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路易十三的結果 展開

路易十三

法國波旁王朝國王

路易十三(Louis XIII,1601年9月27日-1643年5月14日)法國波旁王朝第二任國王(1610年-1643年在位)。亨利四世長子,生於楓丹白露。幼年由其母瑪麗·德·美第奇攝政。1615年與同是孩子的西班牙公主奧地利的安妮結婚。

路易十三親自執政后與主要依賴紅衣主教黎塞留的幫助,開始了法國的專制統治(1627年拉羅歇爾之圍的勝利是轉折點)。在其統治期間,歐洲爆發了一場決定性的爭霸戰爭—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即歐洲最強大的兩個—法國波旁王朝與伊比利亞和德意志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最後較量。最終法國取得勝利,結束了長達三個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霸權,成為新的歐洲霸主。

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三因騎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601-09-27

出生

1601年9月27日生於楓丹白露。

1610

登基為王

1610年,路易十三登基,其母瑪麗·德·美第奇攝政。

1617

與太后決裂

1617年,路易十三派人暗殺了太后的寵臣孔奇諾·孔奇尼,太后逃奔到布魯爾。雖然後來經人調解太后回到了巴黎,但母子的隔閡依舊。宮中形成了以路易十三為核心的王黨和以太后、國王的弟弟奧爾良公爵加斯東·讓·巴蒂斯特為核心的后黨。

與太后決裂
1617

依賴黎塞留,開始法國專制統治

1617年,任命黎塞留為樞機主教,在內政方面推行君主專制,依賴紅衣主教黎塞留的幫助,開始了法國的專制統治。

依賴黎塞留,開始法國專制統治
1627

攻佔堡壘拉羅謝爾

1627年攻佔了新教的堡壘拉羅謝爾,逐步限制新教的勢力。

攻佔堡壘拉羅謝爾
1643-05-14

因病逝世

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三因騎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人物生平


路易十三是波旁王朝開國君主亨利四世的長子,1601年出生,母親是義大利托斯卡納公國的瑪麗·德·美第奇公主。他的父親崛起於持續了三十年之久的法國宗教戰爭,因此登基時貴族勢力衰弱。亨利四世出身於新教貴族家庭,儘管後來迫於政治壓力改宗,但在宗教方面總體是維護新教的。
在歐洲政治方面,西班牙雖然已經衰落,但實力仍然較強,通過和同樣處於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奧地利的同盟,依舊維持著對法國的遏制政策。西班牙依然維持著對尼德蘭南部的統治,直接威脅著法國北部邊境,並試圖再次吞併已經獨立的荷蘭。英國雖然有所發展,但實力總體偏弱,且國內宗教矛盾尖銳。亨利四世提出天然疆界的政策,其實質就是要擴張法國領土,打擊西班牙,稱霸歐洲。
1610年,路易十三登基,瑪麗·德·美第奇攝政。太后的家族與西班牙關係密切,所以太后實行了親西班牙的政策,貴族勢力也有所恢復。
1611年
1611年
1615年,在太后的主導下,路易十三與西班牙公主安娜結婚(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出身於奧地利,所以習慣上稱安娜王後為奧地利的安娜),他的妹妹伊莎貝爾則嫁給了安娜的哥哥菲利普四世。但路易十三並不滿意太后的政策,所以親政后試圖改變太后的政策,但一直受到太后的壓制。
1617年,路易十三派人暗殺了太后的寵臣孔奇諾·孔奇尼,太后逃奔到布魯爾。雖然後來經人調解太后回到了巴黎,但母子的隔閡依舊。宮中形成了以路易十三為核心的王黨和以太后、國王的弟弟奧爾良公爵加斯東·讓·巴蒂斯特為核心的后黨。
在這次調解中,黎塞留嶄露頭角,得到路易十三的賞識,後來被任命為樞機主教。黎塞留在內政方面推行君主專制。
1618年,歐洲爆發三十年戰爭,起因是捷克為反對奧地利的宗教壓迫政策揭竿而起,並將王位許給了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巴拉丁選帝侯弗雷德里克,但在西班牙的幫助下,奧地利鎮壓了捷克起義。
之後,奧地利西班牙趁機擴張各自的勢力,企圖鎮壓歐洲的新教運動,德意志北部新教諸侯和荷蘭等國陷入了恐慌。法國在這次戰爭中一開始並未出兵,而是以金錢支持丹麥、瑞典進攻神聖羅馬帝國,打擊奧地利的勢力。
當丹麥,特別是瑞典在德國高奏凱歌時,法國又在外交上孤立他們,以維持中歐的平衡。但當奧地利任命了華倫斯坦為帝國軍隊的統帥后,瑞典戰敗,局勢似乎又朝著對奧地利有利的方面發展時,法國宣布出兵。
趁著雙方筋疲力盡時,法國在軍事和外交上的手腕獲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終於在1648年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將阿爾薩斯等地划入了自己的版圖,大大擴張了自己的勢力,此時離路易十三去世已經五年了。
1620年
1620年
在宮廷方面,路易十三一直對母親、弟弟和出身哈布斯堡家族的妻子懷有戒心。瑪麗·德·美第奇也陰謀廢黜路易十三,立奧爾良公爵為國王。而國王夫婦不和,婚後多年無子,也給太后和奧爾良公爵的陰謀提供了便利。在黎塞留的鐵腕政策的打擊下,奧爾良公爵最終失勢,太后也逃到了布魯塞爾,處於西班牙人的庇護之下。
1638年,安娜王後生下王儲(未來的路易十四),王室終於穩固了。兩年後,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也出生了。而原奧爾良公爵加斯東只有一個女兒,失去了對抗國王的最後資本。
1642年,黎塞留去世。
1643年,路易十三去世。在他離世時,貴族重新活躍起來,形成了以孔代親王、謝弗勒斯夫人(謝弗勒茲)、隆格威爾夫人(隆格維爾公爵夫人)為核心的投石黨。黎塞留的繼任者馬扎然輔佐攝政太后安娜,與投石黨進行鬥爭,不過他們顯然沒有黎塞留的手腕。
新主路易十四的統治在一片混亂中緩緩拉開序幕。

