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屬殖民地獨立戰爭

葡屬殖民地獨立戰爭

葡徠屬殖民地獨立戰爭,是1961年至1974年葡萄牙統治下非洲殖民地爭取獨立的武裝鬥爭,是亞非殖民地反抗歐洲殖民主義統治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鬥爭。

戰爭背景


非洲葡萄牙殖民地示意圖
非洲葡萄牙殖民地示意圖
老牌殖民主義國家葡萄牙經過500年,在非洲西部和東南部佔有“葡屬幾內亞”(今幾內亞比索)、安哥拉、葡屬東非(今莫三比克)等較大的殖民地。
20世紀60年代以後,在非洲民族解放鬥爭高漲,大多數國家已獲得獨立的形勢下,葡萄牙總理薩拉查法西斯獨裁政權仍堅持殖民政策,實行陳舊的直接統治制,對國際上宣稱葡沒有殖民地,只有“海外省”。
1956年,安哥拉和幾內亞比索首先成立民族主義政黨“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簡稱“安人運”)和“幾內亞和維德角非洲獨立黨”(簡稱“幾佛獨立黨”)。1957年“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簡稱“安解陣”)又宣告成立。莫三比克也成立了若干影響較小的政黨。他們積極進行組織宣傳,發動遊行示威,希望通過和平方式爭取獨立。但葡萄牙殖民當局的反應是:將本土的秘密警察調到殖民地,加強控制鎮壓。1959年8月,葡軍警在葡屬幾內亞的比紹開槍打死示威工人50多人。隨後,在安哥拉逮捕了安人運領導人阿戈什蒂紐·內圖。次年,又在莫三比克的木韋達打死500多人。殖民地人民被迫拿起了武器。

戰爭過程


1961年2月4日拂曉前,安人運首先行動,襲擊了首府羅安達的監獄及警察總部。同年3月中旬,在北部的剛果省爆發了安解陣領導的大規模的武裝起義,襲擊了殖民當局的軍事據點和殖民者的種植園。起義者所用的除了一小部分繳獲的現代化武器外,絕大部分都是木棍、砍刀以及自製的土槍、土炮等。但三個月之內,鬥爭烈火即席捲安哥拉西北部各州。
在安哥拉爆發武裝鬥爭后,幾內亞比索人民也加緊準備武裝鬥爭。1963年1月23日,幾佛獨立黨領導一支游擊隊在熱巴河南岸的蒂特市向殖民軍發起進攻,開始了武裝鬥爭。起義人民以弓箭、匕首、砍刀以及從敵人手中奪來的手槍和手榴彈等武器,同比自己強大許多倍的敵人拼殺。至同年3月,愛國武裝力量控制了南部地區,武裝鬥爭向幾內亞比索全境發展。
1964年初,殖民當局調集3000名精銳部隊,在飛機掩護下,從海上向幾內亞比索南方科莫島的游擊隊反撲,企圖重占該島作為進攻南部解放區的跳板。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科莫島愛國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75天,他們擊斃擊傷殖民軍司令官以下650人,擊沉擊傷汽艇13艘,擊落擊毀飛機5架,於同年4月取得了科莫島保衛戰的勝利。同年底,愛國武裝力量又在莫雷斯地區打退1000名殖民軍的入侵。
在幾內亞比索人民抗敵保衛戰節節勝利的時刻,莫三比克也爆發了反殖武裝鬥爭。1964年9月25日,兩年前成立的莫三比克解放陣線(簡稱“莫解陣”)發表了《武裝大起義宣言》,號召人民為實現莫三比克的徹底獨立而鬥爭。愛國武裝力量隨即在德爾加多角州的沙伊鎮點燃了莫三比克獨立戰爭的烽火。

