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倫尼
杜倫尼
杜倫尼,全稱亨利·德·拉圖爾·奧弗涅,蒂雷納子爵(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Viscount de Turenne;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法國著名軍事家,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被譽為路易十四時期法蘭西最鋒利的寶劍。
杜倫尼生於1611年,是色當公爵的次子,小時候體弱多病,身材纖弱,雖然頭特別大,但是卻有點遲鈍,怎麼看也不象會成為著名統帥的樣子。12歲的時候,杜倫尼的父親死了,長兄繼承公爵爵位,他被送到荷蘭舅舅莫里斯親王那裡,加入軍隊見習戰爭藝術。杜倫尼從一個普通士兵開始干起,兩三年內晉陞到上尉軍銜,很快顯示了與纖弱 的體質不相稱的巨大勇氣和毅力。當然,公爵的兒子和親王的外甥,跟普通士兵不可能一樣,那個時代,軍隊里的晉陞是非常看重門第的。不過杜倫尼十五、六歲時作為上尉,親身管理一個連隊,而他的這個連隊,是整支軍隊里訓練和紀律最好的連隊之一。
杜倫尼塑像
從整個戰略形勢上講,法國當時有四個戰場:東北方向跟荷蘭合作,與駐西屬尼德蘭的西班牙軍隊和帝國軍隊作戰。東方是主戰場,在萊茵河和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與帝國軍隊作戰。東南方向在北義大利,跟西班牙軍隊作戰,南方在西班牙本土跟西班牙作戰。
23歲的杜倫尼,在法國元帥紅衣主教瓦勒泰的軍中擔任馬雷夏爾德營的軍銜,相當於現代的准將,瓦勒泰的這支法軍,配合由德國薩克斯公爵伯恩哈德指揮的法國萊茵戰場主力,與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作戰。1636年,瓦勒泰的法軍擊退帝國加拉斯元帥后,對萊茵河一線的進攻,保護了正在圍攻Joinville的伯恩哈德軍的側翼安全。
1637年,杜倫尼隨瓦勒泰的軍團調到義大利北部庇卡底跟西班牙軍隊作戰,26歲的杜倫尼已經晉陞為中將軍銜。1638年,杜倫尼再被調回萊茵河戰場,幫助伯恩哈德公爵用8個月的時間,攻克布雷沙赫要塞,期間跟帝國的援軍歷經三次小戰三次大戰,這時的杜倫尼,開始以能戰善戰出名。
杜倫尼真正開始揚名,是在1639年義大利北部倫巴第獨立指揮的皮埃蒙特之戰。他先是佯攻亞歷山大里亞要塞,等皮埃蒙特各地的守軍聞訊組成援軍前來解圍,杜倫尼故意在要塞包圍圈外圍留下一個縫隙,放援軍進城。之後,他卻不去攻城,只留下少數部隊監視要塞守軍,指揮主力攻佔守備空虛的義大利北部名城都靈。
1642年,仍在義大利戰場的杜倫尼已經是法軍義大利軍團的副總司令。當時法國宮廷貴族一次反對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的密謀敗露之後,杜倫尼那個繼承色當公爵爵位的哥哥受牽連被捕,後來雖然釋放,但是作為交換條件,不得不交出了色當公爵領地。因為這件事,杜倫尼多多少少也受些牽連,見疑於黎塞留,和接替黎塞留出任法國首相的紅衣主教馬薩林。164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病死,年僅5歲的路易十四登基,由母親安娜攝政,實權掌握在1642年黎塞留病死後繼任首相的馬薩林手中。1643年5月16日,杜倫尼獲得法國元帥權杖。
