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村

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龍鳳鎮轄村

向家村為歷史古鎮,坐落於恩施城北偏東的古驛道上,距離恩施城僅15公里左右,曾經是經過金子壩出恩施入宜昌、武漢的北大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向家村地處恩施市城區北郊的龍鳳鎮,距離集鎮5公里,318國道3公里。毗鄰恩施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全村國土面積約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949畝,平均海拔500米以下。轄區水、電、路暢通,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資源豐富。
向家村
向家村

氣候特徵

向家村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地處城郊又近距集鎮中心,全村境內一條6.5公里的主幹柏油公路貫穿南北,直通市區中心,交通便利,具有發展蔬菜生產的良好前景。
向家村具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蘊藏量大並具有開採價值。是一個正待開發,極具發展潛力的希望之地。

政治


現向家村由原來的向家村和五穀廟村合併而成,村黨支部、村委會班子健全:共有村幹部10人,其中集體村幹部6人,共有黨員73名,設立5個黨小組。全村12個行政小組,1456戶,5155人。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展集體經濟為重點,突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


綜述

2002年未發展以柚子為主體的高效經濟林2500畝,現長勢良好。
2006年末,農村經濟總收入1734萬元,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5.8萬元,人平純收入1637元。
2011年全村種植了200畝早熟馬鈴薯、50畝菜椒、100畝西瓜和香瓜,僅早熟馬鈴薯一項就為村民增收50多萬元。

人口民族


村民姓氏
向家村的姓氏主要有張、葉、黃和曾等,前三大姓氏主要集中在張家灣、葉家灣和黃家屋場,曾氏日趨衰落,由原來集鎮搬往曾家槽,人丁興旺。至於這四大姓氏從何而來,亦從當地無法考證。
根據恩施州2010年規劃來看,向家村已然划入市區規劃之內,恩施州城將遷入向家村青樹林地區。 

歷史沿革


新面貌
新面貌
關於向家村名稱的來歷,在當地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原來這裡只是一個村落,村南頭有一位姓向的孤寡老婆婆,建了一個免費茶水鋪,給過路行人提供茶水、涼開水,從此路過並在此喝水的路人都會感激地詢問老婆婆:“老奶奶貴姓啊?”老婆婆就回答:“免貴姓向嘞。”就在這一問一答間,過路的行人在相互說起這裡時,都會代稱以“向家老奶奶那裡”,慢慢的,都稱這裡為向家村。

