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京劇的結果 展開

京劇

央視原創紀錄片

《京劇》是央視紀錄頻道經過兩年籌備與攝製,推出的第一部中央電視台重點立項的大型原創紀錄片。由著名紀錄片人蔣樾、康建寧擔任總導演拍攝。

紀錄片《京劇》秉持一種基於歷史的冷峻和理性,這樣的情感基調,或許將相對可信地陪伴我們的觀眾更加真切地看到時代帶給京劇的呵護或傷害、感知京劇作為我們“國粹”的高貴與不凡,從而讓更多的人找回久違的認同、甚至多少悟察一條關於“振興”的路。

徠該劇於2013年首播。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簡介


京劇徠
京劇徠
2010年11月16日,京劇成功寫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藝術”被宣告為“遺產”,一則以喜?一則以悲?我們無從回答。回溯1840年左右,京劇的藝術結構趨於成型,巧合的是,也正是在這個歷史節點,中國開始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內憂外患中開始書寫一部不斷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壯歷史。“京劇”這台小戲,其實僅僅是中國時代轉型這台無情大戲中一段相對有情的“摺子戲”而已。
在京劇走過的200多年裡,這方舞台的所有“唱、念、做、打”,開啟了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史,從“四大徽班進京”到“拜碼頭”走江湖,從“前後三鼎甲”的宮廷唱響到“四大鬚生”的紅遍南北,從“四大名旦”的傾國傾城到“四大坤伶”的登台亮相……戲台上下、戲里戲外,歷史烽煙的瀰漫掩映下,既有代代伶人或一飛衝天或一蹶不振的春風得意、血淚心酸,更有上自帝王權貴、下至升斗小民的萬千“戲迷”、“票友”一擲千金的傾力追捧或玩物喪志的瘋狂痴迷。
“乾坤一台戲,請君更看戲中戲;俯仰皆身鑒,對影莫言身外身”,“角兒”輩出、流派紛呈的背後,歷史來路上的京劇給今天的我們呈現的其實是一個恍如時代萬花筒般熱鬧繽紛的世界。2013年,八集紀錄片《京劇》重登央視紀錄頻道,以其精美的製作,使得該片一經播出便成為當時的收視紅星。

幕後製作


作為首部全景描述京劇發展史的紀錄片,《京劇》的出現填補了這一題材真空,加之其精美的製作,使得該片一經播出便成為當下的收視紅星。此番二輪播出,《京劇》攝製團隊在聽取各方意見后,刪繁去簡,將單集時長從50分鐘壓縮至48分鐘,使得該片在內容上更為緊湊的同時,在細節方面也變得更為精緻,韻味十足。導演蔣樾介紹,《京劇》的畫面是一格一格摳出來的,每一個場景和鏡頭都充滿了故事,諸如雪景場面,就是劇組在經過了無數“等雪”日子后搶出來的。
“回爐”重製后的《京劇》除了掐掉一些“慢鏡頭”外,還對片中的解說詞進行了適當調整。在中國戲曲學院教授鈕驃等戲曲界專家的助力下,片子進一步得到了修正和完善。主創團隊表示,紀錄片《京劇》不僅是一項文化工程,也是獻給世界的文化禮物,所以他們非常重視觀眾的意見和反饋,精裝版《京劇》正是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

作品評價


隨著近年來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文化崛起,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愛上了“民族風”,繼書法、詩詞、古籍、飲食后,京劇文化也在紀錄片《京劇》的推波助瀾下重歸大眾視野,成為又一張中國文化名片。有京劇愛好者稱讚:“《京劇》通過高速攝影、超長鏡頭、穿越式的情景再現,讓京劇名角‘復活’。此片並不是一部京劇科普片,導演意在以京劇為載體,透視滄桑國運中的世道人心,呈現京劇這一傳統文化與國人血脈相連的精神聯繫。”

正面評價

戲曲史專家、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周傳家說,在有關京劇的同題材、同樣式的作品當中,紀錄片《京劇》應該說是佼佼者。首先,我覺得這個創作團體,懷著對京劇熱愛、敬畏、致敬的心態,用一種歷史的眼光力圖還原京劇真實的歷史,對京劇的起源、發生、發展都進行了一個完整的闡述。其次,我覺得這個片子一個最大也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它把生活和藝術、中國和京劇,它們之間的聯繫都揭示出來了。在這種關係當中,它描寫、訴說、再現了京劇的那種生態環境,所以引起了我們很多人的思考。最後,我覺得它超越了一般的功利的觀點和短視的目光,它是引導人們思索中華民族的這種核心價值觀念,思索京劇在它藝術生產、藝術發展、藝術傳播當中的各種規律。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同道說,如果說京劇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京劇》則是紀錄片傳承文明的積極努力,它以華麗多彩的視聽語言傳達了京劇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京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大命題,紀錄片《京劇》透過京劇這一元素折射出中國的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為今天的人們理解京劇、感受京劇、喜愛京劇提供了一個最佳的切入點,是央視傳承文明、傳播文化的標誌性作品。
網友“靜子526”說,感謝知己,盛宴回來后及時推薦給我央視一套的《京劇》,一部了解京劇知識的8集紀錄片,引人入勝,拍得不錯。只是覺得作為民族文化中的瑰寶,這部普及片子來得晚了些,京劇那無窮魅力的唱腔與惟妙惟肖的表演理應得到更多人去欣賞。解說者音質很好哦,特別推薦大家一看,也愛上京劇。

反面評價

京劇是我們這個國家很長一段時期里無論南北皆廣為追捧的大眾藝術。在今天,京劇被譽為高雅藝術,成了“陽春白雪”;但在過去,它委實是“下里巴人”都能看懂、都會欣賞、都可唱那麼兩句的通俗文藝。就算在八個“樣板戲”佔據全國舞台的歲月,京劇也並沒有失去自己的魅力,反而被提升、提煉到了藝術“樣板”的高度。可惜,這樣一段絕不能忽略的歧路,在蔣樾導演之前的京劇紀錄片《粉墨春秋》中有過如實的記錄,但到了今天這部“回眸200年”的紀錄片《京劇》里,卻連一筆帶過都沒有。
有專家指出,紀錄片《京劇》硬傷有三:撰稿人對京劇整體認知出現偏頗;“大製作”的奢靡之風使得該片不接地氣;史實不清,雜亂無章,雖然出發點為弘揚國粹,但顯然忽視了紀實片的最大功能即真實性。

播出信息


• 2013年6月3日―10日,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魅力紀錄》欄目(每天22:40)(1―8集)。
• 2013年6月15日―22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特別呈現》時段(每天22:00)(1―8集)。
• 2013年6月23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節假日編排時段(13:30―17:30)(1―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