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1條詞條名為劉毅的結果 展開
- 魏晉時期名臣
- 廣東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
- 成都市金牛區委常委
- 成都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
- 海軍中將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中國知名音樂教育家
- 首旅集團原總裁、王府井集團原董事長
- 重慶市黔江區委常委、區政府常務副區長
- 堪輿家
- 飛天雪窖集團董事長
- 東晉北府兵將領
-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黨組成員、副董事長
- 天津九安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副局長
- 中國內地編劇
- 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國家稅務局副局長
- 柳鋼礦業公司黨委副書記,柳城縣委常委
- 編劇
- 廣東華商律師事務所律師
- 咸陽市科技產業園管理委員會主任
- 貴州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 米爸
- 濟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 陝西省地震局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
- 青海省湟源縣政府副縣長
- 原國家旅遊局局長、黨組書記
- 山西省呂梁市司法局局長
- 哈爾濱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同仁醫院
- 昆明市司法局局長
- 內蒙古通遼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
- 九安醫療董事長
- 宜賓交警
- 中國楹聯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
- 足球運動員
- 醫生
- 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
- 原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黨委常委
- 攀枝花市公安局某支隊副支隊長
- 上海中醫醫院主任醫師
- 中國內地男歌手、音樂製作人
- 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
- 民進浙江省副主委、省政協副秘書長
-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 永順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員
- 廣安市郵政管理局副局長
- 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
- 原國務院參事室主任
- 重慶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
- 北大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 淮陰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助理
- 流逸
- 高級農藝師
- 六枝特區文聯主席
- 南寧市尚瑤金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
-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講師
- 中國羽毛球運動員
- 東漢平望侯
- 蒲江縣長秋鄉黨委委員
- 山西運動員
-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
- 模特
- 遼寧盤錦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
- 西寧國靈中學教師
- 武漢市市紀委幹部管理室主任
-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教師
- 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
- 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 原齊齊哈爾輕工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 江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 山西汾西礦務局建安處副處長
- 江山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 連雲港第一人民醫院高新院區黨總支副書記
- 成都大學師範學院學工辦副主任
- 星光大道參賽選手、漁民歌手
- 華聯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工程師
- 武漢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副部長
- 江西省萍鄉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師
- 玉屏公路管理段段長
- 重慶郵電大學現代中藥教學部副主任
- 遼寧省財政學會理事
- 五家渠市三屆人大主任
- 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刑五庭助理審判員
- 同濟大學教授
- 湖南省湘潭縣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
- 北京鐵路運輸中級法院院長
- 石家莊影視創作中心主任
- 老河口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 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副研究員
-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 革命烈士
-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實習研究員
- 廈門市公安局湖裡分局交警大隊交管科副科長
- 陶瓷藝術家
- 株洲市中心醫院呼吸二科副主任
- 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原審判員
-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 達州愛瑞眼科醫院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 荊門藍天救援隊的成員之一
- 培訓師
- 蒲江縣壽安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 資陽市樂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助理獸醫師
- 株洲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
- 攀枝花市司法局黨組成員
- 高級國際財務管理師
劉毅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劉毅,男,1961年6月生。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85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大氣物理系大氣物理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8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大氣物理系大氣物理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6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大氣氣溶膠的物理化學特性及其輸送過程"。
1996年至1998年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大氣氣溶膠和大氣化學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1998年被聘為副研究員。
1998年至2003年作為客座研究員在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地球觀測研究中心負責ADEOS-II衛星全球成像儀(GLI)大氣氣溶膠和雲的衛星遙感反演演演算法的研究。
2003年被聘為研究員,2004年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現任亞洲氣溶膠學會中國執行委員(1999-2006);
中國氣象學會衛星氣象專業委員會委員,大氣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大氣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2003-2006)。
2003年至今在中層大氣遙感與探測開放實驗室從事衛星遙感研究。
研究方向為:氣溶膠和雲的衛星遙感理論、方法及其應用,大氣氣溶膠和大氣化學成分對區域環境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多篇。
Characterization and correction of Global Ozone Monitoring Experiment 2 ultraviolet measurements and application to ozone profile retrievals. J. Geophys. Res., 117, D07305, doi:10.1029/2011JD017096, 2012.
Tropospheric ozone trend over Beijing from 2002–2010: ozonesonde measurements and modeling analysis.Atmos. Chem. Phys. Discuss., 12, 11175–11199, 2012. 10.
The QBO and SAO features of tropical O3, NO2 and NO3 revealed by GOMOS Satellite observations from 2002-2008,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8:1921-1929, 2011.
Middle Atmosphere Response to ENSO Events in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 by the Whole Atmosphere Community Climate Model, ATMOSPHERE-OCEAN, 49 (2), 95–111, 2011.
Middle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ozone budget during the warming Arctic winter, 2002–2003, Adv. Atmos. Sci., 28(5), 985-996, 2011.
衛星遙感大氣CO2的技術與方法進展綜述. 遙感技術與應用, 第26卷,第2期,247-254,2011.
Measurements of Asian dust optical properties over the Yellow Sea of China by shipboard and ground-based photometers, along with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 case study of the passage of a frontal system during April 2006, J. Geophys. Res.,115, D00K04, doi:10.1029/2009JD012684, 2010.
Dynamic formation of extreme ozone minimum event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northern winters 1987–2001, J. Geophys. Res., 115D18311, doi:10.1029/2009JD013130, 2010.
The influence of the 11-year sunspot cycle o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uring winter,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53(3): 354-364, 2010.
A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triggered record ozone minimum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December 2003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tratospheric “low-ozone pockets”, Geophys. Res. Lett., 36, L15830, doi:10.1029/2009GL039025, 2009.
Tibetan middle tropospheric ozone minimum in June discovered from GOME observations. Geophys. Res. Lett., 36(5):1-6, 2009.
Atmospheric tracers during the 2003–2004 stratospheric warming event and impact of ozone intrusions in the troposphere. Atmos. Chem. Phys., 9, 2157–2170,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