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村村

內村村

內村村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安溪縣官橋鎮,距鎮區17公里,平均海拔680米,全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分散居住在5個自然角落,村民主要姓氏蕭、姚兩姓,現有人口1410人,山地面積1518畝,耕地面積280畝,茶園面積980畝。改革開放以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內村村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村兩委積極帶領全村人民以茶葉經濟為支柱艱苦奮鬥,努力發展;1996年由政府牽頭,村民投工投勞,利用僑資90萬元開通往善壇村3米寬水泥路6.3公里,由於2008年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原有的3米寬水泥路的基礎上拓寬1.5米,總里程2.9公里,並在村轄區內道路架設路燈,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內村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為追求文明、和諧、優美的生活環境目標而奮鬥。

由來


村原稱谷山,成為獨立村時,因群山包圍,故稱內村。

環境


四面山峰環抱,有東湖山、大霧山、踏對尖山、吳厝山、平山、殿山、大霧山、東湖山、飛鳳山、石鼻山、雞髻寨山等。

特產


鐵觀音
內村村
內村村
鐵觀音屬於烏龍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烏龍茶類的代表。它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是我國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之一。其創製年代,據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制茶學》載:“青茶(即烏龍茶)起源:福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創製發明了青茶,首先傳入閩北後傳入台灣省。”鐵觀音因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製,先後傳遍閩南、閩北、廣東、台灣等烏龍茶區。20世紀70年代,日本颳起“烏龍茶熱”,烏龍茶風靡全球。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廣西等部分綠茶區紛紛引進烏龍茶製作技術,進行“綠改烏”(即綠茶改制烏龍茶)。目前我國烏龍茶有閩南、閩北、廣東、台灣等四大產區,以福建產制歷史最長,產量最多,品質最好,尤以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聞名於海內外。近年來,與安溪茶山一山之隔、全國第二大鐵觀音生產基地的華安鐵觀音,也開始嶄露頭角。
鐵觀音不僅香高味醇,是天然可口佳飲,而且養生保健功能在茶葉中也屬佼佼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鐵觀音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敵煙醒酒等功效。鐵觀音於民國八年自福建安溪引進木柵區試種,分「紅心鐵觀音」及「青心鐵觀音」兩種,主要產區在文山期樹屬橫張型,枝幹粗硬,葉較稀鬆,芽少葉厚,產量不高,但制包種茶品質高,產期較青心烏龍晚。其樹性稍,葉呈橢圓形,葉厚肉多。葉片平坦展開,適宜種植鐵觀音茶

村貌


內村村委會
內村村委會
內村小學
內村小學
祖厝
祖厝
村貌
村貌
內村水庫
內村水庫
茶園
茶園
內村村
內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