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梆子
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
同州梆子,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現代秦腔誕生之根基所在。形成於陝西省關中東部以大荔縣(舊同州府治)為中心的十數縣,在明朝嘉靖年間基本形成,因伴奏樂器中採用棗木梆子擊節,發“桄、桄”聲,故稱“桄桄亂彈”或“梆子”。後為區別於其他梆子劇種,始稱“同州梆子”。一般認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是秦腔的肇始之源,對於各路秦腔的形成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以西安為中心的中路秦腔(即西安亂彈)形成以後,它被稱為“東路秦腔”,外省稱“西秦腔”、“西調”、“陝西梆子”、“山陝梆子”等。
同州梆子,又名“東路秦腔”、“同州腔”,也稱老秦腔。因其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多奉為梆子腔鼻祖。以同州(今大荔),朝邑為中心,盛行於關中東府10餘縣,流行於北至綏德,東到潼關,南抵洛南,西行渭南。併流傳到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及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等地。
2008年6月7日,陝西省大荔縣申報的“同州梆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同州梆子
1912年後,由於西安改良秦腔崛起,使同州梆子地域日趨縮小,加之戰亂與飢荒所迫,至20世紀20年代,關中各地班社相繼解體,呈現出藝人星散衰落的局面,即使技藝出眾的一些藝人。如“二麻子”趙步瀛,“咬牙旦”趙傑民,“迷三縣”朱林逢,“猛開花”王德元及拜家紅等,也只得轉入西安易俗社、榛苓社、三意社當教練或參與演出。30年代后,這一劇種即瀕於絕響。
同州梆子劇目豐富,據統計有1000餘本,但大部分已經失傳。先發掘、整理和演出本僅有200餘本,多為歷史題材戲,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臉、武生戲見長,文武兼備,且袍帶戲和靠甲戲為多。如《石佛口》、《鐵冠圖》、《蛟龍駒》等。
同州梆子唱腔系板式變化體,有歡音和苦音之分,主用本嗓歌唱。有[塌板]、[滾板]、[代板]、[搖板]、[尖板]等基本板式,彩腔較多,善用“安”字拖腔。伴奏樂器以二股弦為主,輔以三弦、胡琴、琵琶、琥珀等。唱腔過門短促,更顯“繁音激楚”之美。腳色行當齊全,特重花臉、鬚生、正旦、武生等四樑柱為主體的組班體制。分行比較嚴格,旦行的老旦、正旦、花旦,生行的鬚生、老生、紅生,凈行的大凈、二凈、三花臉,小生行的文生、武生,醜行的文丑、武丑,都有嚴格的區分。同州梆子以武戲擅長,據四路秦腔之首,演出講究五段式:(一)天官帽頭--吹秦[三眼腔]之類的成套曲牌;(二)鑼鼓吵台--吹號、放炮、演奏各套鑼鼓曲;(三)男女接場--全部腳色“亮箱”;(四)武開開場--表演各種奇特技巧;(五)開正本戲--先出折戲,后出本戲。表演講究功架與特技表演,如翎掃燈花、碗打碗、三節棍、打連枷、鞭掃燈花、噴火等。
大荔縣
同州梆子被奉為中國梆子戲鼻祖。同州梆子,又名“東路秦腔”、“同州腔”、“安安腔”也稱老東路。
老旦
同州梆子的曲譜使用工尺譜,基本唱腔部分以徵調式為主,也有宮調式,其音階為七聲音階,多跳進,也常用閃板,整個音樂風格高亢激越,悲壯粗獷。藝人在演唱時為了應酬,甚至還兼唱一些崑腔雜調。同州梆子的曲牌很多,常用的就有四五十個之多,曲牌結構一般為4/4和2/4節拍,也有散板形式。常用的曲牌有想親親、銀扭絲、點絳、大開門、朝鳳、石榴花、朝天子、老吹腔、馬道仁、將軍令等。
同州梆子戲曲
同州梆子唱腔及過門(戲曲術語)精練、短促,拖腔委婉動聽,除尖板外,一般板路都有歡音和哭音(硬音和軟音)的區別,歡音與哭音之間的轉變自然、流暢。劇目以生、凈見長,有專用的旦角唱腔:麻鞋底、十三腔、燕兒飛,三倒腔,哭腔詞、哭中樂等。
