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遞減

收益遞減

收益遞減是指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增加某種生產要素的投入,當該生產要素投入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後,增加一單位該要素所帶來的產量增加量是遞減的,收益遞減是以技術水平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保持不變為條件的。

相關名詞


邊際收益遞減律">
收益遞減
收益遞減
邊際收益遞減律
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當把一種可變的生產要素投入到一種或幾種不變的生產要素中時,最初這種生產要素的增加會使產量增加,但當它超過一定限度時,增加的產量將要遞減,最終還會使產量絕對減少。根據這一法則,如果不斷添加相同增量的一種投入品(且若其他投入品保持不變),這樣所導致的產品增量在超過某一點后將會下降,也就是說,邊際產品將會減少。
實質上,生產所需的基本要素有四大類:土地、勞動力、資本財貨和企業家才能。生產一定量的產品就的消耗一定的要素,一定的技術條件下這個要素比例是確定的,即當其他要素不變的情況下,改變某個要素的投入量勢必會影響產量。從開始投入這個要素,邊際產量比較平穩(也有可能因為其他要素的非最佳貢獻導致邊際產量遞增),因為其他要素過剩,能保證這個要素按最佳比例充分利用;達到確定的要素比例之後邊際產量則會下降,因為這個要素過剩,沒有按最佳比例充分利用,因而會使邊際產量遞減,最終在其他要素耗盡的之後繼續投入該
收益遞減
收益遞減
要素出現產量不增。
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是指其他投人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最終會減少的規律。該規律另一種等價的說法是:超過某一水平之後邊際投入的邊際產出下降。
規模收益遞減
規模收益遞減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數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數增加,並導致產量增加的百分數小於該百分數,就是規模收益遞減的。
邊際收益遞增也稱邊際效用遞增邊際收益遞增是指在知識依賴型經濟中,隨著知識與技術要素投入的增加,產出越多,生產者的收益呈遞增趨勢明顯。這一規律以知識經濟為背景,在知識依賴型經濟中生產要素簡化成知識性投入和其它物質性投入。

