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金磚的結果 展開

金磚

中國傳統窯磚燒製品

金磚又稱御窯金磚,是中國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古時專供宮殿等重要建築使用的一種高質量的鋪地方磚。因其質地堅細,敲之若金屬般鏗然有聲,故名金磚。

用金磚來形容某個人表示那個人很有錢。明清以來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成為皇宮建築的專用產品。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經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陸慕磚窯被工部看中,決定“始磚於蘇州,責其役於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由於質量優良,博得了永樂皇帝的稱讚,賜名窯場為御窯

內容簡介


金磚是一種兩尺見方的大磚;從故宮初建時起,這種由特殊工藝製成的金磚一直都是紫禁城的專用品。在故宮的重要宮殿中都鋪設有這樣的磚。現在我們看到的太和殿金磚是清康熙年間鋪設的。至今,它們依然光亮如新。故宮太和殿內共鋪設金磚4718塊。

產地


金磚製作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金磚出產在蘇州郊外。因為蘇州土質細膩含膠狀體豐富、可塑性強,製成的金磚堅硬密實。而且蘇州靠近大運河,運輸方便,可以從水路直達北京通州。幾百年來,它的工藝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有資料記載,在光緒三十四年,江蘇蘇州的御窯村還有御灶二十四座,“金磚”就是在這一年停做的。現在御窯村的村民姚興民家中藏著多塊“金磚”,其中兩塊是明代正德元年五月出窯的,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金磚”了。

特點


所謂“金磚”,實際上是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一尺四見方的大方磚,有五六種規格。這裡說到的尺是古代單位里的尺,相當於現代的32厘米。現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內鋪墁的都是此磚,在磚的側面,有明永樂、正德、清乾隆等年號和“蘇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樣。
故宮鋪設金磚的面積也很有限,集中在東、中、西三條路線上。在故宮的核心建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在的中路上,用的金磚是最大的二尺。中路外側的金磚稍小,有一尺七的,也有一尺四的

製作方法


當年古代工匠製作金磚時,先要選土,所用的土質須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選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後浸水將粘土泡開,讓數只牛反覆踩踏練泥,以去除泥團中的氣泡,最終練成稠密的泥團。再經過反覆摔打后,將泥團裝入模具,平板蓋面,兩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實為止。然後陰乾磚坯,要陰乾7個月以上,才能入窯燒制。燒制時,先用糠草熏一個月,去其潮氣,接著劈柴燒一個月,再用整柴燒一個月,最後用松枝燒40天,才能出窯。出窯后還要經過嚴格檢查,如果一批金磚中,有6塊達不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程度,這一批金磚都算廢品,要重新燒制。就這樣,從泥土到金磚,要長達兩年的時間。

傳統工藝


“金磚”的製作需要經過取土、制坯、燒制、出窯、打磨和浸泡等幾道工序。幾道工序,聽上去似乎也並不特別複雜,但其實每一道大的工序下面,還包含了好多道小工序,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加在一起,使得“金磚”的製作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第一步是取土。取土之前先要選土,那些有經驗的師傅才能看出哪裡的土不僅具有黏性,而且土中含鋁量較高,可以磨成粉末。選好土之後,還要經過掘、運、曬、吹、漿、磨、篩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時將長達8個月之久。
第二步是制坯。把備好的泥土,用半手工半機械的方式製成磚坯。普通的金磚,只要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厚度把泥土製成坯塊即可。比較複雜的是那些有特殊工藝要求的花磚,比如有的磚上需要繪製圖案,為了讓燒制出來的圖案生動逼真,就要求在制坯時對圖案的刻畫把握得恰到好處。
第三步是燒制。坯入窯后,點燃窯火的過程複雜之極:以糠草熏一個月,片柴燒一個月,棵柴燒一個月,松枝柴燒40天,經過這四種不同燃料的燃燒,在耗時130天之後,方可窨水出窯。所謂窨水,指的是一窯磚燒好后,必須往窯里澆水降溫。這些澆向窯里的水,得由窯工們沿著窯墩外那條又陡又高的磚梯挑到窯頂,再從窯頂澆入窯中。
製作
製作
第四步是出窯。出窯的日子,小小的窯洞里灰塵瀰漫,異常嗆人。在出窯之前,雖然已往窯中澆水降溫了四五天,但窯中溫度仍然很高,長時間燒制過的“金磚”更是炙熱難當。一塊塊又燙又重的“金磚”,在工人們手裡飛快地傳遞著。為了督促同伴加快速度,同時,也是為了給自己鼓勁,工人們在搬卸“金磚”時,嘴裡會發出一種奇怪的噝噝聲。“貨船泊岸夕陽斜,女伴搬磚笑語嘩。一臉窯煤粘汗黑,阿儂貌本艷於花。”這首《竹枝詞》,描述的就是出窯時的場景——在炎熱的窯中勞作,女窯工很快就滿臉汗水,飛揚的塵土撲到臉上,原本“艷於花”的女子,剎那間也烏黑如煤灰。
第五步是打磨。剛從窯里搬出來的“金磚”還只能算是璞一樣的半成品,要讓它成為光彩照人的玉,還得花一番心血進行細緻地打磨。“金磚”的打磨是運用極其簡單的工具,在一個圓形的水槽(金磚工藝)里進行,一邊磨,一邊沖水,不僅要讓金磚表面變得平滑,還要讓它使用時間愈長,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當鏡子用——不過,遺憾的是,讓“金磚”變得像鏡面一樣的打磨技術,如今已失傳,推算來說,應該是用和水槽(金磚工藝)自研磨。
最後一步是泡油。打磨之後的“金磚”,要一塊塊地浸泡在桐油里。桐油不僅能使“金磚”光澤鮮亮,還能夠延長它的使用壽命。至此,從泥土到京磚的全部工序才算大功告成。以上幾個工序耗費的時間加在一起,已經是一年多,而每座窯一次能夠生產的金磚,至多不超過7000塊——其中還得有一定比例的次品和廢品。

鋪設方法


在鋪設金磚時,先須按尺寸切磨加工,以使墁好的地面嚴絲合縫。然後經過抄平、鋪泥、彈線、試鋪等幾道工序把磚鋪好刮平。最後在墁好的金磚上浸以生桐油才完工。每個瓦工和兩個壯工每天只能墁五塊金磚。

名字由來


金磚名字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金磚是由蘇州所造,送往京城的,所以是“京磚”,後來演變成了金磚。另一種說法是金磚燒成后,質地極為堅硬,敲擊時會發出金屬的聲音。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明朝的時候,一塊金磚價值一兩黃金,所以叫做金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