1643年12月,消息傳來,在萊茵主戰場作戰的馮·薩克森·魏瑪·伯恩哈德公爵,大敗於圖林根地區,被打回阿爾薩斯,公爵本人也因得病而死。1644年,杜倫尼受命危難之際,獨立指揮法國萊茵戰場。杜倫尼一生都是一個非常好學,善於總結經驗的人。這時的杜倫尼,已經從三位上司和有經驗的將領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按照他本人的回憶錄的說法,他從莫里斯親王舅舅那裡學到了如何選擇陣地,和進行圍城戰的技巧;從伯恩哈德那裡學到了不驕不餒的氣度,和隨時總結經驗的習慣;從瓦勒泰那裡學到了怎樣與士兵交流。讓杜倫尼沮喪的是,他這次接手的這支軍隊,新敗不久,士氣低落,而且法國本土拒絕增援。
杜倫尼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整頓部隊,然後從洛林出擊,小勝一支帝國方面巴伐利亞選帝侯的軍隊,提高了士氣。於是他率領這支軍隊出發麵臨一次真正的考驗,以5千步兵,5千騎兵,20門大炮的實力,試圖解邊境重鎮弗賴堡之圍。他的對手是帝國方面巴伐利亞軍主力Mercey元帥。但是他的軍團素質仍然太差,打不起硬仗,杜倫尼首次獨立指揮一個戰場,卻出師不利,又丟了弗賴堡,法國宮廷震動,馬上派來孔代親王帶1萬兵力前來增援,並接替杜倫尼的指揮權。
孔代接到增援杜倫尼的命令率一萬法軍晝夜兼程,13天行軍180英里與杜倫尼會合,並立即成為全軍統帥,他手下除了杜倫尼,還有其他幾位法軍元帥。儘管孔代比杜倫尼年輕10歲,當時年僅23,戰場經驗也不足,但是杜倫尼並沒有顯露出任何嫉妒的跡象。相反,兩人惺惺相惜,都能認識到對方的才華,很快成了私人朋友。
會合以後,法軍開始向對手,Mercy元帥的帝國巴伐利亞軍所佔領的堅固陣地發動 強攻,兩人各指揮一翼,杜倫尼在左,孔代在右,法軍原本士氣不高,孔代手下的士兵一度被巴伐利亞軍的炮火打散,孔代本人竟然親自帶領身邊的法國將軍們上陣衝鋒,重整隊形攻下敵軍的堡壘。這次戰役總的來說,法軍沒有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但是孔代的咄咄逼人的氣勢嚇住了對手,當夜Mercy元帥率手下撤出戰場,承認法軍的勝利。第二天,法軍追上巴伐利亞軍,又一次強攻敵方預設陣地,還是沒有取得突破,但是巴伐利亞軍又一次撤退。但是當地的地形不宜法軍窮追不捨,於是杜倫尼獻計,經過孔代同意,兩人分兵,杜倫尼帶人順萊茵河而下,直取對岸的戰略要塞菲利普斯堡和美因茨地區。這次勝利意義重大,從此以後1百年,每次法軍侵入德意志的土地,都是由菲利普斯堡出發,這裡成了法軍開疆拓土的戰略基地。
1645年戰局,孔代和杜倫尼分兵,Mercy元帥繼續緩慢退卻,杜倫尼率軍1萬1千人追趕,在巴特梅根特海姆附近分散了兵力,被對手殺一個回馬槍,吃了一次敗仗(梅爾根特海姆戰役),退至黑森-卡塞爾,又一次會合孔代的援軍。這一次孔代仍然一如既往地信任杜倫尼,兩人合作無間,全沒有宮廷中那樣的互相猜忌。1645年8月6日,也增加了7千援軍的巴伐利亞軍隊和法軍之間,爆發了這一年萊茵戰場最大的戰役,第二次諾德林根戰役。
當時巴伐利亞軍1萬6千人,法軍稍微多一些,雙方主將位於戰線正中,整個戰役期間都不分勝負,孔代組織法軍衝鋒5次,自己的胸前中彈,幸虧有胸甲保護才倖免於難,座下5匹戰馬相繼被擊斃,身邊所有參謀幕僚人員非死即傷,但還是拿不下巴伐利亞軍的中央陣地。杜倫尼負責指揮的法軍左翼擊敗了巴伐利亞軍右翼,但是巴伐利亞軍的左翼韋爾斯元帥也擊敗了法軍右翼,並且俘獲法國元帥格拉蒙特。當韋爾斯元帥獲悉己方右翼吃緊,即放棄擴大戰果,返回戰線從正面阻擋杜倫尼的突進。這樣,巴伐利亞錯過了一次大好戰機,戰役又進入膠著狀態。最終吃不住的還是巴伐利亞軍,趁夜色退出了戰場,此戰法軍死傷4千人,巴伐利亞損失4千人,另有2千人和所有大炮被俘獲。
