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良公爵

法國貴族爵位

奧爾良公爵(法語:Duc d'Orléans)是從1344年開始使用的一個法國貴族爵位,以其最初的封地奧爾良命名。這一稱號主要被授予王室的親王。被稱為“血族王子”(princes of the blood),其頭銜僅限於皇室最近的附屬親王;因此,他們構成了執政院的下級分支,在資歷上僅次於基層成員在古代政權時期,頭銜持有人經常扮演政治角色。

第一王朝


腓力二世(1336年-1375年)
法蘭西的腓力(法語:Philippe de France,1336年7月1日-1375年9月1日)法國親王。他的封號包括奧爾良公爵、圖賴訥公爵和瓦盧瓦伯爵(稱腓力二世,1344年起)。法蘭西的腓力為法國國王腓力六世的第五子,生於萬塞訥。1344年腓力六世封他為奧爾良公爵(一個新創立的爵位)。1345年腓力與其堂妹法蘭西的布朗歇(法國國王查理四世之女)結婚,沒有生下任何後代。但他有一個私生子:路易·德·奧爾良,這個孩子後來成為普瓦捷和博韋的主教。由於法蘭西的腓力沒有合法子嗣,他死後公爵爵位被取消,領地被王室收回。

第二王朝


路易一世

(瓦盧瓦的)路易一世
(瓦盧瓦的)路易一世
法國國王查理五世之子,(瓦盧瓦的)路易一世,奧爾良公爵(Louis Ier de Valois,Duc d'Orléans,1372年3月13日—1407年11月23日)法國貴族,奧爾良第二王朝的第一位公爵(1392年受封)。他也是瓦盧瓦公爵、布盧瓦伯爵和昂古萊姆伯爵等等。他是百年戰爭時期奧爾良派(或稱阿馬尼亞克派)的最大代表。
路易一世為法國國王查理五世之子,查理六世之弟。1372年生於奧爾良。1389年,他與維斯康蒂家族的米蘭公爵吉安·加萊阿佐之女瓦倫丁娜結婚。路易一世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為了爭奪患精神病的查理六世的攝政權,他與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交惡,並引發奧爾良派與勃艮第派激烈爭鬥。1406年,路易一世任法軍統帥,進攻英國人控制的阿基坦地區。1407年路易一世在巴黎街道上被無畏的約翰派遣的刺客刺殺。

查理一世

(瓦盧瓦的)查理一世,奧爾良公爵( Charles Ier de Valois,Duc d'Orléans,1394年11月24日-1465年1月5日)奧爾良第二王朝(瓦盧瓦王朝)的公爵(1407年起)。他是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宮廷詩人之一。
瓦魯瓦的查理一世
瓦魯瓦的查理一世
查理為法國國王查理六世之弟、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之子,母親為義大利米蘭公爵之女瓦倫丁娜·維斯康蒂。1407年,他的父親被敵對的貴族集團領袖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派遣的刺客刺殺。查理繼承了奧爾良公爵的稱號,他的其它爵位還包括:瓦盧瓦公爵、博蒙伯爵、布盧瓦伯爵和柯西男爵。同時,他也繼承了其母在義大利的領地。瓦倫丁娜·維斯康蒂在丈夫死後得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
查理被其父親的那一派人(後來以查理的岳父和主要支持者的名字命名為阿馬尼亞克派)視為對抗勃艮第派的當然領袖。在岳父阿馬尼亞克伯爵貝爾納七世的幫助下,他成功地把理應對謀殺負責的一些貴族定罪。但是,無畏的約翰始終沒有受到懲罰。
1415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入侵法國。在著名的阿讓庫爾戰役中,數量上佔優勢的法軍被英格蘭長弓兵殲滅,而查理一世正是這場戰役中法軍的指揮官。他被俘虜后押到英國,在那裡他度過了25年的人質生活。在這段時間裡,他用英語寫出了一生中最燦爛的詩句。
1440年,在夙敵無畏的約翰之子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的幫助下,查理一世被釋放。他在回到法國後繼續寫作,但是他用法語寫的詩沒有用英語的出色。查理一世第三次結婚,妻子是克萊沃的瑪麗。在他的結婚典禮上,菲利普三世授予他金羊毛騎士團勳章。1462年,瑪麗為他生了一個兒子,未來的奧爾良公爵和法國國王路易十二。