葡萄牙反應

安哥拉起義爆發后,殖民當局立即派遣大批軍隊、警察,出動坦克和裝甲車,對人民實行殘酷鎮壓。從1961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殖民者炸毀了25個村莊,屠殺了3萬非洲人。薩拉查親自兼任國防部長,發誓要把安哥拉民族解放戰爭鎮壓下去。在殘酷鎮壓起義的同時,1961年8月,葡萄牙當局又宣布對殖民地實行根本改革:撤銷《土著法》,形式上承認殖民地人民為葡萄牙公民,增加非洲人在葡萄牙國民議會中的議席,允諾在殖民地發展教育、建築城市住宅、增建醫院、修築公路等。
在幾內亞比索,1968年就任葡屬幾內亞總督的安東尼奧·斯皮諾拉將軍(1974年革命后曾當過5個月的葡萄牙總統)也實行了緩和政策。他大規模地搞基礎經濟建設,在當地修建學校、醫院、住宅區以及公路,使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還調來了三架SA316B“雲雀III”直升機作為民用通訊聯絡機。但同時,斯皮諾拉在軍事上表現得比他的前任更加強硬,他強調要使用“一切方法”來對付游擊隊。於是從1970年起,葡萄牙空軍的菲亞特G.91攻擊機開始使用凝固汽油彈、落葉劑、除草劑等非常規彈藥,特別是公路周邊地帶使用這些“武器”,以消滅公路周邊的植被。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少殖民軍遭到游擊隊伏擊的可能性,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切斷游擊隊的後勤補給線。同時,他還在外交領域展開攻勢,與支持愛國武裝的幾內亞共和國總統塞古·杜爾會談,討論相互合作問題。但是會談以失敗告終。1972年11月,為鼓動推翻杜爾總統,殖民軍對幾內亞發動攻擊,雖然救出了被關在那裡的葡萄牙戰俘,但最終敗退。
在莫三比克,1966年10月10日,殖民軍派遣姦細刺殺了莫解陣軍事領導人馬蓋亞。1969年2月3日莫解陣領袖蒙德拉納(Eduardo Chivambo Mond-lane)被葡萄牙特務暗殺。但莫解陣領導層反而克服了分裂的危險,以薩莫拉·馬謝爾為首的新領導集團逐漸左傾,取得了蘇聯的支持。