1646年,孔代和杜倫尼再次分開,孔代回到東北尼德蘭戰場,而杜倫尼則留在萊茵戰場,作出了一個對結束三十年戰爭真正有意義的戰略大舉動:橫渡萊茵河,兩次巧妙地繞過前來阻擋的德意志皇軍總司令、皇儲利奧波德大公的軍團,於科隆附近跟常年戰鬥在德意志腹心地區的由蘭格爾元帥指揮的瑞典軍團會合,然後向巴伐利亞進軍,迫使巴伐利亞退出戰爭。這一舉動是對神聖羅馬帝國的致命一擊。新任首相馬薩林不願看到天主教的帝國失敗,強令杜倫尼和瑞典軍團分開,自動撤回萊茵河左岸。杜倫尼反對無效,只好廢然而返,巴伐利亞公爵也乘機撕毀條約,又一次加入戰爭。1648年,杜倫尼再次受命渡過萊茵河,重複1646年的有效戰略。這次他首先會合蘭格爾的瑞典軍團,再占巴伐利亞全境,最終兵臨萊茵河,直指維也納。皇帝承認失敗 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三十年戰爭結束。德意志境內的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西班牙並不認為自己戰敗,繼續跟法國在西班牙本土、尼德蘭、和義大利北部展開較量。法國西班牙戰爭遷延下去。
人民對馬薩林政府的財政措施怨聲載道,巴黎人心浮動,而貴族上層也反對馬薩林的各項政策,尤其是反感他的貪吝,於是巴黎市民和宮廷貴族形成了一個反馬薩林首相的政治運動,史稱“投石黨”,最初,孔代和杜倫尼由於切身的政治利益,都是反政府的投石黨份子。但是馬薩林控制了政權,能夠左右攝政王太后和年幼的法王路易十四。於是巴黎民眾和貴族起義,法國內戰爆發,孔代作為投石黨的領袖,被馬薩林逮捕投入監獄。杜倫尼則逃亡荷蘭,跟法國的敵人西班牙合作,帶領一支西班牙軍隊進攻法國。不過這一次,杜倫尼所率領的西班牙軍隊作戰不積極,被法國的杜普萊西斯公爵(弗里德里希·赫爾曼·馮)在1650年的ChampBlanc戰役打得大敗。1651年,馬薩林作出妥協,同意自我放逐,全國大赦,杜倫尼也回到法國,孔代被釋放。第一次投石黨內戰結束。
沒過多久,巴黎投石黨人再次暴動,把王廷逐出了巴黎,第二次投石黨戰爭爆發。這一次,杜倫尼站在宮廷一邊,率軍保護流亡的法國國王和王太后,而孔代則是反叛的投石黨首領。最初,杜倫尼只指揮兩支王軍中的一支,而孔代指揮的反軍先行擊潰了另外一半法軍,再撲向杜倫尼。杜倫尼預先佔領好陣地擋住孔代的進攻路線,保護住宮廷的安全。孔代看到不能速勝,就隻身回到 巴黎,安撫那裡不穩的民心。杜倫尼就乘機突然離開自己的陣地,快速行軍,把孔代的反軍主力和巴黎城及孔代本人隔開,因為這個勝利,杜倫尼重新獲得宮廷的信任,被任命指揮所有勤王法軍,的確,此時馬薩林和路易國王都認識到,除了杜倫尼,他們也沒有什麼將領可以用來對抗孔代這位當時法國最負盛名的統帥了。
就在這個杜倫尼大佔上風的時候,馬薩林召來洛林公爵的軍隊勤王。洛林率軍趕到戰場,直接就倒向投石黨一方。不過洛林對投石黨的立場也不感興趣,他把巴黎劫掠一遍,就出城屯兵巴黎附近,立場曖昧。杜倫尼本來就反對馬薩林請來洛林公爵,他率兵突然出現於洛林的大營外,在炮口下逼迫洛林簽約同意永遠離開法國領土。這之後,法國宮廷又給了洛林無數財物,才打發走這位瘟神。
之後,孔代重整軍隊,出巴黎城與杜倫尼交戰。孔代的兵力較少,但他從來都不以兵少而避戰。但他身後的巴黎城,剛剛遭受過洛林公爵的搶劫,這時民心又變,趁孔代出城之機,又再背叛,關起城門拒絕投石黨或者王軍任何一方入城。孔代和杜倫尼接戰於巴黎城外,孔代不利,身後城門又畢,處於危境之中,幸虧一位貴夫人出面,說服守城的民眾,開城放進孔代。孔代此時雖然有心據守巴黎,但是城裡民心難測,二來經過幾個月的圍城和搶劫,巴黎已經沒有糧食供應軍需,因此不久撤出巴黎。杜倫尼保護著法王路易十四入城,重占巴黎。這一回合,以杜倫尼勝利告終。
