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廣福鎮的結果 展開

廣福鎮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下轄鎮

廣福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廣福鎮中心位置位約在東經116°03',北緯24°48'。地處閩粵的接合部,東鄰福建省武平縣岩前鎮﹐南連文福鎮,西接平遠縣泗水鎮,北依武平縣中赤鎮。全鎮總面積107.13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廣福鎮有常住人口15015人。廣福鎮年平均氣溫比蕉嶺縣內其他鄉(鎮)低2℃,雨量充沛,年降水量比縣內其他鄉(鎮)多200毫米。

明崇禎六年(1633年)建縣署時,始設廣福鄉。清代至民國初沿用明制,稱廣福鄉。民國十年(1921年),屬蕉嶺縣第四區。1958年,初成立廣福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建區。1987年,微區設鎮。截至2020年6月,廣福鎮轄1個社區和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蕉嶺縣大中街2號。

2019年,廣福鎮社會產值5.117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808億元(比增2%),工業總產值2.618億元(比增7%),第三產業0.691億元(比增7%);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9850元,比增5.3%。。

歷史沿革


明崇禎六年(1633年)建縣署時,始設廣福鄉。
清代至民國初沿用明制,稱廣福鄉。
民國十年(1921年),屬蕉嶺縣第四區。
1950年,廣福鄉與文福鄉劃為蕉嶺縣第三區。
廣福鎮
廣福鎮
1956年,廣福鄉及石蜂鄉划屬文福區。
1958年,初成立廣福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建區。
1987年,微區設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廣福鎮轄1個社區和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蕉嶺縣大中街2號。
廣福鎮行政區劃
廣福社區大壩村廣育村石峰村
鐵坑村洪才村西山村豪嶺村
葉田村樂干村留畲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廣福鎮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6°03',北緯24°48'。地處閩粵的接合部,蕉嶺縣北部。東鄰福建省武平縣岩前鎮﹐南連文福鎮,西接平遠縣泗水鎮,北依武平縣中赤鎮 全鎮總面積107.1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廣福鎮地處山區,四面環山,是蕉嶺縣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70.6%、活立木蓄積量24.9萬立方米。

氣候特徵

廣福鎮年平均氣溫比蕉嶺縣內其他鄉(鎮)低2℃,雨量充沛,年降水量比縣內其他鄉(鎮)多200毫米。

水文

廣福鎮境內溪流在盆地里向北匯成樂干河。境內有6個中、小型水庫,蓄水量185.6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廣福鎮錳、鐵、大理石,石灰石等儲量較大。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廣福鎮有常住人口15015人。

經濟


2019年,廣福鎮社會產值5.117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808億元(比增2%),工業總產值2.618億元(比增7%),第三產業0.691億元(比增7%);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9850元,比增5.3%。
2019年,廣福鎮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突破3000萬元。
2019年,廣福鎮葉田村試植6畝黑木耳,實現年產量1.3萬斤,產值17萬元。

交通


廣福鎮境內有國道G205過境,長深高速在廣福鎮設收費站出入口。

社會


基礎設施

2019年,廣福鎮完成37個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化(村委會通自然村),完成79.4公里。建設完成公廁4間,完成戶廁改造任務數43戶。完成1個鎮級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推進16個村污水處理設施和集污管網建設。

脫貧攻堅

2019年,廣福鎮鎮有勞力貧困戶114戶346人發展種養項目190個,在家有勞動力貧困戶參與傳統的烤煙、金桔產業項目114戶340人,佔有勞力貧困人口比例98.27%。對10項指標進行審查,全鎮277戶555人達到退出標準,退出率100%。

社會保障

2019年,廣福鎮新增五保戶10戶10人,退出4戶4人。全面複核新增低保戶52戶81人(其中扶貧無勞力納入低保43戶62人),取消低保戶20戶31人。共辦理資格認證2238人、待遇申領業務136宗、醫療保險費用報銷業務68宗。

文化


地名來源
因里人在黃竹溪畔建有廟宇1座,地處廣東、福建交界處,故取名廣福寺,廣福由此得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
● 蕉嶺竹板歌
竹板歌是客家民間藝術的一種,因說唱者以竹板擊節伴奏而得名,每條歌曲以五句歌詞為一個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組成,唱腔比較固定簡單,又名“五句板”。竹板歌歷史悠久,對研究客家歷史、語言、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2009年,“蕉嶺竹板歌”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蕉嶺三及第
蕉嶺三及第
“三及第”是蕉嶺縣民間的風味小吃。蕉嶺縣當地有“早上一碗三及第,上山打虎有力氣”的說法。“及第”,是指舊時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所謂三及第,就是在科舉取士時代,一舉獲得秀才、舉人、進士的功名,合稱三及第。清朝狀元林召棠用豬肝、瘦肉、豬肚子三種豬內臟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湯由此而得名。在蕉嶺,三及第是人民最喜歡的早餐,則由豬肉、豬肝、豬粉,外加佐料調配而成。
2012年,“蕉嶺三級第”被列入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旅遊


蕉嶺縣廣福鎮粟壩羅氏大圍屋
粟壩羅氏大圍屋,位於蕉嶺北面廣福鎮粟壩村,始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開始為方形主房,下中置二進院落四合院或宗祠,后圍第一排圍龍屋。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建第二排圍攏,1954年,建第三排圍攏。
圍屋正中為宗祠,為祭祀祖先及婚喪喜慶的場所。左右兩房置兩棟橫屋。房屋之間有廊道相通,外面用門樓圍封為居民進出。圍居的牆用粘土夯築,屋內有300多個房間。圍屋之間的天井,晴天曬物,雨天排水,為採光、通風之用。正門口有一長方形禾坪,坪前有一半月形的池塘,既可養魚又可蓄水,防旱防火。圍屋坐西向東,冬暖夏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