷史。冬洛熱巴表演風格多樣,主要還是以傳統的鈴鼓舞,中間伴有逗人詼諧幽默的說唱以及其它很多的表演內容。冬洛熱巴還以家族傳承的方式頑強地生長在那半農半牧區的桑多鄉炯秀村,在每年的丁青縣熱巴藝術節上這些古老文化藝術的傳播者都有高超的技藝表演,他們還在每年農閑季節,舉家上路,獻藝謀生。
三種熱巴的表現形式大同小異,均以粗獷豪放的舞蹈動作和高難度舞蹈造型聞名於世,其音樂以淳樸明亮、高亢激昂、奔放流暢為特點,主要內容多表現避災祛禍、慶祝豐收、祝願吉祥等等。
丁青熱巴傳統古老,流派眾多,技藝高超,是藏族民間舞蹈中不可或缺的獨特品種。解放后,民間的熱巴藝人雖有減少的趨勢,但由於各級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拜民間藝人為師,故不僅較好地繼承了傳統熱巴,而且還在演技和服飾方面作了一些改革,使之能符合舞台演出的需要。如今,熱巴舞已經登上了國內外舞台,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2002年,丁青縣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熱巴藝術之鄉”。丁青熱巴在當今所謂現代藝術泛濫的芬芳世界,之所以能經久不衰,且成舞成歌成史,之所以能流傳幾百年,且後繼有人,得益於那些熱愛並投身於熱巴藝術的民間藝人,是他們的努力使這一備受人們喜愛和歡迎的古老文化藝術形式代代相傳,日臻完善。丁青熱巴作為一種古老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在國家的政策保護下,各級有關組織和個人都有義務將其發展和繼承。丁嘎熱巴是藏北那曲地區比如縣夏曲鄉丁嘎村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幾百年來,丁嘎熱巴在丁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斷改進,舞蹈樣式和節目日益豐富。丁嘎熱巴包含了藏族傳統文化內涵,體現了藏族人民卓越的歌舞藝術的創造才能,反映了藏族文化開放融合的一面,在藏族熱巴舞中獨樹一幟。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丁青縣瓊布熱巴舞表演隊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熱巴
熱巴之所以成舞成歌成史,之所以能流傳幾百年,得益於幾十代熱衷於熱巴藝術的民間藝人,是他們的努力使這一受群眾歡迎的藝術形式代代相傳,日臻完善,帕雄·曲勇老人便是其中之一。曲勇老人已是花甲之年,年輕時,他是熱巴隊的骨幹,如今他雖已退出了,但為搶救、繼承和發揚熱巴做了許多工作,並把自己的兩個兒子都送入熱巴隊。村裡人稱他為“根啦”(老師)。過去熱巴有兩種,一種是靠賣藝為生的專業人員,他們表演技巧很高,每逢年節及重大慶典活動少不了他們助興。但他們的社會地位很低,多是有人身依附的農奴,被人視為乞丐。他們沒有土地,沒有固定的居住地,常年流浪異鄉,以汗水和屈辱換來的微薄收入養家糊口。另一種是業餘的,每年組織一兩次排練,在這種日子裡參加慶典活動以助興,平時從事農牧業生產。他們的水平自然比不上專業的,但同樣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熱巴
“卡夏”即相聲,是舞熱巴時不可缺少的穿插節目。這是為了讓舞蹈演員能得到休息,也讓觀眾能欣賞多種藝術形式。卡夏的對辯方式有多種:一男一女對、男對男、一男兩女對、一女多男對;其內容相當廣泛,以對方相貌和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為主線,以諷刺挖苦的方式,主要針對社會上不良行為和某一家、某個人的作為進行批評和揭露。這是個臨時發揮的節目,全憑演員平時的觀察力和口才了,而且沒有更多的邏輯性和連貫性。但它能使全場氣氛熱烈,人們笑得前仰後合,眼淚亂流。這又是帕雄熱巴的特點之一。熱巴舞潮起潮落幾次后,熱巴戲又登台了。
熱巴戲相當於如今的喜劇小品,其題材較為廣泛,有宗教、歷史為內容的,也有反映現實生活的。他們演的《嘎亞納切》即白胖臉與凹鼻子,就是家庭與婚姻的題材,表現勞動人民播種、收割、打酥油、背水、趕牛等生活場面。熱巴舞戲結束后,男的拉起自製的二胡,女的揮舞彩袖,共同跳起“熱諧”來。這又意味著帕雄熱巴接近尾聲。熱諧即熱巴弦子舞,是由二胡伴奏,男女演員圍成一圈邊唱邊跳的集體舞,其歌詞有繼承下來的老詞,也有即興創作的新詞。眾人在旋律動聽悅耳的舞曲聲中,跳著優雅輕盈的舞蹈。歌聲伴著宗曲藏布河的浪花把祈禱和吉祥,順著村后的桑朵巴日神山帶入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