為政舉措


主要功績有:經濟上鼓勵工商業和海外貿易,擴充財富;政治上削弱貴族的權力,打擊后黨;
宗教上逐步限制新教的勢力,曾在1627年攻佔了新教的堡壘拉羅謝爾;
國際關係方面,路易十三積極推行其父的政策,與信奉新教的國家合作,打擊西班牙的勢力。
路易十三[法國波旁王朝國王]
路易十三[法國波旁王朝國王]
在法國歷史上,路易十三曾經被人視為昏君的代表,他的父親是赫赫有名的亨利四世—法國歷史上僅有的三個“大帝”之一,他的兒子是更赫赫有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著極盛時期的法蘭西帝國,夾著無比榮耀的父親和兒子中間,路易十三顯得那樣的暗淡無光。
確實,路易十三是個沒什麼才華、也沒什麼天分的國王,他惟一的愛好是打獵,生活中的他軟弱、慵懶,他的性格內斂、陰鬱,不討人喜歡。他的一生充滿悲劇:幾歲時父親就被刺殺;十幾歲開始就因為政治原因與母親對立了一輩子—母親到死也沒原諒自己的這個兒子;跟自己的妻子冷戰數十年;自己惟一的廢材親弟弟一輩子都在造自己的反;與王后的侍女奧福特、拉法耶特先後萌發的兩段純潔精神戀愛,都因潛在的政治因素遭到首相黎塞留強行終止;晚年深愛的男寵桑·馬爾斯竟然聯合各方勢力密謀推翻自己與黎塞留、推弟弟加斯東親王為法國國王,陰謀曝光后馬爾斯被黎塞留以叛國罪當眾斬首。
但是這樣一個人,他卻可以在臨終禱告時說:上帝啊,我已經死而無憾了!因為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君王,終其一生,他都在為法蘭西的強大而不懈努力,他深知自己不擅長具體事務的管理,所以他重用法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政治家黎塞留,為此,他不惜跟自己的母親、妻子、弟弟決裂,甚至犧牲自己,允許自己被黎塞留“架空”(對比下張居正的下場),在細節上,他顯得平庸而缺乏主見,但是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時刻,他總能作出正確抉擇,並且堅定不移地加以貫徹實行。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經典片斷:路易十三臨終前祈求上帝原諒自己為了國家而對家人冷酷無情,但他的王后卻在兒子路易十四登基時說:要學你的祖父,他去世時法國人都痛哭;不要學你的父親,他死時法國人都大笑。亨利四世是一個英明而且很有人格魅力的國王,他曾說過:我要讓每個法國農民的碗里都有一隻雞,這樣的國王去世,人民為之哀痛理所當然。
路易十三[法國波旁王朝國王]油畫
路易十三[法國波旁王朝國王]油畫
但是路易十三去世時,法國人知道為什麼而笑嗎?亨利四世在位短,他雖然勵精圖治,但是留給路易十三的法國依然是千瘡百孔、內憂外患、百廢待興;而路易十三去世后,留給路易十四的法國在內完成了政治、社會、宗教上的改革,國勢蒸蒸日上,對外打垮了曾經無比強大的西班牙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奠定了法國日後稱霸歐陸的基礎。
事實上,路易十四不要說學到祖父亨利四世,就連他那個一向給世人感覺平庸的父親他也不如,不然十九世紀的歐洲,根本就沒有德國和英國的出頭之日。
