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下壩鄉的結果 展開
- 隸屬於貴州貴陽市
- 福建省龍岩市武平縣下轄鄉
下壩鄉
福建省龍岩市武平縣下轄鄉
下壩鄉,隸屬福建省龍岩市武平縣,位於武平縣西南端,面積92.6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10人(2020年),轄9個行政村(2019年10月),358國道途經境內,距武平縣城26千米,毗鄰廣東省平遠縣、蕉嶺縣,是典型的邊界鄉,是商貿重鎮、歷史文化古鎮。
2018年,下壩鄉有工業企業9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家。
宋時,屬和平里。
明代,屬豐順平里。
民國,設下壩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與現中赤鄉合併設第三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第三區併入第一區,設下壩鄉。
新中國建國后,先後劃為第四區,下壩區、下壩鄉、紅專公社、下壩公社。
1984年10月,撤清下壩公社,復設下壩鄉。
1958年建下壩公社,1984年改鄉。下壩與廣東平遠相鄰,是武平縣一腳踏兩省的其中一個鄉鎮,故有武平的“小香港”之稱。
下壩鄉
下壩鄉耕地4500畝,境內縣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下壩鄉已開發水力資源2.5萬千瓦,仍可供開發水力資源1.2萬千瓦、木材蓄積量25萬立方米。同時,又有豐富的煤、鉀、鎢等礦產資源及鉀長石、輝綠岩、芝麻白、貴妃紅等花崗資源。
2011年鄉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把下壩打造成為閩粵贛三省邊界的生態家園、商貿古鎮、旅遊強鄉”的目標,充分發揮好下壩山青水秀,庫區水域面積大,水長灣多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客家商貿古鎮、露冕歸慶庵、下壩天后宮等宗教歷史文化,完善相應的旅遊道路,全力打造環山環水—遊山玩水—生態休閑—旅遊度假的“兩日一夜”的短程休閑旅遊勝地。具體措施就是以廣東平遠五子名山為平台,借勢發力,共建兩省“兩日一夜”的黃金旅遊線,把我們下壩開發建成為三省邊界地區、廣東珠三角地區和本省廈漳泉地區的遊客兩日短程必游線,吸引到下壩一日游山一日玩水,把下壩獅子山打造成為廣東五子名山的姊妹山,把我們下壩的石營、大成、大田、福興、石黃峰等人工庫區、天然湖泊打造成為水上樂園、山水人家、生態農家,使之成為人人嚮往的、風光旖旎的生態家園,令人神往的客家商貿古鎮,風情獨特的邊界之鄉。
下壩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投資源環境不斷改善,農業結構不斷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穩步發展,項目開發不斷取得成效,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全面進步。武平鄉有水電企業11家,木製品加工企業30餘家,柿餅加工廠2家,種植仙草3000餘畝,柿子3000畝,烤煙2000畝,規模效益初見成效,農副產品由提供原材料向深加工方向發展,以水電、木製加工、仙草、柿子加工為龍頭的企業體系逐漸形成,與廣東名勝景點“五指山”毗鄰的“獅子山”鳳景區正待開發。
道路建設方面:投資96萬元完成石營、下壩、貴揚、大田、露冕村通自然村的6km水泥路硬化建設。水利建設方面:投資80萬元完成了美溪水庫和貴揚蕉頭壩水庫除險加固及貴揚、福興、石營、露冕等村的管灌工程;投資53萬元完成了美溪村500畝基本農田整治和石營村水坡水圳修復。特別是以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年為契機,爭取上級扶持資金180萬元,做好農田水利項目勘測、規劃、設計工作,受益面覆蓋全鄉9個村,此項目正在實施中。煙基工程建設逐年增加,水利設施進一步完善。
生態鄉鎮、村和清潔家園工作全面鋪開全鄉9個村完成了家園清潔行動。深入開展了生態鄉鎮、村和清潔家園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綠化、美化、凈化”的人文環境。生態鄉村建設順利通過了市級環評專家組的驗收。
一、特色農業:優質果品沙田柚、蜜柚於1996年引種500多畝;仙草(傳統的種植項目)種植面積達1800多畝;柿子連片規模種植達1500多畝;香蕉連片種植100多畝。
二、水產養殖:下壩有3000多畝的水域面積,現發展庫灣養魚400餘畝,網箱養魚800多平方米。
三、林業加工:利用下壩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木材加工,現已上木材加工廠9家,膠合板廠2家。
四、礦品開發:花崗岩資源豐富,如“輝綠岩”“貴妃紅”“武平紅”等六個品種,是建材行業的上選材料,有很大的潛力開發。
五、旅遊景區:下壩鄉境內貴揚村有範圍約9平方公里的石林為主的天然風景區,與廣東省自然風景區――“五指石”旅遊區相連,是人們旅遊休閑的好去處。
