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魚雷的結果 展開
魚雷
水中武器
魚雷徠,是一種水中兵器。它可從艦艇、飛機上發射,它發射后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艦船,只要一接觸就可以爆炸。用於攻擊敵方水面艦船和潛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魚雷的前身是一種誕生於19世紀初的“撐桿雷”,撐桿雷用一根長桿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戰時小艇沖向敵艦,用撐桿雷撞擊爆炸敵艦。
魚雷
曾參與上述研製工作的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於1866年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枚魚雷。該魚雷借鑒了盧庇烏斯的發明,用壓縮空氣發動機帶動單螺旋槳推進,通過液壓閥操縱魚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魚雷的艇行深度。當時魚雷的艇速僅11公里/小時,射程180─640米,尚無控制魚雷艇向的裝置。因其外形似魚,而稱之為“魚雷”,並根據懷特黑德的名字(意譯為“白色”)(而命名為“白頭魚雷”。幾乎與盧庇烏斯和懷特黑德同時,俄國發明家亞歷山德羅夫斯基也研製出類似的魚雷裝置。
1887年1月13,俄國艦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噸的“因蒂巴赫”號通信船發射魚雷,將其擊沉。這是海戰史上第一次用魚雷擊沉敵艦船。
1899年,奧匈帝國的海軍製圖員路德格·奧布里將陀螺儀安裝在魚雷上,用它來控制魚雷定向直航,製成世界上第一枚控制向的魚雷,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命中精度。1904年,美國人E·W·布里斯發明發熱力發動機代替壓縮空氣發動機的第一條熱動力魚雷(亦稱蒸汽瓦斯魚雷),使魚雷的航速提高至約65公里/小時,航程達274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魚雷已被公認為是僅次於火炮的艦艇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達1153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89%;艦艇162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49%。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總噸位達1366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68%;艦艇達369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38.5%。
1938年,德國首先在潛艦上裝備了無航跡電動魚雷,它克服了熱力魚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氣體形成航跡而易被發現的缺點。
1943年,德國首先研製出單平面被動式聲自導魚雷,它可接收水而艦艇的雜訊自動導魚雷,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又發明了線導魚雷,發射艦艇通過與魚雷尾部連接的導線進行制導,不易被干擾。
到了50年代中期,美國製成雙平面主動式聲自導魚雷(又稱反潛魚雷),它可在水中三維空間搜索,攻擊潛航的潛艇。
1960年,美國又首先研製出“阿斯羅克”火箭助飛魚雷(又稱反潛導彈),它由火箭運載飛行至預定點入水自動搜索、跟蹤和攻擊潛艇。
魚雷外形