同州梆子的“鑼鼓經”基本和現在上演的同、朝燈影(碗碗腔)相近,其叫法也基本相同。同州梆子的伴奏由文場(民族管弦)樂器和武場(鑼鼓)樂器共同組成;特色樂器為“二弦子”。文場樂器以二股弦為主,輔有琥珀(月琴)、板胡、二胡、嗩吶、三弦、琵琶、笛子、管子、海笛、笙等。武場為打擊樂,主要有牙子、板鼓、掌鼓、堂鼓、梆子、手鑼、雲鑼、大鑼、鐃鈸、鉸子等。
同州梆子曲牌豐富,有弦樂曲牌30多首,嗩吶曲牌50多首,管曲近20首,鑼鼓板頭及前、間奏鑼鼓段有[五句點絳]、[大豹子頭]等數十種。
呂不韋
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是同州梆子發展的鼎盛時期,藝術不斷成熟和完善,唱腔也有了急板、慢板、散板、滾板等與雜腔的區別,以至於梆子腔在北京都成了大劇種,並以其曲折的劇情、高亢的曲調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呈現出壓倒昆、戈兩腔之勢。著名梆子腔藝人攀小惠於乾隆元年加入西安創建的“江東班”,“以聲擅,絕唱也”著稱一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藝術流派。
據《大荔縣戲曲志》記功:曾在大荔學藝的著名同州梆子表演藝術家魏長生,在化妝、表演、聲腔諸方面對同州梆子進行了改進與提高,從1774年到1780年,他三次赴京清演出,“一出《滾樓》,名動京師,舉國若狂,觀者日至千餘,六大班為之減色,士大夫為之心醉”(引自《燕蘭小譜》)。清道光、咸豐年間,同州梆子在宮廷和民間都極為盛行,東府就有班社三、四十家,著名的就有四大班和八小班,藝人們甚至還集資修建了梨園會館“庄王廟”。
同州梆子同州梆子戲曲
同州梆子是中國梆子戲之鼻祖,其聲腔形成歷史源遠流長。它是在“西音”、“秦音”、“秦風”、“秦聲”音樂舞蹈基礎上,逐漸演演變而成。前代學者有“秦腔俗稱梆子腔,蓋因其以木棒為樂器而得名者 也,其來源極古,有謂肇始於戰國”,“秦聲即燕趙悲歌之遺響也,傳入秦后,其聲乃益激越,後世之秦腔實際胚胎於此焉”的說法。
同州梆子是同州人民乃至西北地域之所嚮往和追憶的古老劇種,研究和整理演出、保留是戲曲界的責任,能喚起群眾對戲曲的熱愛,更進一步活躍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對研究秦腔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造成同州梆子瀕危狀況的原因:
一、大文化環境的衝擊,現代文明對民間傳統文化的衝擊。
二、地方領導對社會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
三、沒有採取及時得力的保護措施。同州梆子的傳承譜系。
同州梆子瀕危狀況:
一、能傳述的只有唯一的77歲老藝人李治安。
二、藝術傳承後繼乏人。
三、活動空間明顯縮小,專業劇團人才青黃不接,民間同州梆子班社已無一生存。
四、演出條件過差,設備殘缺。
1959年國慶時,由同州梆子組成“陝西省同州梆子實習演出團”,赴京演出《破寧國》、《石佛口》、《轅門斬子》等優秀傳統戲,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文藝界普遍好評。戲劇理訟家周貽白觀看演出后,撰文認為:“中國各地的梆子戲曲劇種,蓋源於同州梆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搶救這一古老劇種,於1957年陝西省戲曲學校招收了74名學員,成立同州梆子班,聘請名老藝人王謀兒、何祥初、王麥才、王賴賴、朱林逢、劉省三、張海娃、段瑞峰等任教。培養出白岳焰、雷平良、王雲香、杜愛仙、黨樹仁、賀安東等優秀青年演員。1958年,同州梆子班除在西安演出外,還赴大荔、蒲城、合陽、澄城一帶巡迴演出,受到群眾熱情歡迎和好評;1961年5月由同州梆子班組成“陝西省同州梆子實習演出團”,赴京彙報演出《破寧國》、《石佛口》、《轅門斬子》等優秀傳統戲,引起首都戲劇界的關注。著名藝人王賴賴演出的《滾鼓劉封》,被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譽為“活張飛”;戲劇理論家周貽白觀看演出后,撰文認為,中國各地梆子戲曲劇種概源於同州梆子。
