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道的結果 展開

中道

漢語詞語

中道,漢語詞語,發音是zhōngdào。常用於文言文。作定語,漢語釋義是中途,半道;中庸之道;一種哲理;和諧中道;佛教中道。出自《論語·雍也》。

引證詳解


1、半途;中途。
①《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②唐 孟郊 《審交》詩:“結交若失人,中道生謗言。”
③元 范子安 《竹葉舟》第二折:“中道迷蹤何處問。”
④《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十娘 ﹞道:誰知郎君相信不深,惑於浮議,中道見棄,負妾一片真心。”
⑤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複次為 伊蘭、埃及,皆中道廢弛,有如斷綆,燦爛於古,蕭瑟於今。”
2.道路的中央;路上。
①《禮記·曲禮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鄭玄 註:“道有左右。”孔穎達 疏:“男女各路,路各有中也。”
②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二》:“﹝ 李紳 ﹞鎮 宣武,有士人遇於中道,不避,乃為前騶所拘。”
③清 鄒弢 《三借廬筆談·尋夫》:“香港 市上來一婦,年三十餘;擕一女,僅九齡,流離中道,菜色可憐。”
3.中正之道。
①《孟子·盡心下》:“孔子 豈不欲中道哉?”趙岐 註:“中正之大道也。”
②唐柳宗元《時令論下》:“聖人之為教,立中道以於後。”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一章:“平康正直就是所謂中道。”
4.猶言折中。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電諭不能不遵,洋人也不能亂殺,中道而行,取一個巧,便是派出一隊兵士,駐紮在教堂周圍。”
5.黃道。
①《史記·天官書》:“月行中道,安寧和平。”
②《漢書·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黃道,一曰光道。”
6.大乘諸宗謂無差別、無偏倚的至理。即離開空、有或斷、常等二邊的實相。
①《中論·觀四諦品》:“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②唐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
③宋 梅堯臣 《送梵才吉上人歸天台》詩:“蓋欲守中道,焉能力損裁。”
7、合乎道義。
①《禮記·中庸》:“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孔穎達疏:“從容閑暇而自中乎道。”
②《漢書·董仲舒傳》:“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
③明 楊慎 《丹鉛總錄·人品·尹和靖對宋高宗》:“儒者對君之言,從容中道若此,所養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