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瑞岩寺的結果 展開

瑞岩寺

國家級AAAA風景區

瑞岩寺座落在浙江省寧波市國家級AAAA風景區瑞岩景區,距寧波市區35公里。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寺院周圍有久負勝名的“瑞岩十景”:十二峰、靈芝山、石柱潭、芝水岩、綠筠屏、飛石坑、芝水橋、剪月亭、石菌亭、聚石堂。林間有獐、鹿、岩羊等野生動物,溪中有國家級保護動物“鎮海蠑螈”。寺前古木參天,林間小橋流水淺吟低唱,空氣清涼濕潤。再往前有瑞岩湖,湖水碧波猶明鏡,隱約漣漪似夢筆,描繪出瑞岩寺“陶然世外天、湖光山色里”的自然神韻。與海天佛國普陀山僅一水之隔,與天童、阿育王相比鄰。

瑞岩寺始建於唐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南宋始,瑞岩與天童、阿育王齊名,同列為浙東名剎。清光緒三十年,住持葦江和尚偕天童寄禪等諸山長老,率眾赴京為“庚子之亂”忠魂超度,獲慈禧御書“施慈北濟”匾額及欽賜龍藏一部,並立“聖旨牌”以昭聖恩。清三十四年,恭親王手書“藏經閣”匾,並立“藏經閣碑”。2004年初開始重建瑞岩寺,現已建成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觀音文化廣場、瑞岩寺藥師寶塔、廂房、上客堂等。當前,以瑞岩寺為中心的九峰山瑞岩景區正全力打造為佛教旅遊文化休閑聖地。

歷史沿革


古剎歷史寺東西北為以香爐峰為主的十二峰和左、右的青龍、白虎兩山所圍拱,面南兩溪交匯,與靈芝山隔水相對。據傳,在建寺前曾有富翁選墳穴於此,動土時驚見兩虎卧地,乃止。唐時的普化禪師擇此勝地搭茅,至武宗會昌(841-846)年間郡守黃晟為其立精舍。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改建為開善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有芝草生於青松峰山,守臣康孝基奏,受真宗敕諭“和氣所蒸靈苗載育時惟珍物著厥祥經省覽貢陳良增嘉悅想宜知悉”,遂易名為“瑞岩”,改峰名為靈芝山。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時有寺田1960畝、山8278畝。
明、清時兩次毀於兵火,后恢復重建。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廷賜予龍藏、紫衣,聲譽更隆,達到鼎盛時期。民國時尚有僧人近30人,寺屋近百間(傳為98間,比天童寺少一間)。1951年,瑞岩寺建林場,場部設寺內;1958年,建瑞岩水庫;1964年,部隊進駐瑞岩寺,寺房古迹多被拆、被改建、被毀。現存藏經閣五間,藏經閣碑及光緒三十一年保護寺產聖旨碑各一塊。1993年,瑞岩寺遺址被北侖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初,開工復寺。
佛法遠澤北宋王安石考察東鄉水情時曾宿於此。南宋,高僧翁如凈、無外義遠、希叟紹曇等駐住,日僧寒岩石義嚴、北條時宗、不退德溫、圓爾圓辯來寺求偈、求法語、請作序或承法統。元時,住持明極楚俊應聘東渡日本,被封為“佛日焰慧”國師。明著名畫家姚公綬陪同日本高僧雪舟先後五次參謁並與寺僧探討禪學。清兵部尚書彭玉麟專程到寺瞻仰並畫梅相贈。
瑞岩寺
瑞岩寺
欽賜龍藏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中華民族許多將士為國捐軀。其時葦江和尚主持瑞岩寺,其“少懷四忍之行,早悟三空之旨”,“慘聞庚子之亂,悲夫陣亡忠魂,不忍滯魄淪墜”,潛生赴京超度亡魂之心,決計變賣瑞岩寺田產作川資,偕同天童寺等諸山長者,率僧眾遠赴京師,修建普利水陸道場七晝夜。事後獲慈禧太后御書“施慈愛北濟”匾額一方,欽賜龍藏經一部(據說是唐三藏的手抄本之一)及紫衣等物,恭親王手書“藏經閣”三字匾額。事畢,奉旨還山,始建藏經閣,四年和閣成,由翰林院編修甘肅學政陸廷恭撰文,晚清著名畫家芋禪草廬懶愚各尚白雲丹書,刻石樹碑以記。
瑞岩勝景
寺在甬東三古剎(另兩為天童寺、阿育王寺)中以景取勝。十二峰、靈芝山、石柱潭、滴水岩、綠筠屏、飛石坑、芝水橋、剪月亭、石菌閣、聚石堂等,號稱瑞岩十景。北宋王安石任鄞縣縣令考察蘆江水系時曾宿於此,其《鄞縣經遊記》寫道“慶曆七年(1047)……至蘆江,臨決渠之口,轉以入於瑞岩之開善院,遂宿”.南宋時高僧長翁如凈、無外義遠等住該寺,日本高僧寒岩義嚴、北條時宗、不退德溫、圓爾圓辯到寺求偈、求法語、請作序或承法統。元時,瑞岩寺住持明極楚俊應聘東渡日本,被封為“佛日焰慧”國師。明代著名畫家姚公綬陪同日本高僧雪舟先後五次遊覽參偈瑞岩寺並與寺僧探討禪學。清兵部尚書彭玉麟不辭千里專程到寺瞻仰並揮寫墨梅相贈,寧波當地的狀元章采南、翰林高振霄等名人到寺拜偈者更是不可勝數。
21世紀初統計,有喬木林319.3公頃,其中常綠闊葉林7.87公頃,針葉林253.3公頃,經濟林40公頃。經初步勘查,有種子植物114科,328屬,683種。不乏銀杏、三尖杉青錢柳、糙葉林、刺榆、南酸棗、擬赤槝、香楓等珍貴樹種。古樹約7公頃,樹冠參天,松濤澎湃,其中瑞岩寺山門旁一古銀杏樹,年逾千齡。深山密林中還有豹、熊、獐、麂、岩羊、松鼠、穿山甲、鷹、鴉、鵲等野生動物棲息出沒;其中稀有動物“鎮海棘螈”(初次發現時,此地屬鎮海管轄)在全世界僅存此地,種群個數只有300餘尾,少於大熊貓,被動物界稱為活化石。1991年經林業部批准,闢為國家級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