孔代撤出巴黎以後,跟西班牙合作,1653年搬來西班牙援兵希望反攻巴黎,跟杜倫尼又一次交戰,最初不分勝負。但是西班牙軍隊的統帥和孔代不和,缺乏合作誠意,致令孔代無功而返。
1654年,杜倫尼和孔代第三次交手於阿拉斯戰役。此時孔代已經是西班牙國王任命的法國東北部西屬尼德蘭戰場總司令,指揮自己的投石黨軍隊和西班牙軍隊。但雙方合作仍然常出問題。孔代率聯軍圍攻法國的阿拉斯要塞。法國一方有三支軍隊來援,杜倫尼,瓦勒泰公爵,法國元帥霍金科特的兩支兵力。三名法國司令官商定8月24日至25日夜間偷襲聯軍駐地。但屆時離會合地點最近的霍金科特卻沒能趕到。瓦勒泰和杜倫尼決定無論如何都發動攻擊,結果大潰西班牙軍隊營地。孔代聞訊后,立即集合本部人馬夜間出營反攻法軍,擊潰了勝利之後秩序紊亂的瓦勒泰軍,等瓦勒泰重整部隊,霍金科特也隨後趕到,孔代受三面圍攻,不得不敗退。此戰聯軍死傷3千人,63門大炮全部丟失。此戰之後,被任命為戰場總司令,統一指揮三支法軍。
1656年,杜倫尼和瓦勒泰各率一支軍隊,由杜倫尼統一指揮,圍攻謝爾德運河上的瓦朗謝訥,總數近3萬人。西班牙方面,委派了國王費利佩四世的私生子唐胡安為尼德蘭戰場總司令,孔代為副。孔代實際指揮了解圍戰。他先利用地勢,打開運河上的水閘,使下遊河水猛漲,切斷分據運河兩岸紮營的杜倫尼和瓦勒泰兩軍的聯繫,使法軍忙於防洪。2萬西班牙軍隊由孔代率領集中於杜倫尼營壘當面,孔代天天夜裡都出兵,小規模地襲擊杜倫尼營壘的不同地點,以疲憊法軍。7月9日至10日夜,突然集中全力,夜襲瓦勒泰大營。瓦勒泰連日來忙於防洪,又以為西班牙軍隊進攻的是杜倫尼,完全沒有防備,杜倫尼被河水所隔無法及時救援,結果孔代在一個小時之內就大獲全勝,瓦勒泰的一支法軍幾乎全軍盡沒,僅僅逃出2千人。
1648年德意志三十年戰爭結束之後,西班牙和法國繼續交戰,期間還摻雜了法國的投石黨內戰,孔代投入西班牙一方作戰。
在三十年戰爭前期,英國是站在新教徒一邊的,但是很快,英國爆發革命,無瑕顧及歐洲大陸上的戰爭。1648年,英王查理一世上了斷頭台。在內戰當中,克倫威爾嶄露頭角,模仿當時最先進的瑞典古斯塔夫軍事制度,建立起一支規模雖小,但很精銳的新型軍隊,號稱“新模範軍”。內戰以後,克倫威爾成為英國事實上的獨裁者,稱“護國公”,侵略並掃平愛爾蘭,后又重新開始介入歐洲大陸事務。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跟新獨立的荷蘭打了第一次英荷戰爭,以英國勝利而告終。跟克倫威爾的護國政府相對,流亡的斯圖亞特王朝國王查理二世這時在歐洲,歐洲列強根據自己的切身利益,有時支持查理,有時跟克倫威爾結盟。在1657年,英國襲擊了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多米尼加,西班牙支持流亡國王查理二世,而法國跟克倫威爾結成盟友。法國跟英國達成協議,派出新模範軍的6千步兵,在法軍總司令杜倫尼的指揮下作戰,而杜倫尼則應該攻取北部港口重鎮敦刻爾克,交給英國。
歷史上,這個港口一直是由英國佔領的,英國雖然最終輸掉了百年戰爭,但是並沒有完全從歐洲大陸上撤出,敦刻爾克就是從那時起一直保留下來的一個據點,直到英國革命的時候,才相繼被法國和西班牙佔領。1658年的沙丘會戰,就是在近3百年後英國遠征軍撤退的那同一片海邊沙灘上進行的。作戰的一方,是由杜倫尼統帥的,圍攻敦刻爾克要塞的英法聯軍,他們的對手是誰呢?英西聯軍,雙方都有英軍在內,西班牙的一方,是流亡的英國王黨軍隊。西班牙總司令唐胡安手下,除了孔代以外,還有英國的約克公爵,查理二世的弟弟,後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以後,查理二世登基,他死後,約克公爵繼位,成為英王詹姆斯二世,1688年被“光榮革命”推翻。這是后話了。
