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學兵連

三線學兵連

三線學兵連是一個特定歷史名詞。上個世紀70年代初,陝西省動員25000名初中畢業生,到秦巴山區修建襄渝鐵路。襄渝鐵路當時是中國三線建設重點戰備工程,代號2107工程。這些初中畢業生按照部隊編製,組成了141個連隊,直接由鐵道兵部隊指揮。

“2107工程陝西省建設指揮部”將這些學生連隊命名為“學生民兵”連,統一編號,從“2107工程學生民兵第1連”依次排到“2107工程學生民兵第141連”。

詞目釋義


在施工中,這些學生連隊大部分直接由鐵道兵各團直接管理,小部分由鐵道兵各師直屬營直接管理。為了管理方便,鐵道兵又給學生民兵連隊按部隊團營為單位重新編號,比如“2107工程學生民兵第125連”被鐵11師第53團編號為“5853部隊學生2連”。學生民兵連隊當時在襄渝鐵路建設工地一般被簡稱為“學生連”,也有被簡稱為“學兵連”的。學生民兵連隊退場后,社會上一般稱之為“三線學生連”或“三線學兵連”。

戰略意義


襄渝鐵路東起湖北襄樊,西經陝西南部秦巴山區,南達四川重慶。襄渝鐵路溝通了我國西南和中南的鐵路網,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襄渝鐵路西段(四川段)1968年4月展開施工,襄渝鐵路東段(湖北段)1969年3月展開施工,襄渝鐵路中段(陝西段)1970年3月展開施工。經過近6年奮戰,襄渝鐵路於1973年10月19日全線接軌通車。
襄渝鐵路全長915.6公里,新建正線859.6公里。襄渝鐵路新建正線由鐵道兵承擔修建任務。
鐵道兵修建襄渝鐵路部署了8個師、6個師屬團、2個獨立團,共23.6萬兵力。鄂、陝、川三省動員大量民兵配屬鐵道兵各師施工。1971年襄渝鐵路進入施工高潮時,湖北省動員民兵14萬,陝西省動員民兵和學生民兵15萬,四川省動員民兵30萬,三省總計動員民兵59萬,加上鐵道兵23.6萬兵力,軍民築路大軍共達83萬兵力(未計鐵道部、水利電力部、交通部和建築材料工業部等部組織的工人數量)。
襄渝鐵路中段(陝西段)大部分位於陝西省境內,陝西段總長264公里,穿越陝西省南部5個縣。襄渝鐵路從湖北省鄖縣進入陝西,經過陝西安康地區(今安康市)的白河縣旬陽縣、安康縣和紫陽縣,在陝西漢中地區(今漢中市)的鎮巴縣境,穿越大巴山主脊,進入四川省萬源縣。陝西段山重水複,地形險峻,人煙稀少,交通困難,施工條件極差,工程尤為艱巨。陝西段橋隧摺合單線長達215公里,為陝西段線路長度的81.5%,就是說襄渝鐵路陝西段基本是在大山的“肚子”里穿行,是名副其實的“打不爛、炸不垮”的鋼鐵運輸線。陝西段從白河縣西經旬陽縣、安康縣到紫陽縣是沿著漢江修建,從紫陽縣城到鎮巴縣是南溯漢江的支流任河修建。
鐵道兵在襄渝鐵路陝西段部署了重兵。有7個鐵道兵師進入陝西境內施工,其中5個鐵道兵師的師部先後設在陝西境內。鐵道兵兵部還向陝西段調來了鐵1師第2團、鐵5師第23團、鐵14師第70團、鐵12師第60團,進行兵力支援。襄渝鐵路陝西段的鋪軌任務由鐵1師、鐵5師和鐵7師完成。

