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地理
中國文化地理
《中國文化地理》是由三聯書店出版社於1983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正祥。
本書是一部系統研究中國文化地理的專著。它不僅全面探討了中國文化在太平洋西岸這一特殊地理環境中形成、發展和文化中心轉移的過程與規律,從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研究的角度,闡釋了中國文化史上的諸多疑案,而且首次進行了中國文化的地理分區,一一展現了祖國各地異彩紛呈的文化風貌。最後研究了中國文化在時間一空間方面的傳播與輻射過程,討論了漢文化圈的形成,闡明了中國文化何以成為東方文明的靈魂。
王會昌(1943—2000)生前為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原旅遊學院院長。1966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學院地理系,1978年考入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從事地理環境變遷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地理學和旅遊文化學,善於從環境變遷的視角探討文化的起源與地域變遷,較有影響的代表作為《中國文化地理》、《古典文明的搖籃與墓地》和《中國旅遊文化》。
緒論
第一節 文化與地理環境
一、文化的內涵
二、地理環境及其與文化形成的關係
第二節 中國文化地理學的宗旨
一、文化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二、中國文化地理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三、中國文化地理學的宗旨
第一章 在中國文明的故鄉
第一節 創世紀的苦難歷程
第二節 春光明媚的大好時機
第三節 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
第四節 中國文明發祥的區域
第五節 文明搖籃的地理背景
一、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
二、得天獨厚的自然富源
第二章 中國本土文化的形成
第一節 雙源並出
一、中原華夏文化的發展壯大
二、南方楚文化的蓬勃興起
第二節 合而為一
一、兼并戰爭與文化大融合
二、統一中國與文化大一統
第三章 中原農業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之間的碰撞一融合
第一節 亞歐大陸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的形成和對抗
一、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的形成
二、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衝擊
第二節 氣候變化的波動性與文化碰撞一融合的周期性
第三節 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農業文化的衝擊
一、第一次衝擊
二、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結晶——盛唐文化
三、第二次衝擊
四、第三次衝擊
第四章 中國國內文化中心的轉移
第一節 關於文化中心轉移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中原文化軸心時代
一、政治中心:緩緩向東遷移
二、經濟重心:從穩定、傾斜到基本轉向江南
三、文化中心:在搖籃中徘徊
第三節 江浙"人文淵藪"時代
一、政治中心:從吳越到燕趙
二、經濟重心:穩定在江南
三、文化中心:江浙匯成"人文淵藪"
四、近百年來:東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帶初步形成
第五章 中國地理環境的特徵與中國古代文化的風貌
第一節 中國地理環境的特徵
一、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
二、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
三、條件優越的農耕世界
四、幅員遼闊的文化領地
第二節 地理環境影響下的中國古代文化風貌
一、中國文化的氣質——內向型
二、中國文化的風格——和諧型
三、中國文化的內核——倫理型
第三節 中國文化的延續性——"不廢江河萬古流"
一、中國傳統文化從未出現"斷層"
二、中國地理環境的"保護性反應機制"
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內聚力"
第六章 中國文化的地理區域分異
第一節 中國文化地理區的劃分
第二節 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
一、關東文化副區
二、燕趙文化副區
三、黃土高原文化副區
四、中原文化副區
五、齊魯文化副區
六、淮河流域文化副區
七、巴蜀文化副區
八、荊湘文化副區
九、鄱陽文化副區
十、吳越文化副區
十一、嶺南文化副區
十二、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
第三節 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亞區
第四節 蒙新草原一沙漠游牧文化亞區
一、內蒙古文化副區
二、北疆文化副區
三、南疆文化副區
第五節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
第七章 漢文化圈的形成
第一節 關於漢文化圈的概念
第二節 漢文化向東亞的播揚
一、中國文化對朝鮮的影響
二、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第三節 漢文化向東南亞的輻射
一、中國文化的蹤跡
二、中國文化對越南的影響
三、新加坡華人與中國文化
第四節 關於漢文化圈的沉思
一、唐代是漢文化圈形成的關鍵時期
二、東亞比東南亞更徹底地接受了漢文化
附錄 東亞經濟發展的文化地理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