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2條詞條名為王賓的結果 展開
王賓
明代畫家
王徠賓,初名國賓,字仲光,號光庵,吳郡(今江蘇蘇州)人。
王賓像
王賓的老師是金華戴思恭。戴思恭字原禮,號復庵,是當時全國最好的名醫。明朝洪武年間,戴思恭被征為正八品御醫,由於他的療效特別好,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看重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朱元璋得病而久治不愈,下令逮捕醫官,唯獨慰勉戴思恭說:“你是仁義人,不要怕。”仍重用他。不久,明太祖病逝,建文帝即位,將諸侍醫治罪,獨提升戴氏為太醫院史。到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以老辭歸鄉里。三年後再次被徵召入朝,因他與當時的皇帝朱棣有舊交,並為他治癒過寄生蟲病,所以免去了他的跪拜禮,年底又告老還鄉,十天後病逝,享年八十二歲,葬於浦江獨秀山。戴氏一生尊重恩師朱丹溪,去世前,“猶不忘祭奠先師之墓”。還是元至正三年(1343),戴思恭與弟思溫隨其父徒步到義烏,一同拜在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朱震亨(字丹溪)門下,當時受業於朱門的弟子有很多,由於戴思恭穎悟絕倫,刻苦好學,所以最受朱氏的賞識,得到的傳授最為精深。這是戴思恭學醫的情形。
他來蘇州,轟動一時,當時他在家門診每看一病患,就是五兩銀子的身價。而王仲光當時可以說一點也不懂醫術,純粹是個儒生, 見戴醫生門庭若市,收入豐盈,王仲光不禁向他請教學醫之道。戴原禮淡淡的說了一句:熟讀素問耳。
就這一句話,王仲光回家讀了三年《素問》。再次登門拜訪,戴名醫聽王仲光侃侃而談不禁目瞪口呆,“大駭,以為不如,恐壞其技,於是登堂拜母,以定交”,這就是把兄弟的交情了。王仲光想既然已經是兄弟,正好再討教一番,天縱聰明如他,也只是紙面上學問大的嚇死人,其實臨床用藥什麼的,心裡沒底。戴名醫有老師朱丹溪的醫案十卷,這是最寶貴的,王開口討教,老實不客氣,戴大哥心裡難受啊,想給你學了我還如何江湖稱霸?矜持的一笑,說今天天氣很好,王老弟明白了,瀟灑的也一笑,天氣今天很好。
後面的情節是:私窺之,知其藏處,俟其出也,徑取之歸。等於明搶,等戴名醫回來發現醫案不見,懊惱悔恨的無以名狀,嘆息道:惜哉,吾不能終為此惠也。於是“王仲光醫名吳下,吳下之醫由是盛矣”。朱震亨一派醫學在吳中落地,開花散葉,三百年蔚為大觀,源頭就在明初的這次“盜竊事件”。
徠王賓石刻像
姚廣孝僧姚廣孝,蘇之相城人也。家世醫業,與同邑王光庵賓世交,蓋王亦醫家也,年長於姚,學博行商,太祖嘗召官,不拜。姚素敬之。……后命賑饑蘇松,三謁王賓不見,特屏騎突往,賓見之,一言不發,但曰:“和尚誤矣!誤矣!”姚慚而退。
姚廣孝為功名富貴幫著皇叔篡位,在正統儒家看來,是大逆不道的罪過,何況宦海兇險,他看見小時候玩伴的人生軌跡,懶得開口。每天穿件布衣穿行在蘇州鬧市,賣葯為生,走到哪裡身後都跟著一群孩子看熱鬧,《吳中往哲記》推崇他是吳中隱士第一,當時蘇州姚太守仰慕他的名氣,登門請教,地方官出門辦事,排場很大,有開道的,有打傘的,一幫人浩蕩出巡來到隱士家門口。王賓早聽見外面喧嘩,他門縫裡張望見大隊人馬羅列,心裡很生氣,就在屋子裡高喊:別驚擾我的老母。說完自己爬後院圍牆出去了。一群人很沒面子。姚知府知道自己遇見真正的高士了,第二天輕車簡從來拜會,“獨侯門下”,王仲光這才肯見面,“據座受拜,以道誨之若師弟子也”,就是跟知府認真上了一課。知府做了回小學生。知府深感榮幸。王仲光是古代所謂的“逸士”,有點象今天的“獨立知識分子”,當時與吳縣韓奕、崑山王履,並稱“吳中三高”。處士韓奕也是絕意仕進的閑人,姚善姚知府“迫欲見之;奕乃泛舟入太湖,往來煙波自道。”比王賓更徹底的不與官府合作。
姚善其實是個不錯的人,原來姓李。洪武中由鄉舉歷祁門縣丞,同知廬州、重慶二府。洪武三十年遷蘇州知府。“初,太祖以吳俗奢僭,欲重繩以法,黠者更持短長相攻訐。善為政持大體,不為苛細,訟遂衰息,吳中大治。好折節下士,敬禮隱士王賓、韓奕、俞貞木、錢芹輩。”一次在文廟學宮裡,姚善請錢芹上座,討教經義。不料錢芹說,這事情現在不急,姚善悚然起問,那什麼事情才是當務之急呢?錢芹給了他一本小冊子,一看,全是關於戰備的內容,當時燕王朱棣已經有謀反的跡象,姚善於是“密結鎮、常、嘉、松四郡守,練民兵為備。”還舉薦錢薦入朝為官,署行軍斷事。最後,姚善在這場慘烈戰爭中犧牲了,被麾下許千戶“縛以獻,不屈,死。年四十三。”他和王賓能最後談到一起,是大家抱負相同,政治上理念也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