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魚雷的研究、改進和製造,目的是使魚雷更輕便,進一步提高命中率、爆炸力和捕捉目標的能力。
生產魚雷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典、日本和中國,出口魚雷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
1885~1888年,中國清朝北洋水師購進英國的“白頭”魚雷和德國“黑頭”魚雷,開始了裝備使用魚雷的歷史。
民國時期海軍購買日、法、德等國魚雷,在抗日戰爭中曾三次使用魚雷攻擊日本軍艦。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海軍的魚雷研製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首先仿製蘇聯的反艦魚雷,70年代獨立研製了重型反潛魚雷,80年代仿製了輕型反潛魚雷,90年代研製了線導魚雷。
魚雷雷身形狀似柱形,頭部呈半圓形,以避免航行對阻力太大。中段(雷身)和後段(雷尾)3段組成,分別裝有裝藥引爆系統、導引控制系統和動力推進系統等。它的前部為雷頭,裝有炸藥和引信;中部為雷身,裝有導航及控制裝置;後部為魚尾,裝有發動機和推進器等動力裝置。魚雷的動力系統能源分別為燃氣和電力等。
根據不同的需要,魚雷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直徑為533毫米以上的為大型魚雷;直徑在400~450毫米之間的為中型魚雷;直徑為324毫米以下的為小型魚雷。魚雷主要用艦船攜帶,必要時也可以用飛機攜帶。在港口和狹窄水道兩岸,也可以從岸上發射。魚雷在水中航行的速度為70~90千米/時。
魚雷在水中的運動受到重力和浮力的共同作用:若重力大於浮力,沿水平方向發射的魚雷,將象石子那樣向斜下方運動;若重力小於浮力,它將象氫氣球那樣向斜上方運動.要使魚雷瞄準目標沿一定方向運動,必須使浮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恰當地選擇魚雷的體積,可以調整重力和浮力的關係.所以,魚雷的體積是一個重要的技術指標。
現代魚雷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遠、隱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壞性大的特點,可以說是“水中導彈”。它的攻擊目標主要是戰艦和潛水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
魚雷
魚雷有多種分類方法。
①按雷體直徑分,有輕型魚雷、重型魚雷、超大型魚雷和微型魚雷。
②按裝載平台分,有艦用魚雷、潛用魚雷和航空魚雷(又稱空投魚雷)。
③按攻擊對象分,有反艦魚雷、反潛魚雷、多用途(反艦、反潛通用)魚雷和反魚雷魚雷。
⑤按動力分,有熱動力魚雷和電動力魚雷。
⑥按發射方式分,有管裝魚雷、空投魚雷和火箭助飛魚雷。
⑦按裝葯分,有常規裝葯魚雷和核裝葯魚雷(簡稱核魚雷)。
⑧按使用方式分,有戰雷、操雷和假雷。
魚雷
常用的是按雷體直徑分類。輕型魚雷直徑為324~350毫米,由水面艦艇和飛機攜載,用於反潛。一般長度為2~4米,速度為30~50節,航程6~16千米,重量220~580千克,裝葯40~80千克(常規裝葯)。一般都是聲自導魚雷,僅瑞典TP42、TP43魚雷為線導魚雷。典型的是MK54熱動力魚雷和MU90電動力魚雷。MK54魚雷是美國2002年開發的一種性能較優、經濟性好的組合式輕型魚雷,由MK46魚雷動力系統和戰鬥部、MK50魚雷自導頭、MK48魚雷的變速控制閥和軟體以及新的商用電子部件等組合而成;MU90魚雷由法國“海鱔”魚雷的聲自導頭和電池、義大利A290魚雷的戰雷段和後段組合而成,採用鋁-―氧化銀海水電池及捷聯式慣性制導控制技術,聯合開發新的戰術軟體。重型魚雷直徑為400~550毫米,裝備於水面艦艇和潛艇,用於反潛和反艦。長度一般為5~8米,速度18~70節,航程14~50千米,重量760~2100千克,裝葯120~300千克,大多數現代重型魚雷為線導加末自導,末自導為聲自導或尾流自導。