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廟

銅鑼廟

銅鑼廟崇奉關帝,是我國民間信仰的傳統習俗,宋代由北方傳至閩南。湖上鄉中部的銅鑼廟就是供奉關帝及其兩部將關平、周倉的廟宇之一。湖上鄉盛富村有一山峰,名為銅鑼寨,以寨頂寬廣平坦,酷似銅鑼而得名。銅鑼寨巍峨聳立,峰頂寬廣平夷,蒼松翠柏長青,百花四時爭艷。居高遠眺,但見炊煙裊裊,白雲悠悠;極目無盡處,隱約百重山。

簡介


銅鑼寨周圍幾十公裡間,分有八個社裡,散居著畲族、漢族人民,他們和睦相處,世代友好。寨頂敲鑼,八方可聞;引吭高歌,四鄰村落皆能聽清。然而,很難想象的是,歷史上此地曾是匪盜出沒、雞犬不寧的鄉野山寨。明代中葉,地處偏僻山區的銅鑼八社,匪盜頻發,他們成群結黨洗劫村落,民不聊生,多少人家被迫遠走他鄉。社裡群眾都盼望著團結起來,聯合拒匪。這時,一個民間傳說成為人們聯合的藉口。相傳,一天夜間,常樂里舉口鄉(今劍斗鎮舉口村)一崇奉關帝公的香爐飛往銅鑼寨,群眾認為這是關帝顯聖而自尋勝地。鄉民乃倡議以銅鑼寨為據點,聯合周圍社裡,結成盟社,共同抵禦匪患。此舉一經提出,立即得到周圍各社群眾的一致響應,八社村民遂在銅鑼寨寨頂香爐處建廟宇,取名銅鑼廟,崇奉關帝,祈求神明庇佑。同時,八社村民於廟中盟訂,約定不分社裡大小,一社有難,八社支援,以鑼為號,共御外患。自此,一有強盜、匪徒入侵,則以銅鑼廟鳴鑼為號,聞者雲集呼應,攜帶槍械,迅猛撲向匪徒,槍聲喊聲威震八方。由是,遠近匪徒聞風喪膽,不敢來犯。由此,關聖大帝更成為銅鑼八社畲、漢兩族群眾共同崇拜的“保護神”。銅鑼古廟自建以來,歷經多次修葺,“文化大革命”被拆毀,現存建築為1981年銅鑼寨鄰近八社群眾,自籌資金,按原地基、原廟貌重建。整座廟宇坐南向北,四合院式,中殿有六根圓柱,正殿莊嚴肅穆,現保存有諸多明清文物。有形態逼真的明代周倉雕像等,而最為珍貴的應首推正殿懸掛的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書贈的匾額“銅鑼古地”。

其他信息


古匾傳遞的是李光地與銅鑼廟的一段流傳廣泛、悉為人知的故事:李光地14歲時,全家12人曾被山寨王林日勝劫至永春船頭岩附近的“帽頂寨”。傳說其伯父李日燝在萬分焦慮中,虔誠地向關帝祈求庇佑。是夜,關帝向李光地託夢,敘述解救之法。次日,當山寨王林日勝勒索不到錢財,於盛怒之下欲用濃煙將光地熏死時,光地想起前夜關帝託夢之事,立即按夢中指點行事,急撒尿濕衣掩鼻,俯伏於地,從而倖免一死。後來,李光地及其家人在銅鑼八社28猛士的救助下平安脫險。獲救后的李家自此以後定期到銅鑼廟叩拜酬謝,從不間斷。李光地入朝為官后,仍念念不忘神恩,特書題“銅鑼古地”匾額贈銅鑼廟,以謝神明救命之恩。銅鑼廟廟堂中現還懸掛著的李光地裔孫李維翰、李學箕為感念帝恩而書贈的兩副嵌金木板浮雕對聯,就是一個證明。特輯錄於下:廿八將攻巢,累月鴟張制勝,端資帝力;十二人陷賊,全家虎口得生,實賴神功。破船頭,平帽頂,完眷增餐,我祖先沾聖澤;撫八社,鎮一方,御災捍患,比閭共沐恩波。銅鑼廟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一直香火不絕,且傳播海外,金碧輝煌的天龍宮就是安溪銅鑼廟在馬來西亞的分爐。古剎銅鑼廟是銅鑼八社人民的光輝歷史見證,是當地畲、漢兩族人民團結友好的象徵,是安溪縣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1995年7月14日,銅鑼廟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