路易二世

1498年成為法國國王,稱路易十二。

第三王朝


查理二世

(昂古萊姆的)查理二世(法語:Charles II d'Angoulême,1522年1月22日-1545年9月9日)法國王子和統帥。他的封號包括奧爾良公爵和昂古萊姆公爵。
查理二世是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第三子,母親為路易十二的女兒法蘭西的克洛德。當時的記載說他本來是弗朗索瓦一世最英俊的兒子,但由於天花失去了一隻眼睛。在1542年弗朗索瓦一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戰爭中,查理作為法軍將領參戰。他成功地攻克了盧森堡,但卻由於想和兄長、法國王儲亨利(後來的亨利二世)爭功而棄城南下,企圖搶先攻佔佩皮尼昂,結果盧森堡又被敵軍奪回。1544年弗朗索瓦一世與查理五世簽署克雷皮和約停戰,查理五世提議將女兒西班牙的瑪麗亞或侄女奧地利的安娜(斐迪南一世的女兒)嫁給奧爾良公爵查理,並將米蘭或尼德蘭部分地區作為陪嫁。查理五世這麼做可能是企圖離間奧爾良公爵與其兄亨利的關係。1545年9月9日查理二世暴病而亡,可能是死於瘟疫(也有人懷疑是被人毒殺)。他被安葬於聖但尼修道院。

路易三世

法國國王亨利二世之子

查理三世

1560年成為法國國王,稱查理九世

亨利

1574年成為法國國王,稱亨利三世

第四王朝


加斯東·讓·巴蒂斯特(1608年—1660年)
奧爾良公爵加斯東
奧爾良公爵加斯東
亨利四世之第三子,路易十三之弟,他在出生后就獲得安茹公爵爵位,加斯東很早就捲入一系列政治鬥爭 之中。1626年因母后瑪麗·德·美第奇和首相黎塞留強迫他與瑪麗·德·波旁結婚(蒙龐西耶公爵亨利·德·波旁的女兒),他第一次與國王政府發生衝突。他在沙萊侯爵的鼓勵下參與了暗殺黎塞留的陰謀,1626年8月被封為奧爾良公爵。(同時還獲得布盧瓦伯爵和沙特爾伯爵等稱號)。1628年,他被兄長路易十三任命為名義上的指揮官,監督法軍圍攻被新教徒佔據的拉羅歇爾(實際主持這場戰役的是首相黎塞留)。母后瑪麗·德·美第奇因要求罷免黎塞留,1631年2月被兄長路易放逐。奧爾良公爵宣布支持母后,開始招募軍隊,1632年2月他與洛林公爵查理四世的妹妹瑪格麗特秘密結婚,幾天後,路易十三的軍隊進入洛林,他被迫逃亡西班牙屬地尼德蘭南部,同年7月他率領一支小部隊重現進入法國,參加朗克多克總督蒙莫朗西公爵領導的叛亂。叛亂被鎮壓后,他又回到尼德蘭南部,1634年黎塞留允許他返回法國,1635年,他又發動暴亂反對黎塞留。結果再次被擊敗並被迫外逃,後來因向國王和黎塞留表示臣服而被寬赦。由於無法消除宿怨,加斯東·讓-巴蒂斯特不久又企圖加害黎塞留。1642年,他唆使桑馬爾斯侯爵亨利·誇菲耶·德·呂澤去謀殺黎塞留,陰謀敗露后又卑鄙地拋棄了同夥。路易十四即位后,他成為王國攝政。在法國北部邊境指揮與西班牙的戰爭(三十年戰爭的一部分)。1646年,他被封為阿朗松公爵。1648年發生投石黨運動,他最初支持首相馬薩林,但在1651年參加貴族集團,要求罷免首相。1652年政府軍收復巴黎,路易十四把他流放,4年後他與國王和解。