文化


文物古迹

村落變化
來往商旅、學生,對此地印象極為深刻,因為這裡舊時是出恩施城的第一站,進恩施城的最後一站。
由於318國道建成通車,龍鳳壩集鎮日趨繁榮,曾經繁華多年的向家村逐步走向衰落,但當地純樸的民風猶存,走在曾經恩施的北大門石板古道上,仍舊可以感受曾經的熱鬧。只因歷史的變遷,在這裡才只能拜詢遺跡,穿越時空而遙寄對古鎮的崇敬。
老街
向家村曾經的舊貌——曾家老賬房、“騷大行”(牛行、豬行、馬行等)、布行、鹽鋪、“曾家飯鋪”等等曾經人流如織的地方,現在只能從被踩得發亮的古道石板上找尋。向家村老街的街道還可以看出舊時的模樣,街道有2.5米左右寬,加上街道兩邊房屋飛檐下的半米,整個街道接近4米寬,殘存的街道大約還有1千米多長,從石板步道與門柱的磉磴石看,當時的向家村老街應有2千餘米長,數百商鋪,其間還有飯鋪、客棧和騾馬店,由此可推斷向家村昔日的輝煌。
張家祠堂
向家村小學
向家村小學
向家村張氏祠堂(今恩施市向家村中心小學旗杆處),在晚清及民國初年曾作私塾使用,當時向家村鄉鄉長張世和在1924年將其改作學校,並自兼校長。當時房屋為坐西朝東老土牆屋,中間用板壁隔開,分為兩層,正屋作為辦公室使用,兩邊各有兩個寢室。房子前有一個大台階,兩邊各有一個大樓枕。前為操場和籃球場,作集合、站隊、上體育課之用。后在辦公室左側增建廚房。操場靠東的一排矮房子也作為教室,再靠南有石門,舊時稱朝門,有三進,設為教室,再進,上兩個梯子,有一小客廳,兩個小石天井,往西再進有一個客廳,地板都被桐油漆過。原張家祠堂老屋已經不復存在,其遺址現建為恩施市向家村中心小學。
抗戰時期,武漢淪陷后,湖北省立聯中恩施職業分校遷到此地,徵用原小學作為校舍,原小學學生遷往向家村集鎮南嶽廟授課。1939年6月,向家村職中和社教隊聯合黨支部建立。職中是由秭歸青灘遷到恩施向家村的,改名“湖北省立聯中恩施職業分校”,約有500學生,分12個班,高中、初中各半。隨校轉來學生黨員高中部張人孝和初中部梁順朝,他們組織進步同學和社教隊員一起,在向家村街上和操場演出話劇、出壁報,積極進行抗日宣傳活動。
南嶽廟
南嶽廟原為四進屋,石門、天井、天井兩邊的廂房、客房、正廳、桐柱子、琴凳、家神在後,幾經滄桑,這裡遭受劫難無數,但是正廳一直沒有被動過,正廳牆上懸掛有孫中山先生像,學生每天早課在國父像前誦讀,后成為學校禮堂、辦公室、部分改作教師寢室。
獅子廟
舞獅
舞獅
張同建老人介紹,獅子廟就是玩獅子的地方,設九股,每年逢年過節紮好獅子慶祝節日之後,沒有地方存放這些獅子,就建廟放置這些獅子,並且有專人看管,供奉獅子。
獅子廟的獅子每年的正月初九出燈,正月十五收燈,每年九股按著排好的次序出燈油錢,謂之“寫燈”,每年表演的收入輪流由九家股份收取,賺錢還是折本由自己承擔,獅子廟在解放后不久因無人繼續照管而垮塌,此項特有的民俗活動也就從此只在人們漸漸淡去的記憶中漸行漸遠了。
江西廟
江西廟
江西廟
江西廟為三進土石牆起瓦蓋的屋,其石門橫欄上曾鐫刻有“向家村鄉公所”字樣,前有廳屋,後有兩個天井,兩邊為和尚屋,再過重亭到正廳,正廳為大會議室,余學鋒曾將學校遷於此。後來鄉公所從南嶽廟遷到江西廟,拆除江西廟前面的廂房,建“四半頭”的房子,一直建到老坎,不能再繼續建房子為止。
五穀廟
五穀廟
五穀廟
順著龍鳳壩到向家村的公路繼續前行約3公里,還可以看到當時的五穀廟遺跡。這裡離金桂大道的直線距離約1公里左右。由金子壩經沙河上五穀廟,進入向家村集鎮時,首先躍入眼帘的是一塊牌坊(此地稱為牌路),高8米,基石雄偉。過了向家村集鎮時后,大路右側水溝邊有一塊“德政碑”,該碑高2.5米,寬厚約為0.5米,上書“邑候謹公德政”。經北大路上大岩中途又有一塊牌坊,過此牌坊后便入雞心籠(今稱吉星)地界。而今,這些明清古迹不復存在,甚至連遺址也不記得了。
由於清末至民國初年建成龍鳳壩集鎮,與龍鳳壩鄰近的向家村集市逐漸走向衰落。現在到向家村,再也見不到趕集的熱鬧景象,但徜徉在恩施北大門石板古道上,尋覓古迹遺蹤,仍然可以感受到古鎮往日的繁華。

代表人物


創業名人
恩施市龍鳳鎮向家村向家街黃廷安的兄弟薯片加工車間內,工人正忙著下鍋、拌料、裝袋,一條龍的生產線,工人不多但緊張有緒。然而讓記者不敢想象的是,暢銷州內八縣市,州外武漢、省外萬州的“兄弟”薯片,就是在這個簡陋但很整潔的車間里生產出來。
黃廷安告訴記者,這個他與二兄弟合夥,其他兩個親兄弟跑銷售的兄弟食品加工廠,有30多個工人,已經從事薯片加工十年了。如今,他們註冊的“黃氏兄弟”土家特色食品薯片俏銷州內外,2012年加工廠實現產值180萬元。
黃廷安介紹說,兄弟薯片的名氣越來越大,訂單多的是,但由於受廠房的限制,好多訂單不敢接,生產不出來。2009,兄弟倆又投入幾十萬元開始擴大廠房,除了把薯片生產線擴大以外,還將大力發展適宜生產的土豆基地。並將這種被人認可的土豆包裝,註冊諸恩施富硒土豆的品進行銷售,把這個不起眼、但在恩施到處都能生產的小土豆做成大品牌,從而推向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