杜倫尼率英法聯軍圍攻敦刻爾克要塞港口,駐兵布魯塞爾的胡安趕去解圍,為了速度,沒有聽孔代的規勸,放棄炮兵輜重,以致後來會戰時火力處於下風。雙方在敦刻爾克附近的海灘上列陣,法軍在西,西班牙軍在東。杜倫尼有8千步兵和6千騎兵,還有10門大炮和海上英國軍艦的炮火支援。胡安有6千步兵和8千騎兵,雙方兵力相當,但西班牙方面火力處於劣勢。他向西展開兵力,右翼依託海邊的一系列沙丘部署了四個大步兵方陣,中央是約克公爵的5個英國步兵團,左翼是卡拉塞那侯爵的德國雇傭兵,整個第二線是騎兵。胡安忽略了兩個致命的因素,一是他的右翼暴露在大海上的英國軍艦火力之下,二是 他忘了,大海有漲潮退潮,開戰之後大海退潮,他的右翼再也不是依託大海,而是出現一個空隙。
1658年6月11日清晨8點雙方開戰,起初法國方面的英國盟軍經過苦戰,攻上中央偏右的沙丘至高點,西班牙方面約克公爵的英國兵也是死戰不退,兩邊的英國士兵進入刺刀和槍托的肉搏格鬥,爭奪白熱化。正在此時,杜倫尼發現了西班牙右翼頂端在大海退潮以後的暴露狀態,立即投入騎兵預備隊,在海上英艦炮火支援下,插入西班牙右翼頂端,卷擊西班牙戰線。在戰線左側督戰的孔代一聽到這個消息馬上率領本部人馬,力圖從左側(法軍右翼)貫通敵方戰線,到達敦刻爾克城下。但是杜倫尼也料到孔代的這個做法,他親自從中央增援,擋住孔代的三次騎兵衝鋒,孔代坐騎被擊斃,整個西班牙陣線右翼已經崩潰,眼看敗局已定,只好率領本部還算完整的人馬,掩護全軍撤退。沙丘戰役,西班牙方面陣亡1千人,大多數是英國軍人,還有4千人被俘,11天後,敦刻爾克要塞投降。經過這次戰役,杜倫尼打垮了西班牙人的戰鬥意志,也在和孔代的七次較量之中佔據了上風。
1658年底,西班牙被迫和法國簽訂和約,承認失敗,就此結束了三十年戰爭之後又遷延10年的法西戰爭。在和約中,西班牙除了割讓一系列領土之外,還將年幼的西班牙公主瑪麗·特雷薩嫁給20歲的法王路易十四。這個條款,日後引起無數糾紛:路易十四從此就可以以女婿的身份,在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死後要求繼承西班牙的一部分領土。在和約 中預先寫明了,一旦公主的嫁妝付清,法國自動放棄任何繼承權。但是這筆嫁妝的費用太大,西班牙政府破了產,始終也沒有付清。直到42年以後,西班牙公主已死多年,路易十四仍然據此為他的孫子要求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這就導致了後來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與西班牙的戰爭結束以後,法國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路易十四此時已經可以親政了。1659年法國戰爭勝利實行大赦,孔代曾經被判處的死刑就不再有效,但要讓他掌握兵權,宮廷還是不能放心,路易十四畢竟還是不能忘記年幼的時候投石黨佔領巴黎,自己被迫出逃的那一幕。相反,杜倫尼因為戰功,此時成為法國軍隊的第一人,1660年,杜倫尼受封“國王陛下的陸軍大元帥”這個獨特的頭銜。1661年,權臣首相馬薩林病死,年輕的太陽王正式親政。幾十年前,前任首相黎塞留使法國打贏了德意志的戰事,處於極為有利的戰略地位。路易十四準備從這個戰略位置躍進到歐洲霸主的頂峰。他的目光,投向法國邊境以東,這裡北接剛剛獨立的荷蘭,向南是西班牙控制的尼德蘭地區,再向南,法國正東方和東南方,隔萊茵河是分裂的德意志諸邦。另外,1658年英國的克倫威爾病逝不久,流亡的斯圖亞特王朝在法國支持下復辟,新英國政府跟法國繼續保持良好關係。