第五王朝


腓力一世

奧爾良公爵腓力一世
奧爾良公爵腓力一世
腓力一世,路易十三之子,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的弟弟。常被人們稱呼為“殿下”。原來稱安茹公爵,1660年繼承叔父加斯東的奧爾良公爵爵位,在遺產戰爭(1667-1668)和法荷戰爭(1672-1678)中,他在西屬尼德蘭作戰有功,他在卡塞爾擊敗荷蘭執政威廉三世,獲得重大勝利,這使的路易十四再沒有給他帶兵的機會。路易在宮廷中表面對他尊重,卻限制他在政治上的發展。他的妻子是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妹妹亨莉雅妲·安妮,以美貌聞名,和路易十四的關係也很親密,但不明不白的突然暴死,后經過當時已掌握的剖屍技術證明是死於胃潰瘍。她的兩個女兒後來都成了王后,公爵后娶巴拉丁選侯之女,生了一個兒子,後來成為法國攝政王。
公爵熱衷於艷光四射地自我展示,他經常步態搖曳地穿梭在凡爾賽宮的各廳里,向所有俊美的小夥子們飛吻留情。宮廷觀察員聖·西蒙曾記載道:“殿下身材矮小,肚子圓鼓鼓的,而且他的高跟鞋好似高蹺一般;他永遠穿著女裝,身上戴滿了戒指、手鐲等珠寶首飾;他額前垂下的假髮撲上了黑粉,上面扎滿了各色絲帶,並噴了各種香水。”用一句話概括,他就像個穿著天鵝絨舞鞋的輕佻妞。
儘管“殿下”的外表華麗耀眼,行為舉止處處顯露出女性的特徵,但他同樣是一名英勇的戰士。他在帶兵打仗的時候面敷脂粉,穿金戴銀,頭上頂著製作精良的假髮,無所畏懼地投入到戰鬥中。他妻子曾說:“他倒不怕火槍的子彈,相比之下他似乎更怕陽光和火藥冒出的黑煙。”

腓力二世

奧爾良公爵腓力二世
奧爾良公爵腓力二世
奧爾良公爵腓力二世( Philippe II, Duke of Orléans,Philippe Charles) (1674年8月2日–1723年12月23日)法國攝政王(1715年到1723年)。他生於聖克盧(Saint-Cloud),腓力一世和他第二個妻子巴拉汀郡主伊麗莎白·夏洛特(Elizabeth Charlotte, Princess Palatine) (1652年–1722年)所生之子。他也是路易十四國王的侄子。初封 沙特爾公爵Duke of Chartres(1674年–1701年),1701年繼承其父的爵位為奧爾良公爵(1701年–1723年),曾參加大同盟戰爭(1689-1697),但路易十四不讓他參與指揮,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1706年在義大利,1717-1718年在西班牙指揮法軍。
路易十四1715年死後,他成為年方5歲的路易十五的攝政王。路易十四的遺囑表面,一旦多病的路易十五去世,則由路易之孫,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繼承法國王位。奧爾良公爵為了奪取王位,促使巴黎高等法院取消路易十四的遺囑。他建立各部會議制度取代各部大臣的權利,並恢復高級貴族的政治權利。但各部會議制度缺乏效率,不得不與1718年9月取消,恢復各大臣的權利。
1716年,他命令大臣杜布瓦(修道院長,後為樞機主教)與法國的世仇英國結盟,1719年西班牙王后伊麗莎白·法爾內塞挑起地中海危機,他聯絡英國、荷蘭,奧地利組成四國同盟對西班牙開戰,次年迫使腓力五世答應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承認奧爾良公爵為路易十五的繼承人。
1717年他委任蘇格蘭銀行家約翰·勞用發行紙幣的辦法改革法國財政,雖然清除了國家赤字和債務,使一小撮貴族暴富之外,因準備金的不足導致金融系統在1720年崩潰,廣大階層深受其苦,使他威信掃地,1723年2月路易十五成年,他結束攝政出任首相,但4個月後病死。

