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節竹

中華大節竹

中華大節竹(學名:Indosasa sinica C. D. Chu et C. S. Chao)是禾本科,大節竹屬喬木或灌木狀竹類植物,竿高達10米,新竿綠色,老竿帶褐色或深綠色;竿壁甚厚,中空小;竿環甚隆起,枝近平展,枝環隆起。籜鞘背面綠黃色,籜耳發達,較小,籜片綠色,三角狀披針形,粗糙。葉耳發達,葉片通常為帶狀披針形,兩面綠色無毛,苞片數片,逐漸增大,小穗含小花多數;小穗有關節,中空,外稃近革質,內稃短於其外稃,鱗被長圓狀,花藥紫色,花絲白色;穎果褐色,卵狀橢圓形,4月筍期,5月開花。

分佈於中國貴州南部、雲南南部和東南部、廣西。多生於低海拔地區,成片生長或散生。

中華大節竹竿可供小型建築或棚架之用;筍味苦。

形態特徵


中華大節竹
中華大節竹
植物體木質化,體中所含的SiO2可高達70%,喬木或灌木狀。竿高達10米,直徑約6厘米,新竿綠色,密被白粉,疏生小刺毛,因而略粗糙,老竿帶褐色或深綠色;竿中部節間長35-50厘米,竿壁甚厚,中空小;竿環甚隆起,呈曲膝狀;竿每節分3枝,枝近平展,枝環隆起。
籜鞘背面綠黃色,干后黃色,具隆起縱肋,並密被簇生的小刺毛,在下半部尤密;籜耳發達,較小,兩面均生有小刺毛,繸毛捲曲,長1-1.5厘米;籜舌高2-3毫米,背部有小刺毛,先端微呈拱形,其上具纖毛;籜片綠色,三角狀披針形,外翻,兩面密被小刺毛,粗糙。
末級小枝具3-9葉;葉耳發達,或有時不明顯,繸毛帶紫色,長達8毫米,早落;葉片通常為帶狀披針形,長12-22厘米,寬1.5-3厘米,位於葉枝頂端的葉片有時寬達5-6厘米,兩面綠色無毛,次脈5-6對,小橫脈明顯。
假小穗以2或3枚集生或單生於具葉小枝的下部各節,形粗壯,長4.5-13厘米,無柄;苞片數片,逐漸增大,最後與穎或外稃相似,無毛,基部1-3片腋內無芽;小穗含小花多數;小穗軸節間粗壯,有關節,中空,長約7毫米,無毛;外稃近革質,長1.2-1.5厘米,先端尖,有光澤,無毛,但被明顯的白粉,具多脈,小橫脈不明顯;內稃短於其外稃,長約1厘米,先端鈍,背部具2脊,近無毛,縱脈不明顯;鱗被長圓狀,上半部透明膜質,下半部肉質,白色;花藥紫色,長達7毫米,花絲白色;花柱1,柱頭3裂。穎果褐色,卵狀橢圓形,長8毫米,寬2毫米,基部圓形、先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筍期4月,花期5月。

產地生境


中華大節竹
中華大節竹
中華大節竹分佈於中國貴州南部,雲南南部和東南部、廣西低海拔地區。適性廣,多生於低海拔地區,組成純林或散生在闊葉林緣。

繁殖方法


中華大節竹
中華大節竹
可用移植母竹種植,亦可埋鞭栽植。

主要價值


中華大節竹
中華大節竹
中華大節竹是一種集食用、材用、保持水土等多用途於一身的優良竹種,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中華大節竹種植方法簡單,管理粗放,栽后一般4年可進入盛產期。產筍時間早,產筍期較長,產筍較高,竹筍含豐富的鈣、鐵、磷、維生素C蛋白質等,尤其是其筍肉鮮嫩甜脆,無須漂水或浸泡處理即可炒食,十分方便;既可單獨煮妙,又可配以肉、蛋等食物拌煮,味道鮮美可口,實為不可多得的上乘佳肴,亦可進行深加工制筍肉堪頭等。
中華大節竹具有龐大的根系,繁殖蔓延較快,有效強的固土固沙作用,種於江河兩岸可以有效控制堤岸受蝕、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