典型的是美國的MK48ADCAP熱動力魚雷和義大利的“黑鯊”電動力魚雷。MK48ADCAP魚雷使用奧托Ⅱ、高氯酸羥胺(HAP)、海水三組元燃料,以燃氣活塞發動機帶動泵噴推進器,具有線導加主被動聲自導和非聲自導工作方式;“黑鯊”魚雷使用鋁--氧化銀海水電池,無級變速,光纖線導加主被動聲自導/尾流自導工作方式,制導採用有激光陀螺的捷聯式慣性制導系統。超大型魚雷直徑為650毫米以上,由核潛艇攜載,主要用於打擊航空母艦等大型水面艦艇及岸基設施。主要有蘇聯20世紀70年代初研製的65-73型和65-76型熱動力魚雷。65-73型熱動力魚雷用於反艦;65-76型熱動力魚雷用於反艦兼顧反潛,直徑650毫米,長度11米,速度30/50節,航程100/50千米,作戰深度400米,自導方式有尾流自導和聲自導,重量為4500千克,450~500千克常規裝葯或核裝葯。微型魚雷直徑200毫米以下,由水面艦艇和飛機攜載,用於反潛。結構簡單、價格低廉,主要用於攻擊淺水海域低識別率的目標。20世紀90年代義大利、德國和挪威等國海軍開始研製。典型的是義大利A200魚雷,電動力,主動聲自導,直徑123.8毫米,長883.4毫米,重11.3千克,裝有2.5千克PBX聚能裝葯的戰鬥部,直接命中時可對潛艇造成嚴重損害,使之浮出水面。分為艦載型和空投型兩種。艦載型為火箭助飛魚雷,帶有降落傘;空投型不帶降落傘。魚雷由雷體、動力系統、戰鬥部或操雷段、制導系統等組成。雷體為由若干個艙段組成的流線型、耐壓密閉裝載空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種種魚雷之外,有一種最特殊的魚雷,是有人坐在魚雷中直接操縱控制魚雷的,稱為“有人操控魚雷”,簡稱“人操魚雷”。
在二戰期間,德國、日本都先後推出了有人操縱的魚雷,後者即著名的“回天魚雷”。這種魚雷通常採取半潛式推進,魚雷上有操作人員1名,通過操縱桿、潛望鏡來判斷、修正魚雷的航向,以確保命中目標,提高命中率。德國的人控魚雷在發射半程后,操作人員跳水逃生,由母艦派小艇救回;而日本的回天魚雷則是讓魚雷上的操作人員與魚雷一起爆炸,進行所謂的“神風特攻”,與“櫻花特攻隊”如出一轍,其殘酷程度令人嘆息,但實際戰果並不明顯。
俄羅斯勝美一籌
重型魚雷由於航程遠、威力大是美俄兩國海軍發展的重點。在美軍重型魚雷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MK48型魚雷。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這種魚雷目前已發展到了MK48-0、1、2、3、4、5六個型號,主要裝備各型核潛艇,是美海軍用以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艇的主力武器。
其中MK48最新型號MK48-5型已趨於智能化,該魚雷採用線導加主被動聲自導,線導導線為雙向傳輸,不但發射艇可將目標信息傳給魚雷,而且魚雷的運動彈道和航行參數也能回傳給發射艇,潛艇可隨時監視和校正魚雷航向;其聲自導頭採用多頻制,可在惡劣海情、淺水、冰層下及干擾條件下有效工作。制導系統裝有5台微型計算機,存儲量大,處理速度快,可預先存入特性信息,具有識別真假目標的能力。動力系統採用"奧托-2"型燃料,具有高能量密度、低雜訊、無尾跡等優點。MK48-5型可發射后不用管,依靠聲自導完成搜索和攻擊,單雷命中就足以擊沉一艘大型潛艇或中型水面戰艦。而且該雷航速高、潛深大,特別適用於攻擊大深度高速潛艇,是美國海軍本世紀的主戰魚雷。相比之下,為與美國龐大的航母編隊相抗衡,俄羅斯在發展重型魚雷上花費的心思更大。為能夠擊沉或重創美國的航母、巡洋艦等大型水面戰艦,根據實戰的要求,俄羅斯推出了65型超大型魚雷。這種魚雷裝藥量達900公斤,居世界魚雷之首,航速為50節時,航程可達50公里,30節時,航程可達100公里,最大航行深度1000米。其主要攻擊對象是航母和大型水面戰艦。目前,俄羅斯的"阿庫拉"級、"奧斯卡"級、V-2/3級攻擊潛艇以及"颱風"級彈道導彈潛艇均攜帶有65型魚雷。俄羅斯新近研製出了主要用於摧毀美國大型航母的DST-96超大型反艦魚雷。這種魚雷最大發射深度為1000米,探測距離達20000米,戰鬥部採用碰炸或近炸引信,魚雷可在水下2-3米沖至艦艇龍骨1/3-2/3處爆炸,從而對艦艇造成致命一擊。可以說,俄制重型魚雷比美製重型魚雷威力更大。