我們都知道都德的《最後一課》,十九世紀末的法國外敵入侵、風雨飄搖,當時入侵法國最猛烈的德意志在路易十三時代被打垮后沉淪了200多年;被迫割讓出去的洛林與阿爾薩斯是在路易十三時代打下來的;當時主持德意志帝國國政的是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他最崇拜的政治人物就是200年前用外交策略整垮德意志的“紅衣主教”黎塞留—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首相;當時國勢最隆盛的是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而黎塞留去世時留下的政治遺囑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防範英國,這個國家日後對法國的威脅可能超過其他歐洲國家(後來拿破崙就是敗在英國手下)。
這個時候,法國人開始重新評價這位因為性格強勢、作風強悍而“神憎鬼厭”的政治家,黎塞留雖然是個權臣,但他不是那種篡位的權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法國的國家利益,而沒有國王堅定的支持,黎塞留這樣的人早就在複雜的宮廷鬥爭中身敗名裂了,他不光建立了偉大的功業,自身也得到了善終,沒有抄家、沒有秋後倒算,沒有一點點負面的結果。站在他身後的路易十三,那個外表平庸的國王,其氣量與胸懷遠遠超過了很多號稱“大帝”的君主(對比下中國歷史上的商鞅、張居正、鰲拜等)。
歷史對黎塞留的公正評價來得已經算遲了,但至少當代的法國歷史教科書上明確寫著:黎塞留,法蘭西歷史上最偉大、最有謀略、同時也最冷酷無情的政治家,那對路易十三的公正評價呢?當代,與他同名的白蘭地酒也許更有名,但至少,有一個人自始至終是了解他的,那就是被他重用的黎塞留,黎塞留臨終時對輔佐(沒有比這個詞更準確的了)了自己一生的君上—路易十三有這樣一句評價:唯有雄才大略之人才能知人善任。
個人認為,路易十三這樣的君王,是不合西方人口味的,而比較像東方的君主,這也不奇怪,畢竟當時的法國,是歐洲君權最集中的國家,但是從某方面講:他能無條件支持一個性格強勢,而能力超過自己千萬倍的大臣,始終信任、包容,這份政治氣量,超過了中外歷史上已知的所有帝王。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父親亨利四世
母親瑪麗·德·美第奇
兄弟姐妹伊麗莎白(1602年-164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后。1615年與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奧地利的安娜之弟)結婚,有二子六女(幼女為路易十四的王后瑪利亞·特蕾莎)。
克里斯汀·瑪麗(1606年-1663年),薩伏伊公爵夫人。1619年與薩伏伊公爵維克多·阿瑪迪烏斯一世結婚,有四子四女。
尼古拉斯·亨利(1607年-1611年),夭折。
加斯東(1608年-1660年),奧爾良公爵。1626年與瑪麗·德·波旁結婚,有一女;1632年與洛林的瑪格麗特結婚,有一子四女。
亨利埃塔·瑪利亞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王后。1625年與英王查理一世結婚,有四子五女(包括查理二世,詹姆斯二世和奧爾良公爵夫人亨利埃塔)。
妻子安妮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的女兒,生於馬德里。1615年她與同為14歲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結婚。這次婚姻帶有政治性質,婚後夫婦二人都很不快樂,而從1620年開始兩人實際上處於分居狀態。
兒子路易十四(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
菲利普一世/腓力一世(奧爾良公爵,1640年9月21日-1701年6月9日)