從1659到1667年間,有一個短暫的和平時期,路易十四利用這個時間加強軍隊建設,法軍裝備了新型的燧發槍,普遍裝備了結合式刺刀,可以使火槍兵不用依賴長矛兵的保護,同時刺刀又不影響火槍發射。路易十四組建了陸軍部,由路弗伊斯侯爵出任陸軍大臣,實際是國王本人的參謀部,方便國王親自指揮軍隊,這是加強國家中央集權的舉措,也意味著杜倫尼無法當成法軍總司令,這個職位將由國王本人出任。法軍建立了一整套後勤倉庫補給系統,又重用沃邦元帥,在邊境建立起一整套要塞防禦體系。他是杜倫尼的部下,沃邦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工程師,他使得當時的築城技術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經他設計的要塞堡壘,火力體系完整合理,城防堅固,幾乎是堅不可摧的。在路易十四親政前期 的十幾年間,通過沃邦的不斷努力,在法國周邊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要塞防禦體系,使法國本土先立於不敗之地,進可攻退可守。經他手設計的這些堡壘,經過修改完善,直到現代的一次大戰、二次大戰期間還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1665年,西班牙國王,路易十四的岳父費利佩四世去世,路易立即以女婿的身份要求繼承西屬尼德蘭全境。這時,正好英國正在和荷蘭為了海上霸權打第二次英荷戰爭。荷蘭在德意志三十年戰爭中,是西班牙的敵人,兩國關係良好,訂有攻守同盟條約,因此向英國宣戰。但是實際上,他已經想向荷蘭擴張了,而且英法兩國關係也不錯,兩國達成秘密交易:路易撤回對荷蘭提供的援助,而英國默許路易侵佔西屬尼德蘭。1667年到1668年,杜倫尼和孔代兩人再次入侵尼德蘭,杜倫尼佔領Lille,而孔代在15天之內佔領Franche-Comte全境的一系列堡壘,由此重新贏得了國王的信任。因為擔心法國勢力過於強大,英國和荷蘭在第二次英荷戰爭未分勝負的情況下籤訂和約,總體來說,英國處於下風,連泰晤士河的軍港也被荷蘭海軍將領德-路特襲擊。僅僅三年以後,路易十四意圖吞併荷蘭全境,他向不甘心荷蘭海上霸權的英國建議,兩家聯手。1672年,英法向荷蘭宣戰。在海上,法國海軍建立不久,戰鬥力奇差,每次都是臨陣脫逃,讓英國人獨自面對荷蘭海軍德·路特的打擊,英國人對法國海軍的行為痛恨不已,1674年就簽訂和約,由荷蘭付出賠償金,英國退出同荷蘭的戰爭。但在陸地上,路易十四傾全國之兵,十萬大軍御駕親征,這是當年華倫施泰因之後,歐洲從沒有過的大規模軍隊,而實際指揮這支軍隊的前鋒,是杜倫尼和孔代兩人。荷蘭在海上或許很強,但在陸地上,自知沒有辦法抵禦法軍,狠下心來,放開海閘,不惜水淹整個國土,也要抵抗到底。其實開戰之初,杜倫尼和孔代不約而同地向國王和陸軍大臣建議,放棄荷蘭邊境的一系列要塞線不攻,繞過去以閃電般的速度直取阿姆斯特丹。這個計劃,在當時的軍事發展水平下,是匪夷所思的:當時歐洲戰爭就是圍繞著圍城戰進行的,而兩位名將卻不約而同要繞過堡壘現孤軍深入,法軍兵力強大,又有完備的後勤供應體系,不必擔心孤軍遠征和後勤補給,而快速打擊阿姆斯特丹,可以在荷蘭人沒來得及開閘放水之前就決定戰爭的勝負。但是沒有戰爭經驗的路易十四無法理解他們這樣超出時代局限的思路,而是採取陸軍大臣路弗伊斯的保守思想,步步為營,這樣就失去了迅速征服荷蘭全境的戰機,一旦水淹七軍,則法軍的行動馬上接近癱瘓,再加上陸軍部非要在每個要塞都留下守軍,平均分配兵力,結果使得法國人的兵力優勢也無從發揮。