美俄勢均力敵 輕型魚雷儘管沒有重型魚雷威力大,但是由於攜載平台多樣,機動靈活,因此美、俄兩國一直都有沒有放鬆對輕型魚雷的研製。目前美國著重在研製MK50型魚雷。MK50魚雷自適應能力強,智能化程度高,其制導系統採用聲自導平面基陣,具有目標識別能力和水聲對抗能力,尤其是淺水性能好,有極強的抗混響和抗干擾能力,航速可達60節時,航程18000米,航深900米,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輕型魚雷之一,也是美海軍本世紀的主力魚雷之一。俄羅斯在發展艦用、潛用重型魚雷的同時,一直沒有放棄輕型魚雷的研製開發,俄羅斯90年代在APR-2E基礎上研製出了A3型空投反潛魚雷。這種魚雷頭護罩由5個2毫米的金屬片組成,易於散開,雷尾裝有空中彈道穩定器,航速為70節時,航程為3400米,航深600米。相比之下,美國的新型魚雷航程更遠,航深也略勝一籌,但是俄制輕型魚雷速度高於美製魚雷,更具有襲擊的突然性。經過新型探測技術的更新應用,兩家魚雷的制導技術也不相上下。
俄羅斯風頭更勁
火箭助飛魚雷就是魚雷裝有火箭助推器,其在空中飛行的航速可達音速。這種魚雷家族的"異類"速度快、射程遠,因而倍受美俄兩國的青睞。美國在90年代針對俄羅斯"颱風"、"奧斯卡"和"阿庫拉"級三種先進高速,深潛潛艇研製的"海長矛"火箭助推魚雷可從潛艇魚雷發射管內發射,也可由水面艦艇垂直發射裝置發射,飛行速度約2馬赫,射程可達110-160公里。俄羅斯的火箭助飛魚雷研製的起步要比美國晚,但其技術水平和發展勢頭卻強於美國。90年代以後,俄羅斯在SS-N-16基礎上研製出了新型火箭助飛魚雷"颮"系統。據稱"颮"系統時速達1.6馬赫,水中攻擊距離10000米,雜訊低,可實施隱蔽攻擊,對現代任何大型潛艇來說,"颮"魚雷系統都可以是一場噩夢。西方一些海軍人士認為,俄羅斯的這類超高速魚雷已對核潛艇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雖然俄羅斯海軍已今不如昔,大型戰艦、潛艇或拆或出售,或"痛"卧基地無法出海。但其大型反潛武器尤其是魚雷發展卻在不斷推陳出新,憑藉這些經濟實用,效費比高的利器,使美國海軍的大型艦艇編隊也忌憚三分。
自19世紀60年代問世,20世紀初應用於實戰以來,魚雷便一直在反艦、反潛作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徠代魚雷主要用於攻擊潛艇,也用於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船。除由艦艇、飛機攜載外,還可配置在要塞、港口和狹水道兩側的岸基發射台,用於攻擊入侵的敵方艦艇。
發射魚雷
魚雷從最早的瓦斯雷發展到現在的電動力和熱動力魚雷,經過了一個發展過程。魚雷動力裝置的性能決定著魚雷的航速和航程。熱動力魚雷雖然在航速和航程方面都優於電動力魚雷,但其技術難度大,研製周期長,航行深度受背壓影響,噪音大,航跡明顯,隱蔽性差。而電動力魚雷可在大深度航行,功率不受背壓影響,噪音小,不排氣,無航跡,隱蔽性好,造價也比較低廉,其單雷價格是熱動力魚雷的三分之一。因此各國海軍大都同時裝備有熱動力和電動力魚雷,以發揮各自優勢,提高作戰能力。
為了解決熱動力魚雷在大深度航行時的影響,各個國家都在研究半閉式和閉式循環動力裝置,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電動力魚雷關鍵是高能電池的研究。目前銀鋅電池是在役魚雷上使用最多的一種電池。魚雷電機的發展方向是進一步改進永磁電機,提高推進電機的可靠性、維修性、比功率等性能。為了解決電動力魚雷航程短的問題,還可藉助於空投及火箭助飛的發射方式,綜合利用魚雷與發射裝置之間的搭配關係,進一步提高魚雷的作戰指標。
從魚雷問世到二戰前所用的魚雷都是無制導的直航魚雷,是一種近程快速、威力大的反艦武器,但是由於雷上沒有自導裝置和非觸發引信,單雷命中概率很低,必須同時幾條雷齊射。