人物評價


總評

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是一位有理想,沒才幹,有目標,沒毅力的國王。作為個人,路易十三孤僻、軟弱、無能、好面子,性格老實的國王對於狡詐之徒是肯定沒有好感的,因此他時常有意無意的對於狡猾、專橫的紅衣主教黎塞留流露出不快。
但是作為國王的路易十三一直以振興法蘭西為己任,他崇拜自己的父王亨利四世,把法蘭西王國看作父王留給自己的遺產,把守護國家看作自己的事業與責任,因此他把國家看得比自己還重,立志要做一個不輸給父王的統治者。(個人覺得這些是成為明君的最重要條件,縱觀波旁王朝只有亨利四世與路易十三做到了。)
所以國王就需要紅衣主教黎塞留,因為紅衣主教擁有國王所必需卻又自身匱乏的才幹、毅力與眼光。了解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就不難理解國王的舉動了,他允許甚至樂於見到他人反對、對抗黎塞留,但是絕對不容有人圖謀推翻紅衣主教。
也正是因此路易十三可以稱作“矛盾國王”,他一生都在作為國王與作為自己的矛盾之中苦苦掙扎。
作為個人路易十三虔誠、善良、軟弱,但是君王的身份逼迫他不斷的違背自己的內心,使他變得果斷、殘酷、無情、決絕。
他是明君嗎?路易十三統治法蘭西的33年是這個國家最為翻天覆地的33年,表面上國家內憂外患不斷,叛亂、戰爭、災荒、起義是此起彼伏。(17世紀初全球氣候異常,世界各地災荒連連,同時期的明朝就在外患與內災中滅亡,西班牙也急速衰落。)但正是在這亂局之中法國完成了國家近代化的轉變,儘管封建制度還沒有完全瓦解,但是資本制度已經萌芽。
有人說這些都是紅衣主教黎塞留的功績並非國王的,但是在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不論是興盛還是衰亡,第一責任人永遠是國家的君王。
實際上回顧路易十三作為君王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他做出的每一個重大決定都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路易十三確實不善管理,但是他卻是一位善於決斷的君主,生活中他優柔寡斷,朝廷上、戰場上卻果斷異常。
路易十三是一位長勝將軍,雖然國王親自指揮的戰鬥都是平定叛亂,或是欺負洛林、薩服伊之類的弱小鄰國,路易十三卻從來未有敗績,他的軍事才能說不上有多好,但是比起手下的將軍們卻也不差。
如果沒有國王在背後的支持,我們很難想象黎塞留會有多大作為。
黎塞留與我國的王安石頗有相似之處,同樣是有魄力的改革家,同樣性格惡劣、四處樹敵,同樣企圖大權獨攬、隻手遮天。但是兩人的結局卻完全不同,因為主子不同。宋神宗在太皇太后與太后的哭訴面前動搖了,在百官的指責聲中猶豫了。
路易十三則相反,他因為紅衣主教與母親、弟弟、妻子決裂,任何密謀推翻黎塞留的人都受到了國王的制裁。應當說黎塞留是幸運的,他遇到了路易十三才能一展抱負,紅衣主教在自己的政治遺囑中稱讚國王,唯有真正雄才偉略之君主方能知人善任。(當然“人”指的是他自己)
他是暴君嗎?作為個人路易十三是善良溫和的,作為國王卻是冷酷無情的。任何反對紅衣主教的人都被國王以叛國嚴處,死在國王處決書下的貴族不計其數,稅收一個勁的上漲,百姓的生活每況愈下,可是直到紅衣主教去世之前國王都對民間疾苦充耳不聞。