戰爭發展

1962年4月,安解陣宣布成立安哥拉流亡革命政府,並把武裝力量改組為民族解放軍。這支力量除了繼續堅持在安哥拉西北部山林地區活動外,從1966年開始還擴展到馬蘭熱的卡松加地區及靠近扎伊爾沙巴地區的東部邊境一帶進行反殖鬥爭。安人運於1963年初在卡奔達開避新戰線,並設立培訓游擊隊幹部的中心,1964年又在東部叢林地區開闢新游擊區。1966年5月,安人運的武裝在盧祖鎮附近襲擊葡軍,開始了東部戰線的武裝鬥爭。
除了上述兩支反殖武裝外,1966年3月又出現了“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簡稱“安盟”)領導的反殖武裝力量。安盟主席為若納斯·薩文比。安盟在東部地區建立游擊基地,創建了安哥拉解放軍。三派武裝對殖民政府打擊雖然更大,但是力量分散了,對敵打擊較弱,也埋下了不和的種子。
從60年代下半期至70年代上半期,幾內亞比索、安哥拉、莫三比克的反殖武裝鬥爭繼續發展,愛國力量在鬥爭中進一步壯大,游擊基地更加擴大和鞏固,對殖民軍警的襲擊更加頻繁,規模也更大。
在安哥拉,三個民族主義組織領導的武裝鬥爭都有了加強。1968年,安人運在東部地區的游擊戰已擴展到隆達及比耶兩省。至1970年代初,它的武裝力量已達到五個軍區:丹博斯、卡奔達、莫西哥及寬多庫邦戈、隆達及馬蘭熱、比耶。安解陣的游擊活動也已擴展到宰雷、威熱、北寬扎、羅安達、卡奔達、馬蘭熱、隆達及莫西哥等省。安盟的武裝鬥爭也由莫西哥省逐步發展到隆達、馬蘭熱、比耶、寬多庫邦戈等省的部分地區,1969年5月又擴展到維拉省的部分地區。
為了消滅安哥拉反殖愛國力量,葡萄牙殖民當局無視人道,模仿了美國在越南使用過的一切手段。1967年末,殖民者強迫原分散居住的安哥拉農民密集地居住在指定的地點。有的居民點周圍設置了鐵絲網等障礙物。殖民者原以為這樣可防止游擊隊滲透,便於割斷當地居民與游擊隊的聯繫,得以孤立、削弱並消滅愛國武裝力量。但集中營式的生活使人民對殖民當局更加不滿,更同情和支持游擊隊的反殖鬥爭。1970年,殖民者還發動了生物戰,使用飛機在田地上空播撒化學製劑,導致農作物大面積死亡。
持AK-47的幾內亞比索游擊隊員
持AK-47的幾內亞比索游擊隊員
安哥拉愛國武裝力量在根據地及敵占區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掩護下,利用境內山嶺綿延、森林密布的有利環境同敵人展開游擊戰。他們設路障,埋地雷,炸橋樑,切斷輸電線和電話線,引誘敵人進入伏擊圈,抗擊敵人的掃蕩,殲滅殖民軍警的有生力量,還經常襲擊敵人的軍事據點及巡邏隊,燒毀殖民者的種植園,使敵人疲於奔命。1974年7月25日,民族解放軍徹底摧毀了安哥拉最北部緊靠盧沃的一個葡萄牙軍事哨所,殲滅守軍近百人,創造了著名的戰例。據不完全統計,到1974年,安哥拉三個民族主義政黨領導的反殖武裝力量已發展到15000人,解放了2/3的國土和100多萬人口。.
幾內亞比索愛國武裝力量在1960年代下半期繼續粉碎敵人的進攻。1968年5月至1969年2月,當兩個營的殖民軍進犯南部邊境地區、妄圖切斷解放區運輸線時,愛國武裝力奮戰九個月,終於用迂迴戰術打敗敵軍,保住了這條重要的運輸線。1971年12月下旬,愛國武裝力量在莫雷斯解放區再獲大捷,殖民軍死傷數千人,指揮官被迫自殺。至70年代初,愛國武裝力量發展到1萬多人,控制了幾內亞比索超過三分之二的領土以及超過一半的人口,活動擴展到殖民統治中心——比紹市的周圍。
莫三比克的反殖武裝於60年代下半期在德爾加多角州和尼亞薩州建立較牢靠的基地,還在莫三比克州及贊比西州開展游擊活動,在太特州則開闢了新戰場。1970年5月,殖民當局糾集了3.5萬人的兵力,動用1.5萬噸軍事物資,還出動海軍、空軍和特種部隊,向德爾加多角州、尼亞薩州和太特州的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莫三比克愛國軍民經過三個多月的浴血奮戰,殲敵400多人,炸毀敵軍車幾十輛,擊落敵機4架,不僅粉碎了敵人的進攻,鞏固了解放區,而且還利用敵人後方空虛的機會向南推進,進一步擴大了解放區。
1970年下半年,莫三比克愛國武裝力量乘勝繼續襲擊葡萄牙殖民軍。在1970年11月—1971年11月的一年裡,愛國武裝力量進行了數百次游擊戰,打死打傷敵人2000多人。1972年7月,游擊隊又在馬尼卡—索法拉州開闢新戰線,1972年9月—1973年9月,愛國武裝力量共殲敵2300多名,擊落擊毀敵機49架,擊沉艦隻11艘,擊毀軍車280多輛。至1974年,莫解陣武裝也發展到上萬人,控制了全國1/4以上的土地,擁有100多萬人口。