下壩鄉地處武平縣西南端,毗鄰廣東省平遠縣的差干鎮、上舉鎮、泗水鎮和蕉嶺縣的廣福鎮,距武平縣城29公里,南下69公里至廣東平遠縣,是典型的邊界鄉,也是我縣對外開放的窗口鄉鎮之一。全鄉總面積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00畝,林地面積12萬畝,下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7779人。下壩鄉平均海拔180米,是全縣海拔最低的鄉鎮。水力資源和森林礦產資源豐富,已開發水力資源2.5萬千瓦,仍可供開發水力資源1.2萬千瓦,木材蓄積量25萬立方米。同時,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與廣東名勝景區五子山毗鄰的獅子山風景區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被譽為是“放大的山石盆景,縮小的人間仙境”,區內碧水丹山、四時風光如畫,是旅遊度假、觀光休閑、攀登探險的好去處。
2011年,全鄉實現社會總產值達1.88億元,其中農業產值6810萬元,工業產值實現9520萬元,與2010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7.1%、7.4%和11.3%;完成鄉財政收入87.66萬元,比去2010年同期增長1.7%;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6509元,比去2010年同期增加622元,比增10.9%。
2011年,全鄉仙草種植規模達3500畝,溪黃達200畝,靈芝達60萬袋;穩定發展烤煙生產工作,認真做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維護煙葉收購秩序,確保煙農利益,全鄉共完成簽訂合同549畝,超出縣合同下達的500畝任務,交售煙葉72162公斤,完成率89.42%,上等煙比例全省最高達68.15%,平均單價17.95元,取得可喜成績;按照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的要求,充分利用我鄉氣候優勢,積極推廣切合當地實際的科學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通過落實土地流轉工作,2011年我鄉土地流轉面積達1371畝,其中福建華龍農業有限公司在美溪、園豐二個村建立350畝蔬菜基地;下壩村邱坤華等種植大戶引導周邊農戶種植芋子120多畝。
林業生產工作平穩進行2011年共投入造林資金15萬元,通過資金補助與村簽訂“大造林大綠化”責任狀,單項工作重獎重罰鄉、村兩級幹部等措施,共完成造林任務4408畝,完成非規劃林地造林80畝;
【特色產業】
仙草產業下壩鄉著重圍繞特色農業產業,著力打造“仙草之鄉”。2010年全鄉仙草產業規模與效益又上新台階,仙草種植面積達3500畝。仙草專業合作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全鄉成立的仙草合作社達3個。仙草種植已輻射到周邊的江西、廣東、長汀、上杭、連城等地,下壩鄉已成為周邊省市的仙草集散中心,“仙草之鄉”品牌效應初步形成。截止2011年底,全鄉仙草加工廠已達60餘家,真正做到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
靈芝產業在穩定擴大傳統靈芝種植規模的基礎上,引進新技術,大力開發加工靈芝孢子粉、靈芝茶,積極培育靈芝盆景,極大地提高了產品附加值。2011年全鄉種植靈芝約60萬袋,嫁接靈芝盆景2000盆。同時,充分發揮福興眾興靈芝專業合作社的作用,積極與武平縣梁峰酒業有限公司溝通,力爭使下壩成為其無公害生態靈芝栽培示範基地,既促進企業發展,又增加農民收入。
下壩鄉地處韓江上游,是武平的出水口,來自福建、廣東的兩大水系在這裡交匯,在陸路交通未開闢的宋元始就是武平面向內陸腹地和廣東珠三角地區的口岸和貨物集散地,來自江西、福建等內陸地區的農副土特產品要在這裡裝船外運,而來自廣東潮州、汕頭、廣州、香港等地的輕工產品(洋貨)要在這裡起岸分流,是“鹽上米下”的中轉站,明早期形成商埠,明清兩朝興盛發達,倉儲批發業發展迅速,因為港口碼頭,進出所需貨物要在岸上高處開票到低處壩上提貨,(即下壩里)下壩之名而來之。
集鎮“下壩墟”地形上是一條狹長的山谷,兩邊有五座山包緩垂於中,地理上呈“五馬落槽”之勢,是廣東珠三角地區溝通福建閩西和江西贛南的咽喉和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清時期在此設有眾多隘口,民國時期國民黨軍閥嚴應漁一個旅重兵把守下壩,控制贛南中央蘇區用鹽和藥品,軍械等重要戰略物資,共修築堅固炮樓五座,如今仍倚角聳立在五座山頭。
1929年10月25日,紅四軍攻克廣東梅州,隨後朱德和陳毅等率部於11月15日進入下壩,分兵發動群眾,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解放戰爭時期劉永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下壩戰鬥過,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和中央蘇區,同時是贛南中央蘇區連結廣州、香港等地的紅色水上交通線。