1964年同州梆子班學生畢業分配渭南,成立渭南專區同州梆子劇團,196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開始而解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於1979年在西安恢復成立陝西省同州梆子劇團,演出了《青絲吟》、《囊哉》、《丫鬟斷案》等戲;現代戲《家庭公案》一劇。演出百場以上。同州梆子劇團於1987年併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為院屬同州梆子團,先後演出了現代戲《琴戀》、《繼母情》;新編古代戲《泣血無字碑》及改編移植傳統戲《木蘭從軍》、《秦雪梅弔孝》等。該團於1997年撤消,儘管同州梆子已無專業劇團存在,但起高亢激昂、優美動聽的唱腔餘音,仍在千萬人的耳際迴響。
歷史著名藝人有張娃子、吉娃子、白長命、李桂亭、蘭州兒、白禿子、王謀兒、王宏生等。
2003年地方政府拔專款五千元,文體局向社會籌集資金壹萬伍仟元,用於普查、整理、保護同州梆子劇目和收集整理音樂唱段。自1997年縣財政對僅有的一個專業劇體的事業經費每年保證5萬以上。
一、主要保護內容
1、進一步全面深入細微的開展同州梆子的挖掘整理工作,對健在老藝人藝術檔案整理完善。
2、定期舉辦群眾性的同州梆子演唱大賽,培育人們對梆子戲的欣賞情趣,激勵演出技藝的不斷提高。
3、重視藝術傳承,建立“同州梆子研究小組和培訓中心”。
4、不斷深化對梆子戲的理論研究,並儘快做出研究成果,開始有計劃的出版“同州梆子、同朝碗碗腔”音樂一書。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1994年,由縣劇團整理唱段,並由省電視台錄製播放。
2、2003年,全面走訪和了解,並對有關的資料進行全面的錄音、錄像、建檔和收藏。
3、2006年,找尋健在的老藝人並整理基本和音樂資料。
4、由劇團在挖掘整理的同時排演一台“同州梆子”代表劇目專場並廣泛演出。
5、縣財政對民間的班社和劇團不定期、不定額度的進行資金補貼,以排演更多的梆子戲。
三、十年保護目標
重視藝術傳承,注重對青少年戲曲愛好者重點培養,開辦“同州梆子訓中心”;1、經常性地開展群眾性梆子戲演唱活動,培養人們對同州梆子的欣賞情趣。2、深化梆子戲理念研究,完成出版《同州梆子、同、朝碗碗腔音樂》一書。3、通過文化保護,加強對外藝術交流。
四、五年保護工作計劃
2007年 全面開展同州梆子的深入整理歸檔工作。將健在的老藝人所掌握的技術,實行集中口傳、教練。開辦同州梆子培訓班。預期達到目標:靜態保護工作基本完成。為同州梆子傳承提供可靠的社會條件。
2008年 招收音樂專業學員20名,演員30名。整理排練演出代表劇“金剛廟”等一台。恢復組建民間同州梆子班一個。培訓班學生初見成效;民間同州梆子班社能夠健康的定期在民間演出。
2009年 舉辦一次同州梆子群眾演唱活動,培養梆子戲的基本觀眾。專業劇團排練大戲一本,小戲二台。完成《同州梆子、同朝碗碗腔音樂》一書的編撰準備。
2010年 出版《同州梆子、同朝碗碗腔音樂》一書。恢復民間班社三個。擴大專業、群眾對同州梆子的需求市場。
2011年 同州梆子培訓班學員結業,採取自願選擇和政府協調的辦法,充實到劇團和各民間班社。劇團排演同州梆子本戲二出,全年在農村演出不少於200場。舉辦大型群眾演唱會。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設立以文體局分管領導為負責人的同州梆子戲整理、保護、傳承工作組及《同州梆子》一書專著編寫組。
2、縣政府每年解決5萬元以上的保護經費。
六、建立機制
1、建立責任管理機制,定責定人,保證措施的落實。根據文化市場的要求,每年給縣劇團和民間班社下達演出場次任務。政府對縣劇團和民間班社實行經費補貼,並逐年增加,超額完成演出場次實行獎勵。
2、對從事同州梆子演出的拔尖人才,政府實行物質獎勵和榮譽獎勵。
七、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一)同州梆子培訓班籌建預算。
1、租賃場地3年75000元
2、辦公設備15000元
3、購置樂器25件30000元
4、其它20000元
(二)出版《同州梆子》一書經費。
1、編寫人員補貼10000元
2、收集資料5000元
3、出版發行費(2000冊)15000元
(三)收集、整理、保護梆子戲經費預算
1、工作人員交通、誤餐補貼10000元
2、攝像機1台18000元
3、照相機1台2000元
4、錄音機、錄音帶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