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鬧天宮的結果 展開
- 鬧天宮
- 音樂會
鬧天宮
鬧天宮
《鬧天宮》,中國京劇傳統劇目名,其故事情節選取自古典小說《西遊記》第五、第六回;《西遊記》中有詩曰:天產猴王變化多,偷丹偷酒樂山窩;只因攪亂蟠桃會,十萬天兵布網羅。原名《安天會》,又名《大鬧天宮》,1977年9月,中國京劇院一團復排此劇,現行演齣劇本為翁偶虹為谷春章重新修改。
京劇《鬧天宮》劇照
《鬧天宮》一劇的前身是《安天會》,後由李少春、翁偶虹等將此劇改編為《鬧天宮》,是京劇中的傳統經典劇目。《安天會》是以孫猴子為主角的,故提起《安天會》就不能不提猴戲,猴戲即孫悟空戲,廣受戲迷追捧,民國時期戲曲舞台上的猴戲尤其歡迎。
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楊小樓、蓋叫天、李萬春和李少春等都很擅長《安天會》(《鬧天宮》)這出猴戲,在齊天大聖形象的把握中,也各有各的特點。
1953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少春在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此劇后獲獎。
京劇《鬧天宮》劇照
龍王悔恨,到天宮懇求玉帝捉拿孫悟空。李長庚獻策招撫。把孫悟空騙到御馬監養馬。孫悟空識破秘密,大鬧御馬監,返回花果山,樹立起“齊天大聖”的旗號。
李長庚再上花果山假意請他赴會蟠桃宴,悟空來到天宮,從仙女口中得知蟠桃宴並未邀請於他,悟空一怒之下,大鬧瑤池,飽吃金丹。
天宮集中兵力,在李天王率領之下,和孫悟空大戰。最後被機智而又勇敢的孫悟空打得大敗。
孫悟空在眾小猴歡呼簇擁之中,高唱凱歌,勝利回山。
京劇《鬧天宮》劇照
蓋叫天以武松戲見長,也是南派猴戲的代表。他的表演注重造型和動態的優美,身手矯健,動作強調力度與速度,並且注重將武術技巧揉合到武戲表演中。蓋叫天曾在上海舞台創排《西遊記》。《鬧天宮》中,孫悟空與四大金剛對打,當打敗第四位金剛並奪下其琵琶后,又與哪吒對打,蓋叫天在表演過程中,一把奪過哪吒手中的乾坤圈,一邊用琵琶迎擊對方長槍,一邊用腳變換姿勢舞弄乾坤圈,顯示了高超的表演技藝。
李萬春、李少春二人也是擅演猴戲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萬春的猴戲宗楊小樓,又得溥儀叔叔載濤貝勒的傳授。濤貝勒是京劇票友,以演《安天會》名動京師,他傳授給李萬春的猴戲秘訣是:人學猴,猴學人。李萬春在舞台表演中注重猴的人格化。在臉譜設計上,李萬春採用“倒栽桃”勾法,上圓下尖,紅白分明,盡量減少黑線條,給人明快、乾淨的喜感,還在近耳處加上棕色,模仿猴毛。在《安天會》中演“八卦爐煉猴王”一幕時,又在猴臉兩眼眼圈勾上金色,以示火眼金睛。在服飾設計上,李萬春在表演《安天會》中孫悟空“守桃園”這場戲時,把草王盔改成了金紗帽,紗帽上鑲絨球,後邊帶翅子,上邊戴翎子,以此來顯示悟空已經擁有官職。在動作上,李萬春練出了“偷桃”戲的一種技巧,即在台上吃真桃,轉圈啃皮,最後用手一拎,提起整條長長的果皮,常贏得滿堂喝彩。這些都是李萬春對猴戲的創新。
李長春是李萬春內弟,他的猴戲同時琢磨了南北兩派的藝術特點。戲劇家翁偶紅先生認為他兼有“南猴兒的輕巧、活潑”,“北猴兒的大氣、沉穩”。在臉譜設計上,李長春根據自己的表演風格和臉形特點,把整個面部勾成桃形,前額正中的拳頭紋線畫地開闊大方,左右長眉毛下的眼泡各填一道黑紋,以增加孫悟空的英俊氣質。在動作上,他強調輕盈和敏捷,還把體育中撐桿跳高的技術動作運用到舞台上。李少春曾經帶著《鬧天宮》等戲出訪各國,把“美猴王”的形象傳遞到了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