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預言

直接導致預言本身實現的預測

“自我實現預言”指的是直接或間接導致預言本身實現的一種預測。換句話說,積極的或者消極的預言,強烈堅持的信念,或者錯覺(被宣稱是真實的,其實是錯誤的),都可能足以影響到人們,使人們的反應最終會導致先前錯誤的預言實現。

概念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懷有某種期望值,這種期望值將會(不自覺地)引導著這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行為,這一系列的行為將最終導致另外一個人也朝著這個原先的期待值前進,最後這個預言得以實現。
這種說法指的是以沒有確鑿證據的預方為契機,喚起一種新的行動,這種行動最終使起初的預言變為現實。
比如一個人說:“今天我可能過得很糟糕”,這也許會改變他今天的行為,於是他的行動就又驗證了這個自我預言。這也許是種無意識的舉動。而另一個人也許會用積極的方式驗證自我實現預言,“我今天會過得很棒”,也許他今天的積極舉動就會驗證自己的預測。
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對“預言的自我實現”的解釋是:“傳播心理學用語,用來描述信秘環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羅伯特·默頓提出由圖式引發的自我實現預言,即使自己的預期成真的預言。許多研究已經發現圖式越強大越發達,我們越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與這些圖式相符的信息和特徵上。同時,我們的心智自動過濾那些與圖式不一致的特徵和信息,在通過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符合既定圖式的信息上,圖式的正確性也得到了確認(儘管我們不得不過濾很多不支持圖示的信息來達到這種確認)。
選擇性篩選導致自我實現預言通過另一種方式實現。因為圖式包括對於某種經歷的預期,我們會無意識地塑造我們的行為以符合預期。

典例


這一理論最著名的實驗出自1968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senthal)和雅各布森(Jacobson)曾經做過的實驗。首先,他們給一個中學的所有學生做一個IQ測試,然後告訴學生的老師一些學生的智商(IQ)非常高,並讓老師相信這樣的高智商足以讓這些學生在來年的學習成績中有個很好的飛躍。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高智商”的學生並非真的高智商,他們是被隨機抽取的。隨後的實驗結果是驚人的:那些被老師認為“高智商”的學生在來年的學習成績確實突飛猛進。
實驗者把這個現象稱為“自我實現預言”,因為原本智力表現相當的一群人,卻因為老師對他們的期待不同,而有不同的成長速度。
這個實驗只是一個經典例子,在近40年的後續研究中,心理學家在不同的環境中無數次證明這一理論的有效性。它的廣泛應用性也使得這一理論成為心理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

應用


羅伯特·默頓
羅伯特·默頓
在人際交往中,你是否聽到過象“我看他/她就不順眼”,“他/她對我有意見有偏見”等等這樣的抱怨呢?怎麼才能很好的融入到人際交往當中去呢?或怎麼才能運行好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呢?這些問題已經超出這篇文章的範圍,但是根據自我實現預言理論(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至少我們可以說,一個對別人的好的期望值和一系列朝這個期望值引導出的行為將是最重要的。慢慢的你會發現那個人正接近你理想中的那個人。這樣一個良性的人際關係的自我實現的圈就形成了。簡單說也就是:你希望別人對你好,首先你要正確的對待他們---對他們好。
自我實現預言理論(Self-fulfilling prophecy)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圈也能行成一個惡性循環的圈。在兩性交往的後期或在男女朋友分手的前期,你是否經常能聽到“他/她這不好,那不好”諸如此類這樣的詞呢?一些男女朋友在這個時候會發現,原來關於他/她的一些好的個性,品質等都已經不在了。在心理學上,這一現象有個很貼切的名字-致命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s)(In “fatal attractions”, the very qualities that once attracted you(“He's so mature and wise”) can become the very reason you break up (He's too old”))。同樣在這裡,我不能詳細的列舉出如何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永存的兩性關係。但是我想自我實現預言理論或多或少對兩性關係中的男男女女們有些啟示。好的期待(如:成熟,美麗)和圍繞著這些期待所引導的行為(列如:稱讚-“親愛的,這件事情你考慮得真周到”(成熟);“你穿這條裙子真好看”(美麗)),慢慢你可能會發現他/她可能就是你的理想愛人。因為他/她也在朝你認為的期待值前進。

影響


自證預言能夠導致很嚴重的後果,正如羅伯特·羅森塔爾和萊諾爾·雅各布森的實驗所證實的。老師的預期充當著自我實現預言的作用。
不恰當的自我實現預言會帶來消極影響
他們訪問了一所公立小學,告訴老師他們將用一種名為“哈佛技能獲得變化實驗”的方法來準確地預測他們的學生中哪些將會成為“天才”。當然,其實並不存在這種測試方法,研究者隨機挑選了這些“天才”小學生。這個研究顯示,老師的預期充當著自證預言的作用。畢竟,這些學生之間的唯一區別只存在於老師們的頭腦中。果不其然,在學年末學生們參加一個智力測試時,被視為是“天才”的孩子(得到了老師很高的期許)比他們的同學表現出更明顯的智力增長。
自我實現承諾也能很容易地在現實世界的事件中被利用
如今網際網路在製造恐慌和引發自證預言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2008年,一個網上謠言聲稱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心臟病發作。這個消息一散播開來,一個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蘋果公司股票下跌了超過2%,到達了當時17個月內的最低點。為什麼?因為喬布斯作為蘋果的首腦,被認為是不可替代的。人們認為沒有了他,蘋果公司將會遭受重創。蘋果公司所遭受的損失其實部分來源於自證預言所造成的恐慌。
自我實現預言理論得到了西方學術界的普遍認同,並廣泛為公眾所知悉和應用。但也有學者認為這一理論流行的原因在於其“實用性”而非其科學性。對於學術界的爭論,我們可以不做過多的追究。評判這是不是一個好的理論,更多的還在於是否適用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