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赤鎮

福建省武平縣轄鎮

中赤鎮位於福建省武平縣西南部,東經116°08′,北緯24°55′。離縣城25公里,東與岩前鎮毗鄰,南與廣東廣福鎮接壤,西與中山、下壩鄉相連,北與城廂鄉、十方鎮相鄰。總面積113.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0.93萬畝,林地面積13.62萬畝。

中赤鎮常住人口為4621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2018年,中赤鎮有工業企業1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優越,中岩公路與國道205線相連,中赤公路與省道306線相通,中赤育平村直通廣東廣福鎮,交通便利。境內7個行政村全面實現“三通”(即通電、通路、通電話)。境內為山地地形,山地多、平地少。中赤河自東西而入,接納十方溪、岩前溪、萬營溪,往西注入下壩鄉。中赤河從東向西穿流而過,水位比較平穩,可以常年流放木排。建國后每年有大量木材、竹子從這裡流放至廣東。全鄉社會治安穩定,社會風氣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中赤鎮
中赤鎮

位置境域

中赤鎮位於武平縣西南部,東與岩前鎮毗鄰,南與廣東廣福鎮接壤,西與中山、下壩鄉相連,北與城廂鄉、十方鎮相鄰,總面積11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中赤鎮境內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190米,山地多、平地少。

氣候

中赤鎮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氣候宜人,雨量充沛,無霜期310天。

水文

中赤河自東西而入中赤鎮,接納十方溪、岩前溪、萬營溪,往西注入下壩鄉。中赤河從東向西穿流而過,水位比較平穩,可以常年流放木排。新中國建國后每年有大量木材、竹子從這裡流放至廣東。

自然資源


中赤鎮內在壯畲、萬營村探明石英石礦。貫穿上赤、中赤、下營三個村的中赤河,水力資源約5000千瓦,建成水電站7座,總裝機容量2820千瓦。中赤河流多處可供水電資源開發,有林地135萬畝,森林覆蓋率83.7%,林木蓄積量30萬立方米,立竹量79.95萬根。竹林2000畝以上村有壯畲、萬營。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中赤鎮下轄7個行政村:中赤村、上赤村、壯畲村、萬營村、下營村、平沿村、育平村。鎮政府駐中赤村。
全鎮轄中赤村、上赤村、壯畲村、萬營村、下營村、平沿村、育平村7個行政村,88個村民小組,鄉0駐中赤。

歷史沿革


宋代,屬和平鄉。
明時,屬歸郡里。
民國初,設中赤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為萬成鄉。
蘇維埃時期,屬中赤區,有二個鄉成立了蘇維埃政權。
新中國建國初,先後划入城廂區、下壩區。
1958年4月設立中赤鄉,11月成立中赤公社。
1960年2月併入下壩公社。
1961年4月恢復中赤公社。
1984年10月撤銷中赤公社,復設中赤鄉。
2018年11月6日撤中赤鄉設中赤鎮。

人口數據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龍岩市各鄉(鎮、街道)常住人口數據:中赤鎮常住人口為4621人。

經濟


綜述

1987年,中赤鄉(今中赤鎮,下同)農業總產值358.75萬元,有鄉鎮企業278家,年收入186.93萬元。截至2001年,中赤鄉實現社會總產值1.32億元,工農業總產值0.7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95元。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形成了水電、造紙、竹木加工、釀酒等支柱產業。
2000年,中赤鄉工農業總產值6551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482萬元,工業總產值3069萬元,與1988年相比,分別增長6.76倍和5.94倍。

第一產業

糧食生產
中赤鎮以栽種雙季稻為主。部分旱地種植甘薯、玉米等雜糧。1988年以後,以栽培雜交水稻為主,常規品種被淘汰,包衣種子育秧、旱育秧,拋秧代替了傳統的大田育秧。
經濟作物
中赤鎮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烤煙、木薯、蕉芋;果樹有枇杷、柑橘、桃、李、柿等。1988年,種植柑橘8.46公頃。2000年,引進優質苦瓜、蘿蔔、甘藍、馬鈴薯、夏陽白菜、檳榔芋等蔬菜品種在大田種植,大田種植結構得到大面積的調整,大田蔬菜種植面積469.2公頃(含複種),產菜10350噸。果園主要分佈於中赤、上赤、壯畲、萬營村。
林業生產
中赤鎮有山林面積9733.33公頃,其中集體林地6800公頃,自留山1266.67公頃,國有林1393.33公頃。森林蓄積量30萬立方米。1988年後,執行砍造並舉方針,林業生產穩步發展,各村以林場為單位組織勞力生產木材、造林更新。1996年,上赤村被林業部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至2000年,全鄉13年累計造林更新面積3297.33公頃,造林綠化率居全縣首位。中赤鄉內竹林1988年只有6.903公頃,竹林面積擴大355.33公頃,立竹量2250株/公頃。同1988年相比,面積擴大348.4公頃和1125株/公頃。
畜牧水產
1988年以前,中赤鄉內農戶飼養豬、牛、兔和雞、鴨。1992年後,農戶飼養生豬有所發展,出現瘦肉型豬養殖專業戶,傳統的本地品種逐年被淘汰。到2000年,全鄉飼養瘦肉型母豬103頭,年出欄300頭以上的瘦肉型豬養殖專業戶2戶,100頭以上的有3戶,50頭以上的有8戶,瘦肉型豬的養殖普及率達20%。全鄉生豬出欄10910頭,牛出欄540頭肉類總產量達到1004噸,比1987年分別增長240%、1900%和70.14%;畜牧業總產值達到664萬元,比1987年增長10.18倍。1988年以前,中赤鄉內農戶的水產養殖主要利用山塘、池塘飼養四大家魚,數量很少。1990年以後,隨著下壩電站、上赤電站、長豐箭電站的相繼建成,農戶充分利用豐富的庫區和河道水面資源,採取庫位和河道承包的形式,發展四大家魚養殖,同時,引進技術,推廣了羅非魚、鯰魚等名優特魚類的養殖。在養殖方式上,1995年始,推廣網箱養魚新技術,提高了單位面積的養殖數量和產量。2000年,網箱養魚面積達3000平方米,全鄉水產養殖產量達120噸,水產養殖總產值達到49萬元,比1988年分別增長8.38倍和21.22倍。