國際援助

葡屬非洲殖民地各民族主義政黨較重視發動群眾和建設穩固的解放區。幾佛獨立黨非常重視培訓幹部和發動群眾。1960年,該黨總書記阿米爾卡·卡布拉爾在幾內亞共和國首都科納克里舉辦了一所訓練幹部的學校。學員經過短期訓練后即回國內,到農村發動農民。在1960年代初期的幾年中,該黨共培養了約3000名從事政治宣傳的幹部,這支幹部隊伍在發動農民開展反殖武裝鬥爭及建設解放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卡布拉爾認為,把解放區建設好,改善農民的生活,就能使農民更積極地參加民族解放戰爭,提出了“以醫院和學校取得戰爭勝利”的思想。幾佛獨立黨號召並幫助解放區農民發展糧食及副食品的生產,以滿足解放區人民生活的需要,並建立人民商店作為新的貿易流通體系的重要環節。其解放區的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重視,至1972年已辦了164所學校,招收小學生1萬多人,設了9個醫院及117個診所。解放區還普遍建立了由人民選舉產生的村政權及鄉政權,有的地方還設立了軍政訓練中心。莫解陣也很重視在它控制的廣大農村和森林地帶建設解放區和游擊基地。其解放區建立了州、縣、鄉各級政權,發展教育和醫療衛生等事業。1966年,僅在德爾加多角州就設有初級學校100所,供1萬名兒童上學。
各政黨還全力建立一支紀律嚴明的武裝隊伍,在作戰中採取了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幾佛獨立黨在建設武裝隊伍時較注意政治方向問題。1964年2月,該黨在卡提奧解放區的卡薩卡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60個代表包括當時擔任較重要職務的政治及軍事幹部。會上批評了一些游擊隊領導人個人野心膨脹、脫離該黨的領導、不執行黨的指示和政策的傾向,加強了黨對武裝力量的領導。這次會議還決定把各自為政的游擊隊分隊統一為人民革命武裝力量,由軍事委員會統一領導和指揮。軍事委員會由幾佛獨立黨高級領導人組成,以卡布拉爾為主席。各級武裝部隊都設指揮員及政委,指揮員是軍事行動的決定者,政委負責政治方面的工作。武裝力量的基層單位是聯合突擊隊。幾佛獨立黨強調在作戰中採取伏擊、打了就跑的靈活戰術,避免無把握的全面出擊,因而能夠以較小的代價收復了大部分國土,以不到1萬人的游擊隊把5萬人的現代化葡萄牙殖民軍圍困在據點裡,成為葡屬殖民地中反殖武裝鬥爭開展得最好的地區。莫解陣在建設愛國武裝力量中也很注意加強部隊的組織紀律性。至1970年,該黨領導的武裝已由開始時的250名只有簡陋武器的造反者發展成為近萬人的訓練有素的、擁有一批新式武器的隊伍。莫三比克另一個民族主義組織——莫三比克革命委員會還仿照實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要求其游擊隊“一切行動服從命令”,“一切繳獲歸軍隊集體”,“討論和解決問題時說話要和氣”,“借物要歸還原主”等。
除內部建設和嚴明紀律之外,國際上的援助也不可忽視。除非洲鄰國之外,蘇聯、古巴對幾內亞比索、莫三比克、安哥拉都大力提供武器和技術人員援助,幾佛獨立黨武裝還因此建立了自己的空軍。古巴向安哥拉派遣了大量軍事顧問和技師。中國也對三國給予了道義上、物質上的援助,莫解陣武裝得到的的武器有步槍、衝鋒槍、機槍。最後,還收到了一批SA-7導彈——但沒能取得戰果。

