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瑞岩寺的結果 展開

瑞岩寺

福建省武夷山瑞岩寺

瑞岩寺,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縣)吳屯鄉,於唐代時由當地得道高僧藻光和尚(又名扣冰古佛)建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瑞岩寺現存主要佛教建築有大雄寶殿、文昌閣仙公樓、伽藍殿。最後一次重建是1995年。寺內有僧舍利塔五座,其中最具文物價值的是“祖師舍利塔”,陰刻梵文。另有各類碑記68塊,均屬宋朝和明朝所立。

正文


瑞岩寺
瑞岩寺
瑞岩寺在吳屯鄉的排頭村,幾年前修通了從鄉政府治所吳邊村到寺廟的柏油路。瑞岩寺矗立於山麓谷地,寺前有小溪,溪上有廊橋,溪邊尚存幾株幾個人都抱不過來的千年銀杏。寺後山中則有成片蒼翠欲滴的樟樹林。
瑞岩寺高大恢宏,迎面是一面丈把高的白牆,上書“南無阿彌陀佛”幾個行體大字。其他建築就掩映在這堵牆后,露出紅色的屋頂。以山為勢,觀音殿、金剛殿、三寶殿、辟支古佛殿逐級抬升,越往裡越高,殿與殿之間由石板台階相連。
每逢正月初一,瑞岩寺迎來它一年中規模最大的廟會。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人人都不會錯過這個好日子,鄉民從四面八方趕來燒香拜佛,祈求一年好運。鞭炮蠟燭都是趕廟會必不可少的,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鞭炮也變得越來越長,蠟燭越來越粗。剛過除夕,人們難抑喜悅之情,故而多有半夜即啟程往瑞岩寺者,未及黎明,廟中已然為香煙籠罩。至天大亮,寺外道路車水馬龍,寺內至於摩肩接踵,無處落腳。一時間寺內寺外成了人的海洋。炮仗聲不絕,山巒為之震顫;香火不斷,廟宇幾成雲島。不單是燒香祈福,路上碰到親朋好友問聲“新年好”增進彼此感情也已成為當天的節目之一。
瑞岩寺山中怪岩奇洞,勝景甚多,著名的有佛窟岩、天章岩、大洞天、振衣台、桃花洞等37奇景。山頂石岩,史載有一孔洞大如箕,水滿其中,春夏不涸,人稱“可通海”。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團欒居士于山南開闢景物,並創建瑞岩寺。佛殿梵宮依山而建,恢宏壯麗。后歷代有興修,現有建築為明末清初及民國初所築。寺西有一巨大石雕彌勒佛像,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戚繼光游瑞岩山,開闢大洞天、宜睡洞、歸雲洞諸勝景,並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書《瑞岩開山記略》,立碑於彌勒像左。自岩頂鳥瞰遠山近水,雲影天光,心曠神怡。
瑞岩寺獨具特色的佛教文物當屬瑞岩彌勒佛造像。它在瑞岩山瑞岩寺西。系用一天然巨岩圓雕而成,是一尊高和厚各約9米、寬10米的彌勒佛坐像,據《海口特志》記載:“元至正元年(1341年),邑人呂伯恭琢大石為彌勒佛像,高三丈五尺,相傳琢匠日間有百人,夜間只有九十九人,疑有神助。”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僧悟普構堂覆之,現周圍仍存有石柱,堂已圮。嘉靖末,參將戚繼光勒石紀勝,碑文系周天球所書。又鐫“望闕台”三字。泰昌元年(1620年),少師葉文忠公募資重建,石像盤腿坐,袒胸露肩,左手捻珠,右手撫腹,兩眼微眯,雙耳垂肩,笑容可掬。腿腰上還雕有三尊小羅漢,逼真生動地表現了彌勒慈祥、樂觀的性格,形神兼備,為元朝石雕的傑作,是我國東南最大的石雕佛像。
瑞岩寺現任監院志禪法師,29歲,福建福鼎人,畢業於福建佛學院。

結構


岩寺矗立於山麓谷地,寺前有小溪,溪上有廊橋,溪邊尚存幾株幾個人都抱不過來的千年銀杏。寺後山中則有成片蒼翠欲滴的樟樹林。
瑞岩寺高大恢宏,迎面是一面丈把高的白牆,上書“南無阿彌陀佛”幾個行體大字。其他建築就掩映在這堵牆后,露出紅色的屋頂。以山為勢,觀音殿、金剛殿、三寶殿、辟支古佛殿逐級抬升,越往裡越高,殿與殿之間由石板台階相連。

景觀


瑞岩寺山中怪岩奇洞,勝景甚多,著名的有佛窟岩、天章岩、大洞天、振衣台、桃花洞等37奇景。

歷史


據《海口特志》記載:“元至正元年(1341年),邑人呂伯恭琢大石為彌勒佛像,高三丈五尺,相傳琢匠日間有百人,夜間只有九十九人,疑有神助。”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僧悟普構堂覆之,現周圍仍存有石柱,堂已圮。嘉靖末,參將戚繼光勒石紀勝,碑文系周天球所書。又鐫“望闕台”三字。泰昌元年(1620年),少師葉文忠公募資重建,石像盤腿坐,袒胸露肩,左手捻珠,右手撫腹,兩眼微眯,雙耳垂肩,笑容可掬。腿腰上還雕有三尊小羅漢,逼真生動地表現了彌勒慈祥、樂觀的性格,形神兼備,為元朝石雕的傑作,是我國東南最大的石雕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