歷史原因


三線學兵連
三線學兵連
儘管鐵道兵在襄渝鐵路陝西段布下了重兵,但人力還是嚴重不足。當時陝西省陝北、關中、陝南都有大型水利工程在施工,陝南還有一條重要的三線鐵路——陽安鐵路也在同時建設,僅陽安線就上路民兵40萬,陝西省的勞動力非常緊張。陝西省白河縣境內由湖北省派民兵支援,陝西省鎮巴縣境內由四川省派民兵支援,陝西省旬陽、安康、紫陽縣境內的民兵則由陝西省自己解決。“2107工程陝西省建設指揮部”負責組織民兵配屬鐵道兵2師、10師和11師施工,但人力不夠。無奈,陝西省領導想起來陝西省1969屆、1970屆初中畢業生還沒上山下鄉,問鐵道兵這些學生行不行?鐵道兵立即回復可以。於是,1970年8月,西安市(含今咸陽市的秦都區渭城區,這兩個區當時稱為“咸陽市”,歸屬於西安市)的10000名1969屆初中畢業生報名上了三線,和鐵道兵、民兵並肩奮戰。學生連隊不同於部隊,也不同於民兵,“2107工程陝西省建設指揮部”命名為“學生民兵”。由於“學生民兵”文化程度高,頭腦靈活,學習快,肯吃苦,很快成了橋隧施工的主力軍,鐵道兵和政府都很滿意。1971年,鐵道兵又從西安市、寶雞市、銅川市、寶雞地區、咸陽地區和渭南地區招錄了15000多名1970屆初中畢業生上了三線(其中含少數西安市以外的關中地區城鎮的1969屆初中畢業生;還有一些老三屆學生和城鎮社會青年)。這樣,陝西省共有兩屆25800名初中畢業生作為知青上山下鄉的一種形式,參加三線建設修建襄渝鐵路,其中女學生5129名。25800名學生共編為141個連隊,其中女子連隊26個,配屬於鐵2師、鐵10師和鐵11師,後來有幾個連隊改屬了鐵1師。絕大部分學生連隊呈帶狀分佈在襄渝鐵路建設工地沿線,連隊按部隊編製和管理,學生連隊的連長、指導員和司務長(部分連隊的衛生員)由陝西省抽調幹部擔任,鐵道兵向學生連派軍代表協助管理。
在襄渝鐵路即將接軌通車、絕大部分橋隧工程已經完工的情況下,1973年4月,10000名1969屆“學生民兵”退出了三線建設戰場,政府給分配了工作。1973年7月,15000名1970屆“學生民兵”退出了三線建設戰場,政府給分配了工作。從1970年8月到1973年7月,25000名陝西學生民兵在襄渝鐵路上奮戰了將近3年。
這種大規模的直接從學校組織初中畢業生到環境惡劣的山區修鐵路的情況世界歷史上沒有過,這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絕無僅有的十六七歲的學兵大軍,25000人的隊伍比當時一個滿員的鐵道兵師的兵力還要多。這支大軍撲上疆場,虎虎生威,能征善戰,功勛卓著。沒有路開路,沒處住自己蓋房,大山深處供應困難,常常不能飽腹,但並不影響學兵在施工中拼搏。鐵路施工中幾乎所有的工種學兵都做過,而且一做就成了行家裡手。學兵流血流汗衝鋒在前,有100多人把年輕的生命獻給了襄渝鐵路。這支學兵生力軍的加入,為襄渝鐵路的建成,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學兵們那種報效祖國的崇高品質、艱苦奮鬥的堅強意志、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是一筆無比珍貴的精神遺產!

回顧歷史


列車一日一日在襄渝鐵路不歇息地賓士,時間一年一年如滔滔漢水東流逝去,轉眼間到了2010年,學兵們奔赴襄渝鐵路建設工地40周年了。學兵們懷念那個火一樣的充滿了信念的年代,懷念那段永生難以忘懷的特殊經歷,於是,學兵們自己動手記錄自己的歷史,自己動手編寫自己的書籍,自己集資續寫自己的輝煌,2010年7月,《三線學兵連》叢書正式出版,獻給了三線學兵自己,也獻給了祖國。《三線學兵連》叢書一共三本:《學兵歲月》、《學兵情懷》、《學兵風采》。這套大型叢書從2009年10月“三線學兵連”網站管委會決定編撰,到2010年7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發行,歷經10個月。叢書的編纂得到了廣大學兵戰友和各界朋友各種方式的熱情支持。
2010年8月8日,“三線學兵連”網站組織的“紀念陝西學生參加襄渝鐵路建設四十周年大型文藝晚會”在西安第四軍醫大學“長樂大禮堂”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三線學兵2000餘人歡聚一堂,在歌聲和笑聲中共同追憶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襄渝鐵路鐵流滾滾,三線學兵英名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