路易十三大概是命犯天煞孤星,他有一位偉大的父王,卻在十歲時被刺殺身亡,父親留給兒子的除了王冠還有沉重的責任與使命。
他有一位虛榮、貪權的母親,16歲時他親手殺死了母親的寵臣,剝奪了母親的權利,之後母親就與自己終生為敵,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詛咒這個不孝的兒子。
他有一位14歲就與自己相伴的妻子,但是他卻視妻子如敵人,把妻子打入冷宮二十餘年,直到經不住全國上下對王位繼承人的渴望才又與妻子接觸。
他有一個一輩子都在造哥哥反的親弟弟,時刻都盼著兄長早一點歸西好接手王位。他關愛自己的三個妹妹,可是又與三個妹夫水火不容,大打出手。(三位妹夫分別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薩服伊公爵艾瑪努埃爾)
從家庭的角度來說路易十三可能是法國歷史上最不幸同時又是最暴戾的君王。他所有的親人都與他為敵,又都受他的迫害,晚年的路易十三陷入了無邊的孤獨,他與宮女柏拉圖式的愛情被紅衣主教所不容,為了解悶他蓄養男寵,可是男寵又背叛了他,除了未成年的兒子他不再相信任何人。
他是庸君嗎?在位33年幾乎不曾親自管理國家,除了吃飯、睡覺、打獵、禱告路易十三做其他事幾乎總要假手他人。他不容有人反對自己卻縱容黎塞留“架空”自己,朝廷的事務被嚴酷的權臣獨攬,百姓們指責國王放棄自己的職責,貴族們埋怨國王放棄自己的權勢。在黎塞留的統治下法蘭西的國家勢力擴張迅速,而路易十三作為國王的影響卻逐步“消失”。
晚年的路易十三除了打獵幾乎足不出戶,國王成了只有宮廷沒有朝廷的國王,人民對於自己君主印象淡薄,以至於路易十三去世時法國還沉浸在黎塞留去世的歡樂之中。
與國王做了近30年夫妻的奧地利。安娜王后可能是最了解路易十三的人了,她告誡自己的兒子,你要學自己的祖父亨利四世,不要學你的父王路易十三。年幼的小國王詢問為什麼,王后答道,因為你祖父死的時候,法蘭西人人都在哭泣,你父王死的時候法蘭西人人都在歡笑。
奧地利。安娜後來評價自己的丈夫是被王冠奴役的囚徒。這句話可以說一語中的。
人可不朽,救贖可待來日,國難永存,救贖唯有當下。這是黎塞留的一句名言,
這句話很可能是紅衣主教說給國王路易十三聽的,而路易十三也接受了這句名言,正是擁有這一共同的信仰,這對性格迥異,價值觀也大不相同的君臣才能合作了18年之久。
國際上的路易十三被看作是當時歐洲最強勢的君主,國內的人們卻說他是法蘭西歷史上最軟弱的國王,作為君王他捨棄了權勢、榮耀、家庭,為了國家的救贖路易十三捨棄了太多太多,以至於他一生都被世人所誤解。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位在矛盾與痛苦中煎熬了一生的君王終於得到了自己的救贖。
他可以無愧於心的去天堂見自己崇拜了一生的父王亨利四世了,他留給兒子的法蘭西要遠比父王留給自己的法蘭西強大得多,同時期的歐洲混亂不堪,德意志被戰火荼毒、分崩離析,英格蘭內訌不斷以至於爆發革命,西班牙急速衰敗幾乎要土崩瓦解。在令人生畏的黎塞留與被世人誤解的路易十三相繼去世之後,人們這才意識到泱泱大國已經崛起,法蘭西的偉大世紀已現曙光……
臨終前的路易十三
臨終前的路易十三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波旁王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