隨著水面艦艇性能的進一步發展,魚雷所要攻擊的目標在航速和機動性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無制導直航雷已停止生產。
二戰後各國相繼研製了聲自導魚雷。然而聲自導魚雷的發展遇到了越來越大的困擾。聲自導所利用的水聲信號同海洋環境雜訊、魚雷自雜訊、人工干擾雜訊、混響等混雜在一起,這給信號的提取和識別帶來了困難,尤其在魚雷航速很高時更是如此。這就要求聲自導魚雷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
目前世界先進國家所設計的重型魚雷大都採用了線導+主/被動聲自導技術,大大提高了魚雷的抗干擾和目標檢測能力。線導中所使用的導線大都是銅線,其缺點是導線重、體積大、抗拉力小、傳輸頻帶窄、信號衰減量大。而且線導魚雷中信號的衰減量和導線的長度成正比,導線越長信號衰減量越大,因此就限制了魚雷的航程。隨著光纖傳輸信息技術在通信領域內的成功應用,科研人員提出了以光纖代替普通銅導線用於魚雷的設計方案。美、法等國分別成功地進行了光纖線導的海上試驗,試驗距離達到了20~30千米。
在魚雷制導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除聲自導、線導、光纖制導等以外,有些國家還採用了尾流自導技術。尾流自導抗干擾能力強,可通過預編程設定,解決多目標情況下對預定目標的攻擊。前蘇聯的65型等魚雷都較好地利用了尾流技術,美國只有MK 45F魚雷採用了尾流自導技術,但並未普及。此外瑞典的TP61系列魚雷具有線導/被動聲自導功能,同時也具有尾流自導功能。
目前尾流自導技術只應用於反艦魚雷,尾流自導屬非聲自導,不受水文條件的影響,可在貼近水面高速航行,對於攻擊水面艦艇有較強的威力。同時由於尾流難以偽造產生,干擾尾流自導魚雷比較困難。因此尾流自導魚雷抗干擾能力強。尾流自導魚雷航速高、雜訊大、隱蔽性差。但由於魚雷是從艦船尾部進行跟蹤,處於聲納盲區之內,並且尾流消失需要時間,因此水面艦船對尾流自導魚雷實施對抗和規避很難奏效。
一般分雷頭、雷身和雷尾三個部分。①雷頭。前端裝有檢測和處理目標及海洋環境信息的自導頭,其後裝戰雷段或操雷段。戰雷段(戰鬥部)裝有高能炸藥、引信等,用以毀傷目標。操雷段裝有接收及記錄裝置、自動上浮裝置及雷位指示裝置等,用以記錄魚雷航行的數據,並保障魚雷的安全回收(見操雷)。②雷身。裝有動力能源和控制系統,用以提供能源儲備,按要求控制魚雷保持正確的航向和姿態,並導向目標。熱動力魚雷裝有推進劑,電動力魚雷裝有電池組。線導魚雷還裝有導線團。③雷尾。裝有發動機、推進器、操舵機構、操縱舵和鰭等,用以推動魚雷前進,並保持魚雷航行的穩定性。熱動力魚雷裝有發動機;電動力魚雷裝有電動機。操縱舵有水平舵與垂直舵或叉形舵。線導魚雷雷尾後端還裝有喇叭口接合器,用以與發射艇的導線團連接。
動力系統由能源供應部件、發動機或電動機、推進器等組成,為魚雷航行提供推進動力。按所用的能源,分為熱動力系統和電動力系統。熱動力系統裝有推進劑和發動機(活塞發動機、蒸汽輪機、燃氣輪機、斜盤機、固體火箭發動機等);電動力系統裝有電池組和電動機。多速制的魚雷還裝有變速機構。推進器有對轉螺旋槳或導管螺旋槳,由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魚雷無螺旋槳。(見魚雷動力系統)戰鬥部由裝葯、引信組成,用於毀傷目標。戰鬥部裝葯為高能炸藥或核裝葯,能瞬時釋放出高溫高壓能量毀傷目標。引信由敏感裝置、控制機構、起爆傳爆裝置和保險裝置等構成,能安全、可靠、準確地引爆魚雷裝葯。
制導系統分為自控、自控-自導和自控-線導-自導三種類型,包括自控、自導、線導等分系統。自控分系統由計算機、航向角敏感元件、姿態角敏感元件、深度感測器、操舵機構和操縱舵等組成,用於按程序和導引指令控制魚雷穩定航行。自導分系統由換能器基陣、接收機、發射機、信號處理機等組成,用於在海洋環境中檢測目標、估計目標參數,並將目標信息發給自控分系統。線導分系統由信號收發設備、放線機構、魚雷及艇上導線團、導線連接器等組成,用於接收魚雷射擊控制系統給出的指令,並將魚雷信息回送射擊控制系統。主要是提高航速、航程,降低雜訊,提高制導性能和對抗能力。①採用新的動力能源、推進系統和高強度魚雷殼體,繼續提高航速、航程,加大作戰深度。②採用整體降噪設計,降低雜訊,提高隱身性。③提高自導系統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和目標識別能力,適應淺水和惡劣環境下使用。④發展光纖線導技術,提高線導魚雷遠距離攻擊能力。⑤採用聲自導加尾流自導的組合制導方式,提高在水聲對抗條件下的反艦能力。⑥採用定向聚能爆炸技術,研製新的常規高效能炸藥,進一步提高魚雷戰鬥部的爆炸威力。⑦採用模塊化的系統結構、通用魚雷處理器及成熟的商用電子部件,向通用化、組合化和系列化方向發展。