第二產業

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
1988~1997年,中赤鄉(今中赤鎮)內創辦了機磚廠、機製紙廠、木製品加工廠、石英石粉廠等鄉(鎮)工業企業。同時,個體加工業、運輸業、商業、飲服業迅速發展。1997年開始,興建一批股份合作制小水電站,先後建成裝機容量為800千瓦的上赤電站、裝機容量為800千瓦的長豐箭電站及附屬電站、裝機容量為160千瓦的七星礤電站,將裝機容量125千瓦的橫石電站擴建成裝機容量640千瓦的中赤聯發電站。2000年,中赤鄉內有小電站5座,總裝機容量為2400千瓦;有個體釀酒廠27家;全鄉有各類企業380個,從業人員1235人,鄉(鎮)企業總產值9418萬元,其中個體企業357個,從業人員935人,產值5442萬元。紙廠、木製品廠產品銷往台灣。電站電能併入廣東電網,售往廣東省。
2018年,中赤鎮有工業企業1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

社會


交通郵電

1988年,有武平城關至中赤、中赤—上赤公路,總長31千米。1990年以後,先後開通上赤—岩前、萬營—下壩、中赤—平沿村,中赤鄉內平沿村—育平村、萬營—下營村和育平村到廣東廣福鎮的公路,總長68千米。同時對縣道三角埔至壯畲段、萬營至中赤段公路路面鋪設水泥。2000年,全鄉7個行政村通公路,全長41千米;35個自然村通拖拉機路,總長33千米。下營渡口有平頭船2隻,共3噸位。全鄉有貨運汽車4輛、小型汽車5輛、龍馬車9輛、拖拉機13部、摩托車778輛。
1988~1996年,由於中赤鄉交通不便,平沿、育平、下營村的郵件傳遞靠肩挑步行,隔日一班。1997年開始,實現自行車、摩托車傳遞郵件,每日一班。
1991年,中赤鄉內只有郵電局、林業站、銀行營業所各安裝一部載波電話。1996年10月購進程式控制設備,開通程式控制電話,實現鄉(鎮)電話交換自動化,專線專戶。1997年建成行動電話機站和無線尋呼站,開通行動電話和無線尋呼。2000年,全鄉7個行政村都開通程式控制電話,通村率100%,736戶村民安裝固定電話,通戶率29.69%。

水利水電

1988年,中赤鄉內只有簡易的草木壩陂,供農田灌溉。1989年,建電灌站1個和800米長的中赤村防洪堤。1988~2000年,全鄉有水陂27個,水圳33條,水庫4座自來水廠1個,水電站5個(總裝機容量2400千瓦)。全鄉水利灌溉面積549.33公頃;有供電所1個,100%自然村用上電。1999年實施農村電網改造,2000年實現城鄉電網同網同價。

鄉村建設

1988年以前,中赤鄉內村道狹小,為河卵石路或土路,民宅多為木瓦房。1993年,拆除中赤街舊民宅,實行統一規劃,興建了農民新村,新建1條10米寬的農民街,沿河兩邊道路鋪設水泥。1997年,上赤村被市政府列為造福工程新村建設試點村。按規劃興建住房。此後在壯畲、萬營、育平等村相繼實施新村建設工程。新村住宅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設計仿效城市格式,單家獨院,鐵門鐵窗,牆上貼瓷磚,地板鋪瓷板,卧室、客廳、廚房、衛生間配套,通風明亮,美觀大方,具有現代裝飾;新村內水、電、路、通訊各項設施齊全,既體現了農村特色,又有小城鎮氣派。至2000年,有113戶566人先後搬進新村。

交通


中赤鎮有中岩公路與國道205線相連,中赤公路與省道306線相通,中赤育平村直通廣東省廣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