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黨運動
投石黨運動
投石黨運動(Fronde,1648年-1653年,或譯投石黨亂、福隆德運動),是一場西法戰爭(1635年-1659年)期間發生在法國的反對專制王權的政治運動。投石黨運動大概可劃分為兩次時期,前期為1648年~1649年高等法院福隆德運動(the Fronde of the Parlements),後期為1650年~1653年親王福隆德運動(the Frondeof the nobels)。
Fronde一詞在法文中具投石之意,此系源於紅衣主教馬薩林(Cardinal Mazarin)的支持者被巴黎暴民以石塊破壞窗戶。
1643年法王路易十四登基時只有5歲,由太后奧地利的安娜任攝政女王。她的寵臣紅衣教主馬薩林任首相,他是法國的實際統治者。當時,30年戰爭即將結束。馬薩林為了應付戰爭的需要,而向金融家預支款項,並以允許他們徵收捐稅和收取國家的收入作為交換條件。這些包稅商從中獲得巨利,引起了貴族的嫉妒和人民的憤怒。
當外省已被搜颳得民窮財盡,政府打算向巴黎的中產階級和高等法院法官榨取,1648年4月宮廷頒發敕令,停發4年各地高等法院法官俸祿,從而激化矛盾。1648年5月,巴黎高等法院聯合各地法院,以整肅政府弊端為名,提出27條建議,宣布國王派往各地的監察官違憲,並要求厲行財政改革,保障人身自由。1648年8月,受孔代親王朗斯戰役大捷的鼓舞,太后與馬薩林下令逮捕領導運動的P.布魯塞爾等3人,這一暴行立即引起人民的憤怒。
1648年8月26日,巴黎爆發了人民武裝起義。起義者一夜之間就築起了1200個街壘,他們用“福隆德”射擊馬薩林擁護者的住宅。在外省也爆發了反政府的起義。1648年10月,國王路易十四齣走,馬薩林被第一次流放。不久,法國簽訂《威斯特法利亞和約》,法軍從前線撤回。1649年1月孔代親王統率大軍包圍巴黎。由於貴族和資產階級畏懼人民起義的擴大,又聞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剛被處決而更為驚駭,遂與國王妥協。1649年3月11日,雙方簽訂《呂埃爾和約(Peace of Rueil)》。起義的巴黎人民和王軍戰鬥三個多月,終於失敗。但零星的分散的鬥爭並未停止,直至1652年才被徹底鎮壓下去,是年10月21日,法王路易十四返回巴黎。這就是法國歷史上第一次“福隆德”運動。
1650年1月-1651年12月第一階段
第一次“福隆德”運動后,孔代親王因謀取馬薩林的職位未成,便聯合對宮廷不滿的孔蒂、Pde 貢蒂、隆格維爾夫人等親王顯貴,密謀推翻馬薩林政府。1650年1月,馬薩林拘捕孔代親王、親王的兄弟孔蒂及其妹夫隆格維爾公爵,親王的擁護者在外省暴動,教士亦與貴族聯合,對抗宮廷。叛軍由蒂雷納子爵(Viscount de Turenne)率領,聯合西班牙軍隊進攻法國。1650年12月,杜普萊西斯公爵(弗里德里希·赫爾曼·馮,Comte du Plessis-Praslin)在Champ -Blanc戰役中擊敗蒂雷納。與此同時,1651年3月-4月期間,其他地方叛軍也被逐步鎮壓。迫於各方壓力,孔代等貴族被釋放,馬薩林第二次被流放。第一次內戰結束。
1651年12月-1653年2月第二階段
1651年12月馬薩林被召回巴黎。孔代親王聯合西班牙 Leopold Wilhelm大公入侵法國。1652年2月-4月間,叛軍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王室再一次逃離巴黎。蒂雷納率王室軍隊與孔代親王軍作戰,在巴黎附近取得一系列重要軍事成果。巴黎反叛人民組建政府。馬薩林感到民眾的憤怒集中於自己,第三次離職。馬薩林離職后,孔代親王失去民眾支持的基礎。1652年10月,十四歲的路易十四被人民迎回巴黎。孔代親王流亡國外,奧爾良公爵加斯東被貶他鄉。第二次內戰逐漸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