21世紀反潛、反艦形勢更加嚴峻,常規潛艇將以水下20~25節速度,核潛艇將以40節速度,在水深400~1000米處採用“隱形”及先進的水下對抗技術參與作戰,航空母艦等大型水面艦艇將以25~35節的航速,裝備十分完善的反導手段,並具有強大的對海、對空及反潛火力。由於魚雷具有隱蔽性、大的水下爆炸威力和自導尋的的精確制導,魚雷在水下的作戰地位越來越高,它不僅是未來海戰有效的反潛武器,而且也是打擊水面艦船和航空母艦、破壞岸基設施的重要手段。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魚雷武器的發展,並根據未來海戰的需求和各自的戰術思想,結合本國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技術道路發展魚雷武器。
魚雷制導性能是魚雷戰術技術指標的核心內容,也是魚雷研製中的難點。制導性能將直接影響到目標的檢測和識別及抗干擾能力。對於現代戰爭而言,作戰艦艇都採用了多種不同類型的干擾器材,以對抗魚雷對其攻擊。因此各國專家都非常重視對先進的水聲對抗技術進行系統的研究。所以,未來海戰特別是水下戰鬥實際上是探測與反探測,對抗與反對抗的較量。因此魚雷制導系統除了必須具有自導作用距離遠、搜索扇面大、導引精度高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具有較強的抗自然干擾,尤其是抗人工干擾的能力。同時能夠更有效地攻擊目標要害部位和薄弱環節。
魚雷智能化制導技術主要是通過制導系統應用高速數字微處理機,採用自適應技術,最優控制技術來實現的。由於水下電子對抗技術的日益發展,魚雷制導系統必須能夠對來自於自然和人工的干擾目標進行識別,根據其不同的特徵提取出有用的目標參量,然後由自適應控制系統選擇和調整其工作狀態和參數,瞄準在搜索攻擊過程中幾何尺寸變化大的目標,進行最優控制,從而實現“精確制導”,並以90°命中角擊中目標的要害部位。
智能化制導在國外魚雷已得到應用,能夠在複雜的海洋水聲環境中識別真假目標。
魚雷
戰鬥部聚能爆炸技術
戰鬥部是魚雷武器唯一有效載荷。戰鬥部的威力大小,對目標的毀傷程度與裝葯的數量、質量、爆炸方式等有關,也同魚雷命中目標的位置、艦艇結構有關。
現代艦艇為了自身的安全,在結構設計及材料選擇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且在一些先進國家的潛艇上得到了應用。這就大大增加了潛艇的下潛深度和抗爆能力。因此在裝藥量和炸藥質量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只能採用新的爆炸技術。
在提高爆炸威力方面,各國除繼續研究新炸藥外,都採用了定向聚能爆炸技術,具有40千克的裝藥量,產生250千克爆炸威力的效果。聚能爆炸技術主要用於輕型魚雷,而且採用聚能爆炸的魚雷只採用觸發引信而不採用非觸發引信。
火箭助飛魚雷的發展
在反潛武器中火箭助飛魚雷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了對付潛艇的威脅,魚雷武器系統在遠距離上的快速反應十分重要。魚雷和彈道導彈相結合構成的火箭助飛魚雷能用很高的速度把魚雷送到遠距離的目標附近,系統反應時間短,可以晝夜全天候使用,可以連續射擊,提高了目標殺傷概率。
火箭助飛魚雷已有多種型號裝備部隊。如美國的艦對潛“阿斯洛克”和前蘇聯的SS-N-14等。鑒於現代戰爭遠距離作戰的特點,火箭助飛魚雷的發展前景是非常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