路易四世

路易·德·奧爾良
路易·德·奧爾良
路易·德·奧爾良(法語:Louis d'Orléans,1703年8月4日~1752年2月4日)法國親王,奧爾良公爵和瓦盧瓦公爵。路易·德·奧爾良是奧爾良公爵腓力二世(路易十五的攝政王)的獨子,生於凡爾賽。他的母親是路易十四的孫女弗朗索瓦絲-瑪麗·德·波旁;無論從父方或母方,他都是顯赫的皇親親戚。年輕時的路易·德·奧爾良很少捲入政事,但他曾任多菲內總督(1719年)和步兵團指揮官(1721年)。1723年,他繼承奧爾良公爵爵位。1730年弗勒里主教拿掉了路易·德·奧爾良的步兵指揮官職位;這很可能是由於政治鬥爭的緣故。1726年他的妻子巴登-巴登藩侯路德維希·威廉的女兒奧古斯塔-瑪麗·讓娜去世,使他悲傷不止,路易於是退休到修道院,把餘生用來研究神學。他曾致力於翻譯保羅書信。路易·德·奧爾良於1752年去世於巴黎聖熱納維耶芙修道院。他的名字經常出現在當時的回憶錄中。

路易·腓力

路易·腓力,又稱沙爾特公爵,路易公爵之子,1744年任陸軍中將,1747年任多菲內總督,1742-1757功勛卓著。此後隱居。熱衷於戲劇,贊助演員和音樂家。他熱戀蒙泰松女侯爵,在取得路易十五的同意后,1773年與她秘密成婚,女侯爵與丈夫同好戲劇,並上演優秀戲劇節目。

約瑟夫

路易·菲利普·約瑟夫,綽號"平等路易" 1787年路易十六與貴族發生衝突,他在巴黎高等法院對國王的許可權表示異議,1789年當選三級會議貴族代表。同年6月25日,他與一些貴族加入第三等級,當時第三等級已宣稱它是國民議會,他的羅亞爾宮成為鼓動民眾的中心,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監獄的群眾把他當做英雄,他與1791年加入雅各賓俱樂部,翌年8月推翻君主制后,他放棄貴族稱號,接受平民菲利普的名字。在選入國民會議后,他支持山嶽派,並投票贊成處死路易十六,1793年4月5日他的兒子沙特爾公爵和法軍司令官迪穆里埃一起叛逃奧地利,他被指控與迪穆里埃同謀,同年4月6日被抓,11月上斷頭台。他的兒子沙特爾公爵路易·菲利浦後來成為法國國王。

路易三世

路易三世(1773年-1850年) ,1830年成為法國國王,稱路易·菲利浦。

公爵


斐迪南

斐迪南-菲利浦,路易·菲利普之子,1830年其父稱國王時,他承襲奧爾良親王稱號,原為軍人,1834-1838年在阿爾及利亞服役。1837年同梅克倫堡的海倫娜結婚,1839年再去阿爾及利亞,因勞累過度,死在納伊,時年31歲。

腓力

巴黎伯爵,斐迪南-菲利浦長子,第三共和國期間法國王位的覬覦者,1886年因威脅共和國而被放逐國外,1890年回國后被捕,並判處監禁,幾個月後被押送出境,他周遊歐洲和中東,1894年9月父親死後,大多數保王黨人承認他是合法國王。第一次大戰期間,他要求在法國或協約國服役,但沒有被批准,死後無嗣,傳位給堂弟古斯公爵讓-奧爾良。