戰爭結果

安哥拉、幾內亞比索和莫三比克人民的反殖武裝鬥爭,給葡萄牙當局以沉重打擊。為了鎮壓殖民地日益強大的愛國武裝力量,它不得不把越來越多的軍隊和物資投入非洲,應付殖民戰爭的需要。1972年,葡萄牙20萬兵力中約有16萬陷入非洲。據官方公布的數字,到1974年5月止,葡軍共傷亡3.4萬餘人,另有8.4萬多人“生病”。戰場上的兵源急需補充,而國內兵源不足,迫使葡萄牙當局延長士兵服役的期限,甚至強迫不適於服役的人入伍。殖民戰爭也使葡萄牙軍費開支連年增加。1963年葡萄牙本土及殖民地的軍費支出為1.93億美元,而1967年的軍事預算僅海外領地一項即達2.17億美元。葡萄牙當局所進行的殖民戰爭在本土也開始引起各階層人民的不滿。60年代末70年代初,葡萄牙國內的工人、青年、學生等各階層群眾廣泛開展罷工、罷課、遊行示威,反對繼續鎮壓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要求民主與自由。被派往非洲的葡萄牙士兵及下級軍官越來越多地採取集體逃跑、拒絕上船出發、甚至起義等方式,反對政府在非洲進行的殖民戰爭。
由於薩拉查和卡埃塔諾兩屆政府都頑固地支持在非洲繼續進行殖民戰爭,葡萄牙內外矛盾都越來越尖銳,政局越來越不穩定。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軍隊中一批中下級軍官發動“康乃馨革命”,推翻了卡埃塔諾政府。新政權表示,將採取政治解決辦法而不是軍事辦法解決海外戰爭問題。
首先同葡萄牙新政權舉行談判並實現政治解決的是幾內亞比索反殖力量的代表。幾內亞比索人民早在1973年9月23—24日在東部的馬迪納—博埃解放區舉行了第一屆全國人民議會,正式宣布成立幾內亞比索共和國,幾佛獨立黨新任總書記路易斯·卡布拉爾就任國務委員會主席。至1974年3月,幾內亞比索共和國得到了70多個國家的承認,被接納為非統組織的成員國。聯合國也承認它是獨立主權國家。但葡萄牙殖民當局拒絕承認幾內亞比索的獨立,並繼續佔領其部分地區。卡埃塔諾政府垮台後,幾內亞比索共和國派出代表和葡萄牙新政府的代表在倫敦、阿爾及爾等地進行談判。雙方於1974年8月26日達成協議,葡萄牙宣布在法律上承認幾內亞比索共和國,並同意在同年10月31日以前全部撤出它在幾內亞比索的軍隊。
1974年6月及9月,莫解陣先後兩次派出代表同葡萄牙新政府進行談判,揭露葡萄牙提出的“葡非聯邦”的殖民主義本質,堅持要實現完全獨立的立場。在莫解陣的努力下,雙方達成了《盧薩卡協議》,葡萄牙承認莫三比克人民的獨立權。1975年6月25日,莫三比克正式宣告獨立,莫解陣主席馬謝爾就任總統。
非洲其他葡萄牙殖民地也相繼加快獨立步伐。1975年7月12日,聖多美普林西比宣告獨立。1975年7月5日,維德角群島正式宣布獨立。
安哥拉宣布獨立之後的慶典
安哥拉宣布獨立之後的慶典
從1975年1月15日起,安哥拉三個民族主義組織在葡萄牙的阿沃爾市同葡萄牙政府舉行了一系列談判,最後簽署了關於安哥拉獨立的協議,承認安哥拉人民的獨立權利,並承認三個民族主義組織是安哥拉人民的合法代表。但由於權力分配上的矛盾,砸碎殖民枷鎖半月之後,便爆發了安哥拉內戰。安人運於1975年11月11日單獨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國,內圖就任總統。至此,除了亞速爾群島及馬德拉群島外,葡屬非洲殖民帝國基本上瓦解了。

影響


獨立之後,殖民地的白人大量逃亡。莫三比克獨立后,包括殖民政府的各級官員、管理者、技術人員在內的二十萬白人,在一年的時間裡,幾乎撤光。安哥拉則由於突發內戰,六個月內,有三十萬白人出逃。兩國的經濟生產一個時期內陷於停頓。
徠安哥拉獨立之後,由於蘇聯、美國及古巴、南非各個勢力直接或間接的介入,陷入27年內戰災難之中。莫三比克獨立后,由於政府強硬的左傾改革措施損害反對派利益,內戰也長達15年。但是葡屬殖民地的反抗鬥爭,使西歐各國在非洲的殖民統治基本告終,誕生了一系列新生國家,意義仍很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