下壩鄉位於北緯2452,東經11602,是武平縣唯一可直通廣東江西的西南大門,內與本縣的中山、民主、中赤、岩前等鄉鎮接壤,外與廣東梅州的蕉嶺、平遠的差干、上舉、江西的尋鄔等縣鄉毗鄰。平均海拔180米,是全縣海拔最低的鄉鎮。
地形地貌:境內呈西北高東南低丘陵緩坡狀,平均海拔180米,轄區東西長,公里,南北大公里。
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特點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無霜期長,春季雨水較多,夏季陽光充足,秋季溫暖涼爽,冬季寒冷適中,年平均氣溫19.5C,年平均降雨量1643.8毫米。
水文:境內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有中山河和民主河兩條大河貫穿全鄉,建有水力發電站9座,總裝機容量3萬多千瓦,庫區水域面積平方公里,水質純凈。
礦藏和其它自然資源:境內有福建、廣東兩大水系流經全境有豐富的水資源,盛產竹木柴炭,木材蓄積量25萬立方米,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金、銀、鐵、錳、煤炭、輝綠岩、多種顏色的花崗岩,石英石、鉀長石、麻石、稀土、高嶺木、瓷土、粘土、河沙等。
主要風景區:“獅子山”自然風景區與廣東平遠以開發的國家3A級“五子山”自然風景區相鄰,直線距離1公里,距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武平縣城25公里,景區範圍約9平方公里,景區內眾多形態各異的石山組成,主體獅子石五官俱全,形象逼真,裝口長嘯,口中可容百人,還有號稱天下第一糧倉的飯籮石、馬鞍石、仙人下棋、一線天、童子拜觀音、仙女撒珠等上百處景點。區內山水相宜,瀑布飛濺,藤蘿締曼,物種豐富,春天山花爛漫,鶯歌燕舞,夏日綠樹成蔭,流水潺潺,秋天滿山紅葉,野果飄香,冬時臘梅爭芳,典型的丹霞地貌充滿險、峻、雄、奇,被人稱為是“放大的山石盆景,縮小的人間仙境”。
“商貿古鎮”下壩墟,從宋元始就是武平承接內陸腹地和面向廣東珠三角地區的進出口岸和貨物集散地。大革命時期,朱德、陳毅、劉永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那裡戰鬥過,早年邊界之都完整的城市功能吸納了眾多文化,歷史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今仍保存有炮樓5座,文祠塔、天后宮等眾多文化遺產。
“丘氏家廟”有“文官下橋、武官木馬”之說,建於宋朝早起,迄今有近千年的歷史。
“大夫弟”有“九廳十八井,穿心走馬樓”之說,據縣誌記載,光清代就出有舉人4名,有120斤、80斤青龍偃月關刀各一把。
自然災害: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低溫、霜凍、雷擊等、洪災較為頻發,一般每年有一兩次,較早的一般發生在4月,較遲的在9、10月份,較嚴重的是1983年6月16日的洪水,當時倒塌房屋間,有近1000人無家可歸。
廣播電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設立公社廣播放大站,採用木杆明線電話線在早晚時段轉播縣廣播站節目,到六十年代末期,各大隊也相應採用木杆明線電話線在早、晚時段傳輸有線廣播,普及70—80%的農戶,但因木杆壽命短,加之在山區架設的明線,經常因災中斷,表現為時斷時續,節目也較單一,1995年成立鄉廣播電視站,人員為事業編製,主要負責當地廣播電視的發展規劃建設和行業管理,1998年1月1日,縣廣播電視局對各鄉鎮廣播電視站實行垂直管理,同時開始實施廣播電視聯網,採用水泥桿光纜,把廣播電視實行同纜傳輸到各鄉鎮、行政村的廣播電視除用有線聯網外,偏遠的採用無線覆蓋。廣播電視實現光纜聯網后,有福興、露冕、下壩、大成等四個行政村採用有線聯網,其餘5個行政村採用無線覆蓋,有線用戶約為350戶左右,開始傳輸模擬信號,有電視頻道34個,20年又將模擬信號整體轉換為數字信號,採用有線數字信號的用戶可收到中央、省、市、縣140多套電視,幾十套廣播,採用無線數字覆蓋的用戶可收到中央、省、市、縣的26套電視節目,8套廣播。
設下壩鄉下壩村,郵政編碼:364309,電話區號:0597,距武平縣城29公里。
下壩鄉是武平的西南大門、著名的商貿古鎮、從宋元開始一直是武平面向廣東珠三角地區的口岸。
宋時屬和平里,明代屬豐順平里。民國設下壩區,民國25年(1935年)與現中赤鄉合併設第三區,民國29年第三區併入第一區,設下壩鄉,新中國成立后先後劃為第四區,下壩區、下壩鄉、紅專公社、下壩公社,1984年10月撤清下壩公社,復設下壩鄉。
全鄉轄貴揚、露冕、福興、下壩、大成、大田、石營、園豐、美溪9個村委會84個村民小組。
2011年末轄區共1800戶,民族除個別婚入人口外全部為漢族。總面積為95.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和每平方公里95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下壩鄉常住31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