這些,孔代都不用擔心了,因為他在開戰不久,就在阿納姆附近強渡萊茵河的時候負傷,回後方修養去了,而法軍前敵總指揮杜倫尼,也只有暗自嘆氣而已。因為德意志皇帝派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元帥帶兵1萬9千人,還有勃蘭登堡選帝侯率領2萬4千人前來救援荷蘭。路易撥給杜倫尼1萬2千兵力,讓他獨自率領去阻擋援軍。杜倫尼徑直迎向兩支敵軍,背後還有剛剛康復的孔代率8千人增援。杜倫尼以出色的機動能力,始終把兩支優勢敵軍隔開,使他們無法會合,最終不費一槍一彈讓他們無功而返。
1673年,杜倫尼被派去防守法國東南方向臨近萊茵河的阿爾薩斯,因此沒有阻止 德意志皇帝手下最優秀的戰場指揮官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率2萬4千皇軍與荷蘭軍隊在波恩會合。1674年,英國退出與荷蘭的戰爭,而荷蘭人抵抗激烈,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又直接支持荷蘭,法國只好籤訂布列達和約,結束了法荷戰爭。這一次,法國雖然獲勝,並贏得了一系列領土收益,但是沒有完成路易十四完全吞併荷蘭的構想。1674年的法國,處於擴張之後的暫時防守狀態。杜倫尼和孔代,和三十年前他們相識時差不多的戰略位置上:孔代負責法國東北部的荷蘭前線,杜倫尼負責正東方和東南方萊茵河一線和阿爾薩斯。8月,孔代與荷蘭的奧蘭治親王威廉會戰於Senef戰役,這時的孔代,仍然大膽潑辣,不等部隊集結完畢就帶騎兵發起衝鋒,以重大的代價贏得了這次戰役。
而杜倫尼比三十年前成熟了不少,他以攻為守,再次從菲利普斯堡搶先渡過萊茵河,侵入德意志,在辛斯海姆戰役中,重創正在等待集結兵力入侵法國的卡普拉里元帥,然後退回河西岸。10月,杜倫尼又一次先發制人,以2萬2千人渡過萊茵河,不為人知地神速推進在安茨海姆戰役中,面對3萬5千帝國軍隊,主動發起進攻,集中兵力擊破對方左翼戰而勝之。稍後,勃蘭登堡選帝侯的軍隊加入皇軍,使杜倫尼的敵人增加到5萬7千人,開始進攻杜倫尼。但杜倫尼以巧妙的機動,不是阻擋住敵人的進攻路線,就是切斷對手的補給線,每次都讓對方欲進不能,欲罷不得。最後,眼看到了冬季,帝國和巴伐利亞聯軍只好按照當時的慣例,準備進入冬季營地過冬休戰。
杜倫尼之墓
冬季戰役的勝利之後,杜倫尼才轉回營地過冬。1675年,德意志皇帝再次任命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出任皇軍總司令,想重整兵力進攻阿爾薩斯。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是當時帝國方面惟一在機動能力上可以跟杜倫尼一較長短的將領,雙方在萊茵河流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捉迷藏式的機動,都想要麼擋住對手的進軍路線,要麼繞道對方身後截斷補給線。只有一次,兩人不約而同地想以夜戰奇襲對手,卻不料互相撞到一起。杜倫尼準備接受會戰,但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卻轉身退走了。杜倫尼準備進攻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在7月27日薩斯巴赫附近組織強渡河流時,被一顆炮彈擊中陣亡,從而結束了三十年的軍事生涯。後來,杜倫尼被葬在巴黎Saint-Denis的國王墓地里。兩百年後,拿破崙出於崇敬,又把他的遺體重新遷葬到巴黎殘廢軍人院。在這最後幾年裡,法國元帥沃邦,和後來路易十四所倚重的盧森堡公爵,及范多姆元帥、維勒洛依等元帥,都在他手下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