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扁竹蘭的結果 展開

扁竹蘭

鳶尾科鳶尾屬植物

扁竹蘭(學名:Iris confusa Sealy)是鳶尾科鳶尾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走,直徑4-7毫米,黃褐色,節明顯,節間較長;鬚根多分枝,黃褐色或淺黃色。地上莖直立。葉10餘枚,密集於莖頂,基部鞘狀,互相嵌迭,排列成扇狀,葉片寬劍形,黃綠色。花莖長20-30厘米,總狀分枝;苞片卵形,其中包含有3-5朵花;花淺藍色或白色。蒴果橢圓形,表面有網狀的脈紋及6條明顯的肋;種子黑褐色,無附屬物。花期4月,果期5-7月。

分佈於中國廣西、四川、雲南。生長於林緣、疏林下、溝谷濕地或山坡草地。

根狀莖供藥用,治急性扁桃腺炎及急性支氣管炎。可在園林中叢植,用作花境或在草地,林緣種植,也可點綴於路邊或用作林下地被。

形態特徵


扁竹蘭
扁竹蘭
扁竹蘭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橫走,直徑4-7毫米,黃褐色,節明顯,節間較長;鬚根多分枝,黃褐色或淺黃色。地上莖直立,高80-120厘米,扁圓柱形,節明顯,節上常殘留有老葉的葉鞘。葉10餘枚,密集於莖頂,基部鞘狀,互相嵌迭,排列成扇狀,葉片寬劍形,長28-80厘米,寬3-6厘米,黃綠色,兩面略帶白粉,頂端漸尖,無明顯的縱脈。
花莖長20-30厘米,總狀分枝,每個分枝處著生4-6枚膜質的苞片;苞片卵形,長約1.5厘米,鈍頭,其中包含有3-5朵花;花淺藍色或白色,直徑5-5.5厘米;花梗與苞片等長或略長;花被管長約1.5厘米,外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3厘米,寬約2厘米,頂端微凹,邊緣波狀皺褶,有疏牙齒,爪部楔形,內花被裂片倒寬披針形,長約2.5厘米,寬約1厘米,頂端微凹;雄蕊長約1.5厘米,花藥黃白色;花柱分枝淡藍色,長約2厘米,寬約8毫米,頂端裂片呈繸狀,子房綠色,柱狀紡錘形,長約6毫米。蒴果橢圓形,長2.5-3.5厘米,直徑1-1.4厘米,表面有網狀的脈紋及6條明顯的肋;種子黑褐色,長3-4毫米,寬約2.5毫米。

生長環境


喜陽光充足,也耐陰;對土壤和水分的適應性極強,耐寒。

近種區別


該種的花、果與蝴蝶花(I.japonica)很近似,而營養體又與扇形鳶尾(I.wattii)很近似,略疏忽極易混淆。

生長習性


扁竹蘭是鳶尾類植物,在野生狀態下生長於灌木林緣,陽坡地、林緣及水邊濕地。種植環境喜濕潤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或輕黏土,有一定的耐鹽鹼能力,在pH值為8.7、含鹽量0.2%的輕度鹽鹼土中能正常生長。喜光,也較耐陰,在半陰環境下也可正常生長。喜溫涼氣候,耐寒性強。

生長繁殖


分株

扁竹蘭植物可用分株、播種的方式繁殖。分株一般可於春季剛發芽時或花後進行。由於扁竹蘭喜叢生,分割根莖時一般每個根莖上應有多個芽,不宜分成單株,以免影響生長勢。分株時,將老殘根莖減去以利新株髮根。扁竹蘭的花芽多在8-9月間分化完成,次年春季開花,因而多在花後分株。凡秋冬來臨前花芽分化好的,多不會影響次年開花。

播種

需大量繁殖時可用播種法。對冬季休眠的種類,可於種子成熟后即播,第二年春季即可發芽;也可採收后將種子在4℃條件下沙藏,次年3月天氣轉暖時再播,一般14天後發芽。欲使種子提前發芽,可在種子成熟后,冷水浸種24小時,置於3-4℃條件下進行20天左右的低溫層積,再播於溫室中,兩周后即可發芽,發芽在本地小苗不可露地越冬,應置於溫室中,於翌年春天氣溫轉暖時移至室外光照充足之處。對於四季常綠的種類,可隨采隨播,當年即可發芽,冬季來臨時,應適當遮蓋,以防霜害。播種苗一般兩年即可開花。

栽培技術


應栽植於排水良好的土壤中,過分潮濕會發生爛根、爛苗的現象,如果栽植於粘性紅壤中,可在栽植前配以腐殖質和砂,以改善土壤結構。種植方式應叢植,不宜分得過小,既影響植株生長。植株通常2-3年分株一次,新分株苗生長旺盛,開花多,多年不分者,則生長勢明顯衰弱,葉片細弱,開花小而少。可於開花前和花后施以複合肥或稀薄的農家肥,或於分苗時施以腐熟的廄肥,以促進植株生長、開花。

防治方法


病蟲防治

夏季炎熱多雨,扁竹蘭易患鏽病、葉斑病,應及時除草,以保持良好的通風透氣環境;病害發生時,可反覆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抑制病害蔓延

主要價值


藥用:根狀莖供藥用,治急性扁桃腺炎及急性支氣管炎。
觀賞:由於扁竹蘭栽培管理簡便,適應性強,可在園林中叢植,用作花境或在草地,林緣種植,也可點綴於路邊或用作林下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