弗蘭索瓦

巴黎伯爵亨利的次子

雅克

1960年至今:巴黎伯爵亨利第四子

所在國歷史


歷史上,奧爾良所在的盧瓦爾河谷是法蘭西皇室的發源地,這裡擁有大量的城堡等各種歷史古迹。中世紀前夕,奧爾良曾是法蘭西三大富裕城市之一(巴黎、魯昂、奧爾良)。這主要得益於奧爾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1108年,法蘭西皇室的國王腓力一世在奧爾良大教堂為親王路易六世(Louis le Gros)加冕,並賜予奧爾良公爵(Duc d'Orléans)的名號。這或許是法蘭西歷史上僅有的未在蘭斯(Reims)舉行的加冕儀式。十至十一世紀,奧爾良一度成為法國首都。
公元十一世紀末,時任奧爾良公爵的腓力二世(Phillipe II Auguste)大面積擴張皇家領地(註:當時的法蘭西皇室屬於卡佩王朝,在腓力二世上任以前,皇室土地僅包括巴黎——奧爾良一線以及布爾日等地,面積很小),先後奪得安茹、曼恩、弗蘭德、香檳等地,最終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同時,腓力二世積極營建巴黎城,修建道路和城牆,巴黎的市政面貌在他在位期間煥然一新,著名的盧浮宮就是他開始修建的,主要用途是拱衛巴黎城。腓力還積極扶持巴黎大學,如授予其師生以免稅權和獨立的民事、刑事裁判權利。從腓力二世時代開始,巴黎的首都地位已不可動搖,奧爾良的政治地位也每況愈下。不過,為了紀念腓力二世在位期間的卓越貢獻,在同一時期的法屬北美殖民地,多個城市和地區都被冠以“奧爾良”的名號。其中:密西西比河河口的城市命名為新奧爾良(Nouvelle-Orléans);美國北部的佛蒙特州的小城被命名為奧爾良縣(Orleans County),加拿大東部特勞倫斯河中的一處小島被命名為奧爾良島(Island of Orleans)15世紀,奧爾良被英國軍隊所佔領。史稱“奧爾良之圍”。但在民族英雄年僅17歲的少女貞德的領導之下,奧爾良衝出重圍,最終在1429年5月8日解放。歷時僅9天。
奧爾良的解放成為百年戰爭的重大轉折點,也改變了歐洲歷史的發展進程(如果奧爾良淪陷,那麼在當時的傀儡勃艮第公爵約翰的“幫助”下,法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都將淪入英軍的掌控之中,英吉利將變成法蘭西的主人)。
宗教革命時期,波旁·孔岱(Bourbon·Conté)一世帶領奧爾良進行了起義。1563年1月到4月,吉斯公爵率領軍隊進行鎮壓,最終起義失敗。
得益於歐洲歷史上第一個宗教寬容條約——《南特赦令》,屢建屢毀的奧爾良大教堂開始了再一次的重建。然而,喪心病狂的路易十四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於1685年頒布《楓丹白露赦令》,奧爾良大教堂作為“異端”,再一次被摧毀。十九世紀30年代,圖爾—奧爾良和奧爾良—巴黎的鐵路相繼修建完成。這給奧爾良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使其受到了新的麻煩——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奧爾良曾被普魯士軍隊佔領。不過,普魯士人在此期間又修建了雷若布萊站(Gare des Aubrais)。這樣,巴黎南下前往圖盧茲或者圖爾方向的火車就無需在奧爾良火車站(Gare d'Orléans)換向。此舉不僅提高了運輸效率,更使得法國著名的POLT(巴黎—奧爾良—利摩日—圖盧茲)經濟軸帶形成,加強了法國南北間的聯繫。
1956年,法國產生了新行政級別——大區。奧爾良成為了中央大區的首府。中央大區包括18、28、36、37、41、45六個省,是法國主要的農業和高新科技發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