相關理論


收益遞減
收益遞減
邊際收益遞減是目前主流經濟學派的重要理論基石之一。邊際收益遞減規存在三大錯誤:一是認為邊際收益遞減的起點不可知;二是認為邊際收益從開始遞減到負收益的區間比較長;三是認為廠商生產的常態是處於邊際收益遞減的階段。探討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對於重新審視相關經濟學理論具有重要
一、邊際收益遞減理論的第一個錯誤:邊際收益遞減的起點不可知
“邊際”是指額外的或增加的。邊際收益遞減也被稱為邊際產出遞減規律或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邊際收益遞減的基本內容是:當其他要素投入數量不變時,如果等額增加一種要素,產量的增加額開始上升,但超過某一點后,增加每一單位要素帶來的邊際產量會下降邊際產量的計算公式是:邊際產量=總產量的變化/可變投入的變化。邊際收益遞減發生作用需要具備三個條件:(1)只有一種投入品的數量變化,其他投入品的數量固定不變;(2)所增加投入的要素是同質的;(3)產品生產技術水平給定
收益遞減
收益遞減
主流經濟學派認為邊際收益遞減的起點是不可知的。美國經濟學家阿琳·霍格在《經濟學導論》中認為,邊際收益遞減“這一法則不會規定從哪一袋化肥開始比上一袋生產更少的番茄,也不會確定收益遞減從何時開始發生,僅僅是說最終將會有這樣的趨勢。這個法則就像是一個算命先生的預言,對細節是模糊的。收益遞減法則僅僅預言了:隨著肥料的增加,額外增加肥料所增加的番茄數量將會下降”。
主流經濟學派認為邊際收益遞減的起點是不可知的觀點是錯誤的,邊際收益遞減的起點是可知的和有規律可循的。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第一,邊際收益遞減討論的產品,應該是與現實經濟(特別是現代化生產)相吻合的產品。現實經濟中對產品的生產,都是有一定的技術要求的。第二,各種產品的生產技術,都是經過認真的科學研究和多次反覆試驗而得出來的。例如,一台機器的轉速是多少,是依據製造這台機器的金屬的性能等條件反覆試驗來決定的。轉速超過極限后,這台機器必然會損壞。又如,一條自動化的生產線需要多少工人操作,也是依據這條生產線的性能和產品加工的要求、工人勞動的強度、生產成本等因素反覆研究后決定的。因此,這些生產技術具有客觀性和穩定性。第三,產品生產技術的客觀性和穩定性,決定著產品生產過程中各種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同時,生產技術也決定了產品產量的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必然性,而不像人們買彩票中獎那樣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第四,很顯然,由各種產品的生產技術所客觀決定的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點,就一定是邊際收益的最高點。緊接這個邊際收益最高點之後,
收益遞減
收益遞減
就一定是邊際收益遞減的起點。
二、邊際收益遞減的第二個錯誤:邊際收益從開始遞減到負收益的區間比較長
由於主流經濟學派認為邊際收益遞減的起點是不可知的,所以便把邊際收益遞減的起點定在投入要素量增加的比較靠前的地方,即投入要素開始增加后不久,馬上就由邊際收益遞增轉為邊際收益遞減。然後再把邊際收益遞減由正數轉為負收益的區間定得很長。在目前流行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基本上都是如此。
絕大多數商品的生產,在其各種投入要素達到了生產技術規定的最佳組合時,其產量必然已達到了很好的水平。如果再增加要素投入(例如增加工人),其產量往往也可能增加一點,但其增加產量的數 量一定是很有限的。根據筆者對經濟現實生活的觀察和判斷,筆者認為,其一,凡是用全自動化機器設備生產的產品,在各種投入要素達到最佳組合之時,其產量一定能達到最佳。此後,如果再增加工人的投入,則幾乎是不能擴大產量。因為這些增加的工人已沒有任何用武之地。其二,凡是用一般的機器(半自動化機器)或簡單的生產工具,以手工操作為主進行生產的產品,在各種投入要素達到最佳組合時,其產量也會達到較好水平。此後,如果再增加工人的投入,這些工人可能在某些相對薄弱的生產環節中,加快一點生產的進度,因此可以稍為擴大總產量。這裡所擴大的總量,應在10%以內。其三,農產品的生產也是有技術要求的,在各種投入要素達到最佳組合時,其產量也會達到較好水平。此後,如果再增加人力(或肥料)的投入,結果可能也會使總產量增加一些。但是,這裡增加的產量也必然是有限的,也應該在10%以內,最多不會超過15%。那麼,絕大多數商品的生產,在其各種投入要素達到了生產技術規定的最佳結合之後,再增加某種要素(一般為人力)的投入。

與邊際收益遞增


收益遞減
收益遞減
資源如果不能即定,再說它是否稀缺就毫無意義了。因為連資源有多少都不知道,又何談稀缺與否。這裡所說的資源,指的就是小系統所需要的東西。沒有當代工業,石油、天然氣有什麼用處?一百年前誰會想到硅這種元素有如此魅力?難處在於幾個相互影響、相互決定的變數之間是沒有辦法分析的。這是人的問題,因為思考的過程需要一個支點。
收益遞減
收益遞減
既然在靜態即稀缺性分析中不容許研究收益遞增。而在動態下沒有辦法深入研究收益遞增(可以初步討論,卻不能給出具體的性質)。由是在筆者看來,想要研究收益遞增,一種可能是將動態的性質歸入到靜態當中來。比如在小系統和大系統之間確立一種可能的必然聯繫,從中入手將問題簡化。舉個例子的話,人們可以設想小系統的收益遞增和大系統的擴張之間的簡單關係,通過把一個變數重新固化,化動為靜,將所有動態問題重新歸結為靜態下的討論。然而這條路可以說基本不通,因為這之間簡單的線性關係不太可能存在。而如果是複雜的相互關係,也就不可能化動為靜了。
因此人們可以斷言,如果要研究收益遞增,再沿老路即資源稀缺假定下的邊際分析是不太會有什麼成果的。事實上,在我看來問題並不在於凸性假設,而在於原先的二維結構圖。收益遞增不應該被理解為二維圖下的上升曲線,而是三維圖下的自組織。

相關詞語


產業結構理論貨幣投資過度理論大市場理論貨幣投資過度理論

相關鏈接


http://www.ilib.cn/A-ckyk-c20031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